兑骨 2015年06月11日修订版

BY fengchuile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兑骨:1.骨骼名;2.经穴别名。[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93.

骨骼名·兑骨

兑骨为骨骼名。亦称锐骨。指手腕背部小指一侧的骨性隆起,今称尺骨茎突。《针灸甲乙经》:“神门者……在掌后兑骨之端陷者中。”[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93.

经穴别名·兑骨

兑骨为经穴别名。[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93.

神门·兑骨

兑骨为神门之别名。见《难经集注》。[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93.

神门为经穴名( Shénmén HT7)。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阴心经。输(原)穴,五行属土。神,心神;门,门户。心藏神,此为手少阴经的输穴,为心气出入之门户,故名。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有宁心、安神、通络作用。主要用于心神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疾患。如心痛、心烦、心绞痛、心律不齐、高血压、惊悸怔忡、失眠、健忘、痴呆、癫痫、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头痛、眩晕、目黄、咽干失喑、胁痛、手臂寒、腕关节痛等。本穴配内关、心俞治心绞痛;配少商、涌泉、心俞治呆痴;配内关、三阴交治神经衰弱、失眠。一般直刺0.3~0.5寸。现代研究:①针刺神门穴,可使部分病理性脑电图趋向规则或使病理性脑电波电位降低。②针刺动物“神门”,对实验性垂体性高血压,有迅速降压作用。③针刺神门,可缩短循环时间,使静脉压下降,从而改善心衰症状[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47.

神门[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47.

少府·兑骨

兑骨为少府之别名。见《针灸学》(南京)。[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93.

少府为经穴名( Shàofǔ HT8)。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阴心经。荥穴,五行属火。少:幼小,指手少阴经;府:聚集处。此为心经荥穴,脉气渐聚,故名。在手掌,横平第5掌指关节近端,第四、五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到处是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掌腱膜→环指的浅、深屈肌腱与小指的浅、深屈肌腱之间→第四蚓状肌→第四骨间背侧肌。有清心宁神,调气利湿作用。主要用于心胸及前阴疾患等。如心痛、心悸、风湿性心脏病、心绞痛、心律不齐、胸痛、烦闷少气、目黄、口渴、咽干、小便不利、遗尿、阴痛、阴痒、阴挺、肘腋挛急、小指不用、掌中热等。本穴配曲泽、郄门、间使治风湿性心脏病;配神门、内关、心俞治心绞痛;配蠡沟治阴痒。一般直刺0. 3~0.5寸;不宜艾炷灸[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2.

少府[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2.

颧髎·兑骨

兑骨为颧髎之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93.

颧髎为经穴名( Quánliáo SI18)。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太阳小肠经。为手少阳、手太阳经的交会穴。颧:颧部;髎:骨隙。穴在颧部骨隙中,故名。位于面部,颧骨下缘,目外眦直下的凹陷中。仰靠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颧肌→咬肌→颞肌。有通经活络,散风止痛作用。主要用于面部疾患。如面神经痉挛、面瘫、面赤、目黄、齿痛、眼睑𥆧动等。本穴配太阳、下关、颊车、合谷治三叉神经痛;配二间治齿痛;配大迎治目𥆧动。一般直刺0.3~0.5寸,或斜刺0.5~1.0寸。现代研究:电针颧髎穴对额部切口的开颅手术,具有较好的针麻效果。[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73.

兑端·兑骨

兑骨为兑端之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93.

兑端为经穴名(Duìduān GV27)。出《针灸甲乙经》。属督脉。兑:指口;端:尖端。穴在口部上唇尖端,故名。位于面部,上唇结节的中点。正坐仰靠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有清热散风、开窍醒神作用。主要用于口唇及神志疾患等。如口噤鼓颔、口唇动、口疮、口臭、齿龈肿痛、消渴、鼻炎、晕厥、癫疾、狂症、癔病及遗尿等。本穴配合谷、颊车治牙痛;配迎香、合谷治鼻塞;配本神、后溪治癫痫。一般针尖向上斜刺0.2~0.3寸;禁灸。[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93.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