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黄 2016年05月24日修订版

BY fengchuile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阴黄:1. 黄疸病两大类型之一;2.黄疸二十八候之一;3.三十六黄之一。

黄疸病两大类型之一·阴黄

阴黄(yin jaundice[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为病证名[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42.。为以病程长,皮肤巩膜黄色晦暗如烟熏为主要表现的黄疸病[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为黄疸病两大类型之一[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42.。阴黄可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胆囊炎等病[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42.

阴黄的病因

因阳黄日久转化,或因脾阳不振、寒湿内蕴、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所致[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42.

阴黄的症状

《景岳全书·黄疸》:“凡病黄疸而绝无阳证阳脉者,便是阴黄。”症见身目黄色晦暗,胃呆腹胀,神疲乏力,胁肋隐痛,小便短少,大便不实,舌淡苔腻,脉沉细迟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42.

阴黄的治疗

治宜调理脾胃,温化寒湿[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42.。方如茵陈五苓散、茵陈术附汤、茵陈四逆汤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42.

黄疸二十八候之一·阴黄

阴黄为黄疸二十八候之一[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42.。《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阳气伏,阴气盛,热毒加之,故但身面色黄,头痛而不发热,名为阴黄。”

黄疸二十八候为古代对黄病的一种分类法[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41.。见《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即黄病候、急黄候、黄汗候、犯黄候、劳黄候、脑黄候、阴黄候、内黄候、行黄候、癖黄候、噤黄候、五色黄候、风黄候、因黄发血候、因黄发痢候、因黄发痔候、因黄发癖候、因黄发病后小便涩兼石淋候、因黄发吐候、黄疸候、酒疸候、谷疸候、女劳疸候、黑疸候、九疸候、胞疸候、风黄疸候、湿疸候等28种黄病证候[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41.。其中因黄发血候、因黄发痢候、因黄发痔候、因黄发癖候、因黄发病后小便涩兼石淋候、因黄发吐候系黄疸并发症[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41.

三十六黄之一·阴黄

阴黄为三十六黄之一[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42.。《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寒热,并十指疼痛,鼻中煤生,此是阴黄。”治疗宜“先烙上脘穴,更灸二十壮,次烙气海、下廉、内乳等穴。不差,灸气海、天窗、百壮。更宜服麻黄栀子汤”[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42.。若见人中反者,病情较为严重[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42.

关于黄疸

黄疸在古代亦称黄瘅[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25.。主要表现为目黄、皮肤黄、小便黄[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25.。《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认为其发病多由瘀热与湿相搏,不得泄越所致;也有因寒湿在里不解所引起者[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25.。本病有属阴属阳,在脏在腑之分[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25.。《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熏蒸遏郁,侵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溺色为之变赤,黄如橘子色,阳主明,治在胃。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25.。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25.。黄疸可见于肝细胞损伤、坏死,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阻塞、胆汁郁滞及溶血性黄疸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25.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