泄泻 2014年09月18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泄泻,病名。大便稀薄,甚至水样,次数增多,一般无脓血和里急后重。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简称泄或泻。古人称大便溏薄者为“泄”,大便如水注下为“泻”。《奇效良方·泄泻门》:“泄者,泄露之义,时时溏泄,或作劳愈;泻者,一时水去如注泄。”由外感六淫,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志失调,以致脾胃运化失常,或元气不足,脾肾虚衰所致。根据病因、症候的不同,分为风泄、寒泄、暑泄、湿泄、热泄、伤食泄、溢饮滑泄、酒泄、七情泻、积瘀泄、虚泄、五更泄、滑泄、溏泄、飧泄、直肠泄、大肠泄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15.

风泄

风泄,病证名。又称风泻。《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风泄,恶风自汗,或带清血。由春伤风,夏感湿,故其泻暴,宜胃风汤。或泻而风邪内缩,必汗之,宜桂枝麻黄汤。”《医学入门》卷四:“风泻,……要知四季脾受风温,亦名飧泻。春古苍防汤、苍芍汤,夏二香散,秋神术散,冬不换金正气散,微汗之;稍久者三白汤、曲芎丸;带血虚者胃风汤。”本证可见于肠胃型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疾病[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6. 。外感风泻  病证名。指风邪入于肠胃而致的泄泻。见《症因脉治》卷四。主症为恶风发热,自汗头汗,头痛额疼,泻下水谷或清水。治宜解表利水,有表证者当散表,兼利小便。可用柴胡防风汤调五苓散,干葛防风汤调下六一散,防葛汤调胃苓散等方。

寒泄

寒泄,病证名。又名寒泻、鹜溏。指脾胃寒盛所致的泄泻。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泻论》:“又有寒泄者,大腹满而泄;又有鹜溏者,是寒泄也。”《丹溪心法,泄泻》:“寒泄,寒气在腹,攻刺作痛,洞下清水,腹内雷鸣,米饮不化者,理中汤,或吞大已寒丸,宜附子桂香丸;畏食者,八味汤。”《症因脉治》卷四又分本证为外感寒邪泻和积寒泄泻两种[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95.

外感寒邪泻

外感寒邪泻指感受寒邪所致的泄泻。如寒邪直中三阴经者,症见恶寒身痛,不发热,口不渴,小便清白,腹中疼痛,泄下水谷,脉多沉迟,宜用理中汤、真武汤等方;若肠胃有热而寒邪外束,则泻而恶寒、发热、身痛、口渴、脉多浮,宜用羌活汤、葛根黄芩黄连汤等方[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20.

积寒泄泻

积寒泄泻指寒邪内积而致的泄泻。因过食生冷,或形寒饮冷,积渐而成。《症因脉治》卷四:“积寒泄泻之症,腹中绵绵作痛,小便不赤,口唇不干,泻下清白鸭溏之色。”脉多沉细而迟,或沉而结。治宜温中散寒。寒积内滞者,用豆蔻丸;肠胃虚冷者,用理中汤、补中汤[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32.

泄泻亦称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便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泄如水样的疾病。可见于多种疾病,受病脏腑主要在脾、胃和大、小肠,概分为急性泄泻和慢性泄泻两类。

急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过敏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引起的腹泻,可参阅辨证施治。

针灸治疗急、慢性泄泻效果较好。

急症暴泻病情急重者,应行综合性治疗。

注意饮食卫生。

泄泻的病因病机

急性泄泻:多因饮食不节,进食生冷不洁之物,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或因感受寒湿暑湿之邪,客于肠胃,脾受湿困,邪滞交阻,气机不利,肠胃运化和传导功能失常,以致清浊不分,水谷夹杂而下,发生泄泻。

慢性泄泻:多因脾胃衰弱,或久病气虚,或外邪迁延日久,脾胃虚弱,受纳运化失职,水湿谷滞内停,清浊不分而下;亦有肝失疏泄,横逆乘脾,或肾阳不振,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腐熟水谷,而致下泄。

泄泻的辨证分型

急性泄泻 发病急骤,大便次数增多。

寒湿:大便清稀,水谷相杂,肠鸣腹痛,身寒喜温,苔白滑,脉迟缓;

湿热:便稀有粘液,肛门灼热,口渴喜冷饮,腹痛,小便赤,苔黄腻,脉濡数;

食滞:腹痛肠鸣,大便恶臭,泻后痛减,伴未消化之物,苔厚腻,脉滑。

慢性泄泻 发病势缓,病程较长。

脾虚:迁延反复,大便溏薄,腹胀肠鸣,面色萎黄,神疲肢软,纳差,喜暖畏寒,舌淡苔白,脉濡缓;

肝郁侮脾:胸胁胀满,嗳气频频,苔白,脉弦;

肾虚:每于黎明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腰膝酸软,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泄泻的治疗

刺灸法

急性泄泻

治则 除湿导滞,疏调肠胃

处方 天枢 阴陵泉 上巨虚

方义 天枢为大肠募穴,调理胃肠传导功能;阴陵泉乃脾经合穴,疏调脾气,健脾利湿;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通调胃肠气机,运化湿滞。

随证配穴 热甚—内庭,食滞—中脘。

操作 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慢性泄泻

治则 健脾调肠,温肾止泻

处方 脾俞 天枢 足三里 三阴交

方义 脾俞为脾之背俞穴,有健脾益气的作用;天枢为大肠募穴,调理胃肠气机;足三里乃胃之合穴,健理脾胃,消胀止痛;三阴交乃足三阴之交会穴,健脾化湿,温养脾肾。

随证配穴 肝郁—太冲,肾虚—肾俞、命门,腹胀—公孙。

操作 毫针刺,脾肾虚弱用补法,肝郁泻太冲,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穴位注射法

选穴 天枢 上巨虚

方法 黄连素注射液,或维生素1、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射0.5~1.0ml每日1次。

耳针法

选穴 大肠 胃 脾 肝 肾 交感

方法 每次选3~4穴,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亦可用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5日更换1次。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