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和髎 2016年02月03日修订版

BY fengchuile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耳和髎为经穴名(ěrhéliáo TE22)[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38. 。耳和髎即和髎[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50. 。代号SJ22[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50. 。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50. [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38. 。为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交会穴[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50. [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38. 。耳:耳窍;和:调和;髎:骨隙[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38. 。穴当耳前骨的浅表陷隙中,可调耳和声,故名[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38.

标准定位

位于耳廓根上缘前方,鬓发后缘,当颞浅动脉处[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50.

位于头部,鬓发后缘,耳廓根的前方,颞浅动脉的后缘[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38.

耳和髎在头侧部,当鬓发后缘,平耳根之前方,颞浅动脉后缘。

取法

位于头部,鬓发后缘,耳廓根的前方,颞浅动脉的后缘[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38.

正坐或侧伏,在耳门前上方,平耳廓根之前方,鬓发后缘之动脉搏动外取穴。

穴位解剖

布有耳颞神经的分支,面神经颞支和颞浅动、静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50.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耳前肌→颞筋膜浅层及颞肌[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38.

耳和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耳前肌、颞筋膜、颞肌。有颞浅动、静脉。分布着耳颞神经的分支,当面神经颞支处。皮肤由下颌神经的分支、耳颞神经、面神经分布。皮下筋膜较薄,内有耳颞神经、面神经的颞支及颞浅动静脉通过,耳前肌为皮肌,受面神经的颞支支配。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直刺耳前肌,经包裹颞肌的颞筋而入该肌。颞肌属于咀嚼肌,由颞深前后神经支配。

特异性

交会穴之一,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针灸甲乙经》)。手足少阳之会(《外台秘要》)。

功用

有清热散风、通窍聪耳作用[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38.

祛风通络,解痉止痛。

主治病症

主治头痛,耳鸣,牙关紧闭,颈颌肿痛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50.

主要用于头面及耳部疾患[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38. 。如头重痛、齿痛、口喁、牙关拘急、耳鸣等[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38. 。现代又多用以治疗下颌关节炎、面神经麻痹等[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38.

耳鸣,牙关拘急,鼻准肿痛,流涕,口喎,瘈疭,头痛颊肿,面瘫,面肌痉挛,耳炎鼻炎。

刺灸法

斜刺0.3~0.5寸,避开动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50. 。艾条灸5~10分钟[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50.

一般针尖向下沿皮刺0.3~0.5寸,避开动脉;可灸[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38.

刺法:避开动脉,斜刺0.3-0.5寸,局部酸胀。

灸法: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配伍

本穴配下关、合谷治牙痛、下颌关节炎;配太阳、颧谬、丝竹空治口眼斜[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38.

耳和髎配听宫、翳风,有清聪耳的作用,主治耳鸣。

耳和髎配颊车、地仓,阳白,有祛风通络的作用,主治面神经麻痹。

耳和髎配太阳、印堂、足临泣,有祛风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头重颔痛,引耳中,憹憹嘈嘈,和髎主之。

《针灸甲乙经》: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牙车引急头重痛,耳中嘈嘈,颔颊肿。

《类经图翼》:主治头痛耳鸣,牙车引急,颈项肿口僻瘈疭。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