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疗法 2012年11月13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名称

穴位埋线疗法

概述

穴位埋线是在腧穴皮下埋藏羊肠线,通过连续性刺激经络、腧穴来调整机体阴阳气血平衡的一种美容治疗技术。

适应症

适应证有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脊髓灰质炎后遗症、面神经麻痹(病程较长者)、脾虚泄泻、遗尿、腰肌劳损、角膜斑翳、白内障、视神经萎缩等。

禁忌症

严重心脏病、糖尿病、肺结核活动期、发热、妇女妊娠期及局部皮肤有感染者。

方法

1.按病情选定穴位,用甲紫标记。

2.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按无菌操作,戴手套、铺洞巾,在穴位两侧用1%普鲁卡因作皮丘局麻(直埋法时行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即可)。

3.埋线方法

(1)横埋法(穴位穿线法):用三角缝针穿羊肠线(球结膜压线),在局麻皮丘处进针,经穴位深层肌肉组织穿穴位,可利用缝针对肌层加压刺激,使有酸胀感后,从穴位另一侧出针,用止血钳夹住肠线尾端,来回抽拉数次(如病情需要,可连续穿几个穴位;距离过长可分段穿线),然后剪去外露线头,提起皮肤使线头全部退入皮下。用碘酊点擦后敷料包扎5-7d。根据不同部位,线可埋成直线形、三角形、方形、菱形、环形等;如球结膜埋线,可在角膜外缘、按时钟3、6、12点位置进针,作环形埋线。

(2)直埋法:取长1-1.5cm的羊肠线,放入腰椎穿刺针的针腔前段,针从局部刺入穴位,达到应有深度及有酸胀感后,一边压针芯,一边将针抽出使肠线埋入组织内。起针后,用碘酊点压针孔,敷料包扎3-5d。

(3)结扎法:用尖刀片在局麻皮丘上切开皮肤长约0.2-0.5cm,用弯止血钳插入穴位深处按摩弹拨,使产生酸麻胀热感,然后将已穿有羊肠线的缝针从切口处刺入,穿过穴位深层,从另处穿出皮肤,再从出针处往回刺,经穴位浅层至切口处出针,将两线头适当拉紧打结(局部肌肉松弛的应拉紧些),将线头埋入切口深处,局部消毒包扎5-7d。按病变部位不同,还可采用半环形、8字形、环形结扎。结扎法常用于肌肉松弛无力的患者,如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4.每次埋1-3穴,每隔20-30d埋线1次;用结扎法每隔l-2月1次,4-5次为1疗程。

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所埋肠线不可暴露皮外;结扎处应避开重要神经血管,以免损伤。

2.操作宜轻巧,用力均匀,避免断针;胸背部埋线注意针刺方向和深度,严忌过深,防止刺伤内脏。

3.埋线后3-4d内可能出现局部疼痛红肿、全身疲乏、低热、针眼或刀口有乳白渗液等,属正常反应,不需处理,可自行消失。若渗液较多,局部显著隆起,可挤出渗液,消毒后敷裹。如有局部明显瘙痒、红肿、疼痛及全身发热等过敏反应,可予抗过敏治疗。

4.埋线3-4d后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加剧,并有发热者,可能有感染应及时抗菌治疗。

5.采用结扎法后,如局部疼痛加剧,且伴有放射痛者,可能由于结扎过紧或结扎到神经,应将羊肠线剪断;如局部出血经压迫止血无效者,可能伤及血管,应将肠线抽出,必要时结扎止血。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