兑端 2016年04月06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兑端:1.经穴名;2.经穴别名。

经穴名·兑端

[穴位基础信息表]兑端|Duiduan|Tuituan|Exchange Extreme|GV27|27|VG26||LG26|Gv27|Go27

兑端为经穴名(Duìduān GV27)[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93.。出《针灸甲乙经》。属督脉[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93.。兑指口,端即尖端,此穴在口部上唇尖端,故名兑端[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93.

标准定位

兑端穴在面部,当上唇的尖端,人中沟下端的皮肤与唇的移行部[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兑端穴位于面部,上唇结节的中点。正坐仰靠取穴[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93.

兑端穴位于上唇尖端,当人中沟下端皮肤与上唇黏膜之移行处[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17.

仰靠坐位。兑端在面部,当上唇的尖端,人中沟下端的皮肤与唇的移行部。

兑端穴的位置

兑端穴的位置

兑端穴的位置

兑端穴的位置

取法

正坐仰靠,于人中沟下端之红唇与皮肤移行处取穴。

兑端穴位于面部,上唇结节的中点。正坐仰靠取穴[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93.

穴位解剖

兑端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布有眶下神经的分支和上唇动、静脉。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93.

布有面神经颊支、眶下神经分支及上唇动、静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17.

功效与作用

宁神醒脑、生津止渴

兑端穴有清热散风、开窍醒神作用[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93.

主治病症

兑端穴主要用于口唇及神志疾患等:如口噤鼓颔、口唇动、口疮、口臭、齿龈肿痛、消渴、鼻炎、晕厥、癫疾、狂症、癔病及遗尿等[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93.

兑端穴主治癫狂,口㖞唇动,齿龈痛,鼻塞,鼻出血;以及口腔炎,鼻炎,癫痫,晕厥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17.

治口歪唇紧,齿龈痛,口臭,鼻塞;癫疾,消渴,昏厥。面神经麻痹,癔病,糖尿病。

刺灸法

刺法

斜刺0.2~0.3寸。

一般针尖向上斜刺0.2~0.3寸[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93.

直刺0.2~0.3寸[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17.

灸法

禁灸[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93.

配伍

兑端穴配合谷、颊车治牙痛[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93.

兑端穴配迎香、合谷治鼻塞[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93.

兑端穴配本神、后溪治癫痫[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93.

兑端配目窗、正营、耳门,有行气通经的作用,主治唇吻强闭不开。

兑端配本神,有开窍醒神的作用,主治癫疾呕沫。

兑端配耳门,有行气通清热的作用,主治上齿龋。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手阳明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经穴别名·兑端

兑端为经穴别名[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93.。见《逢源》。即颧髎[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93.。颧髎为经穴名(Quánliáo SI18)[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73.。别名兑骨[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94.。属手太阳小肠经[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73.。为手少阳、手太阳经的交会穴[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73.。位于面部,颧骨下缘,目外眦直下的凹陷中,仰靠取穴[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73.。有通经活络,散风止痛作用[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73.。主要用于面部疾患:如面神经痉挛、面瘫、面赤、目黄、齿痛、眼睑𥆧动等[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73.。本穴配太阳、下关、颊车、合谷治三叉神经痛;配二间治齿痛;配大迎治目𥆧动[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73.。一般直刺0.3~0.5寸,或斜刺0.5~1.0寸[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73.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