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辨证 2010年01月07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病因辨证 辨证方法之一。即根据疾病的不同表现来推求病因、病理变化,提供治疗用药的根据。如眩晕、震颤、抽搐多属于风;恶寒、疼痛、缩急多属于寒;发热、烦躁、发狂多属于火等。

风证

①发病急,变化快,病变部位多在头面或肌表。②症状有游走性,瘙痒,恶风,动摇歪斜(如抽搐、震颤、眩晕、口眼斜,甚则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特点,临床常有其他兼证。③外风多在外感病中出现,可见风寒、风热、风湿、风水等。内风在内伤病或热性病过程中出现,可见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或血虚动风等,应注意鉴别。

寒证

①症状及舌脉同八纲辨证中寒证。②外寒通常在外感病中出现,内寒多在内伤病过程中出现(相当于阳虚),应注意鉴别,并须注意寒证化热,及有无其他兼证。

暑证

①夏季发病,起病急骤。②症状有热、渴、烦、汗的特点,甚则昏迷。③伴见气虚,津亏的症状。

湿证

①湿盛季节,潮湿环境及脾虚者多发。②有头身酸麻沉重,胸闷痞胀,泄泻,水肿,分泌物、排泄物污浊及缠绵难愈等特点,舌苔多腻。③湿可从热化(湿热证)或从寒化(寒湿证)。

燥证

①多发于秋季,或热病、汗、吐、下、失血后。②症状有干燥、阴亏的特点。见皮肤干燥、皲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等。③外燥多在感受秋季燥邪后发病,有温燥与凉燥之分。内燥多在内脏津液亏损的病证中出现,应注意鉴别。

火证

①有各种热的症状,并有伤津、动血、面红目赤、舌红、脉数等特点。②虚火多在阴虚、血少、津亏证中出现,实火多在实热证中出现,临床应注意鉴别。③风、寒、暑、湿、燥均可化火。

气滞证

①发病与情志变化有密切关系,亦可发生于湿痰中阻或食滞中焦时。②症状以窜痛、胀痛、嗳气、矢气或活动后减轻,以及痞块聚散无常为特点。

血瘀证

①多发生于气滞、寒凝、热结及外伤后。②以刺痛、刀割样痛,痛处不移,痞块固定,或经血紫暗有块等为特点。③唇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静脉曲张,脉涩或结代。

痰饮证

①发病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②症状以咳吐痰涎,喉中痰鸣(痰证),或胸胁满闷,喘息咳唾不得卧,或腹中肠鸣漉漉有声(饮证)等为特点。③舌苔多腻,脉多滑。痰饮停留部位不同产生不同的病证,如痰停留于皮下则为“瘰疬”,饮停胁下则为“悬饮”等。④痰饮多具有湿证特点。

食滞证

①发病与饮食不节有关。②症状以腹痛、嗳腐、吐泻酸臭、恶食、脘腹痞满等为特点。

虫积证

①发病与饮食不洁、生食习惯有关。②症状以腹中阵痛、便虫、吐虫、嗜食异物、鼻孔或肛门瘙痒为特点。③有些患者有面生白斑,巩膜有蓝黑斑点,或有面黄肌瘦等体征。

辨病因时要注意是一种病邪致病,还是数种病邪合病,亦可互相转化致病。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