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注 2015年10月31日修订版

BY fengchuile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中注:1.经穴名;2.经穴别名。

经穴名·中注

中注为经穴名(Zhōngzhù KI15)[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2. 。出《针灸甲乙经》。代号KI15[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7. 。属足少阴肾经[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2. 。为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2. 。中:中间;注:灌注[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2. 。肾经之气由此灌注中焦,故名[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2.

定位

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寸旁开0.5寸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7. 。另说在脐下0.5寸,旁0.5寸(《针灸甲乙经》);脐下1寸,旁开1寸(《针灸大成》);脐下1寸,旁开1.5寸(《针灸资生经》)[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7.

位于下腹部,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仰卧取穴[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2.

  

取法

仰卧位,在横骨上4寸,阴交(任脉)旁开0.5寸处取穴。

位于下腹部,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仰卧取穴[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2.

穴位解剖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缘→腹直肌[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2.

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并有腹壁下动、静脉的肌支通过[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7.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血管分布同大赫。为第十肋间神经分布处。皮肤由第十、十一、十二胸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

特异性

足少阴经与冲脉之交会穴。

功用

调经止带,通调腑气。

有理肠通便的作用[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2.

主治病症

主治肝肾及二阴等疾患。如月经不调、小便淋沥、腹泻不止、大便燥结、腰脊疼痛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卵巢炎、睾丸炎、输卵管炎、肠炎等[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2.

主治月经不调,腹痛,泄泻,便秘,小便淋沥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7.

1. 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卵巢炎,输卵管炎;

2. 其它:睾丸炎,肠炎,腹痛,便秘,腰痛,结膜炎。

刺灸法

刺法: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2.

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7.

直刺0.8~1.2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放散至小腹。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配伍

配支沟、足三里,有调三焦,理肠腑的作用,主治腹痛,大便秘结。

配次髎、三阴交、有健脾活血,理胞宫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冲脉、足少阴之会。

《备急千金要方》:主少腹热,大便坚。

《针灸大成》:主目内眦赤痛,女子月事不调。

经穴别名·中注

中注为经穴别名[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2. 。出《针灸甲乙经》。即中渚穴[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2. 。中渚为经穴名(Zhōngzhǔ TE3)[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4. 。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代号SJ3[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8. 。属手少阳三焦经[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4. 。输穴,五行属土[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4. 。中:中间;渚:水中小洲[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4. 。穴在五输流注之中间,经气如水循渚而行,故名[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4.

位置

位于手背,第四、五掌骨间,第四掌指关节近端凹陷中。微握拳取穴[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4.

位于手背第四、五掌骨间,掌指关节后方凹陷处[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8.

穴位解剖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第四骨间背侧肌[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4.

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手背支,并有手背静脉网和第四掌背动脉通过[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8.

功能主治

有疏气机、利耳窍作用[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4. 。主要用于外感热病、头面五官疾患等[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4. 。如热病汗不出、疟疾、头痛、目眩、目赤、目痛、中耳炎、耳鸣、耳聋、喉痹、腮腺炎,以及肩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肋间神经痛等[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4.

主治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咽喉肿痛,手臂红肿疼痛以及肋间神经痛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8.

配伍

本穴配大椎、陶道治疟疾;配太溪治咽肿;配耳门、翳风治耳鸣耳聋;配手三里治肩臂痛[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4.

刺灸法

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4.

直刺0.5~0.8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8.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