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2015年10月16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念

(1)中医指起源与形成于中国的具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特点的医学[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2)中医指本学科专业职业队伍[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很多人都认为,“中医”是“中国医学”或者是“中国大夫”的意思,其实,“中医”的“中”在古代是“尚中”和“中和”的意思。[参考资料] 薛钢. "『中医』的『中』不是『中国』的『中』". 民族医药报

老子说:“致虚,恒也;守中,笃也。”这里的“中”就是指心境。《管子•内业》“定心在中”以及“正心在中”等,这里的“中”都是形容心境达到了定、正、静的状态。

而“中医”的“中”正是源于这些思想。古代的医学理论认为,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才会取得平衡,不会生病。若阴阳失衡,则疾病必来。中医大夫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身体若无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就会百病全无。

《汉书•艺文志》:“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说明“中医”一词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已经出现了。明朝末年,“中药”一词出现。在西医传人中国以前,中国所有的医学典籍中都没有“中药”一说,人们把“中药”称为“本草”,或者称为“药”。这一点,我们从《神农本草经》以及《本草纲目》等医学书籍中都能看得出来。

20世纪20年代,人们才将“本草”称为“中药”,以明显区别于“西药”。所以“中药”一词与西医的传人有很大的关系,而“中医”一词是中国固有的,与西医的传人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

中医的由来

据记载,中医的创始人是轩辕黄帝。他命雷公、岐伯二人,对自然界的飞禽走兽、草木花卉等,都详细地加以观察和记录,进行研究和试验,直到最后确认什么东西能治什么病为止,再把它正式整理出来,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中华民族第一部医药著作--《祝由科》诞生了。后世人为了不忘黄帝的功德,综合了黄帝时期的名医的医术,定名为《黄帝内经》。

中医的发展

中医主要发源于黄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学术体系。在夏商周时期,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等治疗方法,到了周代,更是已经开始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甚至手术等治疗方法。

《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华佗曾多次给患者进行外科手术,并且发明了一种叫做"麻沸散"的麻醉用药。

秦汉时期,形成了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黄帝内经》,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东汉时期,著名医家张仲景著成了《伤寒杂病论》。

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

隋唐时期,唐政府组织苏敬等二十余人集体编修本草,名为《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这是中国古代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它比欧洲

纽伦堡政府公元1542年颁行的《纽伦堡药典》早883年。

唐代,医家孙思邈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宋代,王惟一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明清以来,李时珍写成了《本草纲目》。

中医的特色理论

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它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等学说,包括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中医临床的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种方法,称为四诊。中医临床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疗法、针灸疗法、刮痧疗法、推拿、拔罐疗法等。

中医中的气与天人合一

中医学也有自己的物质论和构成论,这就是"气一元论"。古人认为,气小而无内,大而无外,宇宙万物都由气构成,气聚则生,气散则亡,宇宙之间无非一气。也就是,说气小,是它比基本粒子还小;说气大,是它可以充满整个宇宙。自然界里的气,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流动的,是有温度变化的。这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出于日月星辰的旋转。因此,有太阳的时候,气温高;没有了太阳,气温就降低。春天的气温暖,夏天的气炎热,秋天的气凉爽,冬天的气寒冷,一直在变化不停。

古人很善于观察,也很善于总结。他们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四季的划分,而且,又把四季进一步细化,5天是一候,3候是一气,也就是15天一个节气,6气是一季(也叫时),把全年分成24个节气。在春秋战国之前,人们就重视建立日历,"授民以时"是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职责,违背了农时,就无法取得人民的信任,政权就不牢固。

中国的农历所以重要,24节气降临的早与晚,不仅与农作物生长有关系,中医认为与人体的疾病发生与否,发生什么病,都有密切的关系。中国的农历很注重远期预测,在夏至的时候,还没有数伏,正是酷热逐渐增长的时候,但古人知道"重阳必阴",因为日晷的影子已经到了最短的时刻,马上就要发生转化了,因此在夏至的时候,就发出来第一份阴气增长的预报:"夏至一阴生"。冬至的时候,刚开始数九,天气最冷的时刻虽然还没有到来,然而,阳气已经萌动,日晷的影子已经达到了最长,此后必将一天一天地缩短,所以,又发出来一份阳气增长的预报:"冬至一阳生"。阴阳气的变化,出现在气温的变化之前,是万物变化的动力。

《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天的五气,就是风、火、湿、燥、寒,构成了四季自然气候的主要因素;地的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是一切食物的基本要素。五气入鼻,藏在心肺;五味入口,先入肠胃。五气、五味可以代表对人体有益的万 物。

古人把气看得很重要,认为"气聚则生,气散则亡"。一个人必须形和气相平衡,才是健康的。如果一个人太肥胖,一动就气短,没有力气,活动不灵便,中医就称之为"形盛气衰";反之"气盛形衰"。气为阳,形为阴。身体里的气进一步细化,就有了肺气、心气、肝气、脾气、肾气、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不同的称谓。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