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穿刺术 2012年12月15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手术名称

心包穿刺术

别名

心包穿刺放液术;pericardiopuncture

分类

心血管外科/急性化脓性心包炎手术

ICD编码

37.1203

概述

急性化脓性心包炎为致病菌侵犯心包引起的急性炎症。病原菌通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hemophilus influenza)等。较少见的致病菌有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沙门菌等。其他病原体如阿米巴原虫、放线菌、球孢子菌等亦可引起。在我国则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者较为多见。化脓性心包炎的感染途径有:①邻近器官感染的扩散,如肺炎、脓胸、膈下感染或肝脓肿蔓延至心包,以肺部感染直接扩散至心包者为常见;②血源性感染如化脓性骨髓炎、脑膜炎、化脓性关节炎、中耳炎及脓毒败血症经血源播散至心包。

心包遭受急性感染后,浆膜层充血水肿,大量白细胞浸润及浆液纤维素渗出,积聚在心包腔内。由于心包为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其伸展度有限。当炎性渗出液增长过速,可使心包腔内压力骤然增加,压迫心脏,尤其是右心系统,使其舒张受阻,回心血流受阻,心排血量减少,血压下降,造成心脏压塞。若不及时穿刺或引流减压,则可迅速危及患者生命。如在急性期治疗不当,病程迁延,则可能导致慢性缩窄性心包炎。

心包穿刺操作简便迅速,既能确定诊断,又可迅速缓解心脏压塞,减轻症状,是有效的诊断及治疗措施。但由于化脓性心包炎脓液黏稠,脓性物质易积聚在心包腔内,单独心包穿刺治疗,难于治愈。因此经心包穿刺抽脓,明确诊断后,应立即行心包造口引流。心包穿刺的途径有:①剑突下心包穿刺;②胸骨旁心包穿刺。

心包穿刺术是借助穿刺针直接刺入心包腔的诊疗技术。其目的是:

(1)引流心包腔内积液,降低心包腔内压,是急性心包壤塞症的急救措施。

(2)通过穿刺抽取心包积液,作生化测定,涂片寻找细茵和病理细胞、作结核杆菌或其他细茵培养,以鉴别诊断各种性质的心包疾病。

(3)通过心包穿刺,注射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洽疗。

临床意义

(1)可明确心包积液的性质,协助诊断。

(2)通过穿刺抽液,减轻对心脏的压迫,起到姑息治疗的作用。

(3)心包内注射化疗药物,直接治疗肿瘤。

适应症

心包穿刺术常用于确定积液的性质(渗出性或漏出性)及病原,并可向心包内注入药物。有心包填塞征时可穿刺放液以缓解症状。心包穿刺术适用于:

1.大量心包积液出现心脏压塞症状者,穿刺抽液以解除压迫症状。

2.抽取心包积液协助诊断,确定病因。

3.心包腔内给药治疗。

禁忌证

1.出血性疾病、严重血小板减少症及正在接受抗凝治疗者为相对禁忌证。

2.拟穿刺部位有感染者或合并菌血症或败血症者。

3.不能很好配合手术操作的患者。

用品及准备

1.药品,2%利多卡因及各种抢救药品。

2.器械,5ml注射器、50ml注射器、22G套管针、胸穿包。如行持续心包液引流则需要准备:穿刺针、导丝、尖刀、扩皮器、外鞘管、猪尾型心包引流管、三通、肝素帽2个、纱布等。

3.心脏监护仪、除颤器。

4.术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协助确定部位、进针方向与深度。同时测量从穿刺部位至心包的距离,以决定进针的深度。

5.开放静脉通路。

6.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目的及方法,解除紧张情绪。

7.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心包穿刺术应用解剖学基础

体表标志

(1)胸骨 位于胸前壁正中的皮下,由胸骨柄、体、剑突三部分组成。胸骨柄与胸骨体相接处,形成一个稍向前突的钝角,称胸骨角,两侧接第二对肋软骨,是胸前壁计数肋骨数目的体表标志。

(2)胸骨下角 即两侧肋弓在正中线相交形成向下开放的夹角,约700~900,角内夹有剑突。

心脏和心包的体表投影

(略)

心脏相对浊音界

叩诊可以确定心脏的绝对和相对浊音界。正常人的心右界几乎与胸骨右缘相合,但在第4肋间处可在胸骨右缘之外;心左界在第2肋间几乎与胸骨左缘相合,向下则逐渐左移形成向外凸起的弧形。。

心前区层次

心前区厚薄个体差异不大,由浅人深分5层;

(1)皮肤和浅筋膜 (见胸腔穿刺术)

(2)深筋膜和肌层 胸前壁胸骨两树有脑大肌的起点。

(3)肋间组织 胸前壁胸骨两侧的肋间隙内有肋间外韧带、肋间内肌、1~6肋间血管的终支、2~6肋间神经的前皮支。

①肋间外韧带,肋间外肌从后方的肋结节向前达肋与肋软骨交界处,再向前移行为腱膜,直达胸骨侧缘,此腱膜称肋间外韧带。

②肋间内肌:位于肋间外韧带的深面,自胸骨侧缘起向后达肋角。

③1~6肋间血管的终支:较细小,在胸骨外侧缘浅出至浅筋膜。

④2~66肋间神经的前皮支:肋间神经于肋间隙前端近胸骨处,横越胸廓内动脉的前方穿肋间内肌、肋间外韧带及胸大肌,达浅筋膜内,末梢成为前皮支,分布于相应肋间隙前端的胸前皮肤。所以,局部浸润可达麻醉目的。

(4)胸内筋膜 胸内筋膜各处厚薄不一,紧贴胸骨、肋软骨后面的部分比较发达,向下覆于脯窝窿的上面,改名为脯筋膜。胸廓内动脉和两条伴行静脉位于上位6个肋软骨、肋间内肌内面的胸内筋膜内,并在胸骨外侧1~2cm处,垂直下降至腹直肌鞘,改名为腹壁上动脉。

胸骨下穿刺点层次

(1)皮肤和浅筋膜 (见腹腔穿刺术)

(2)腹直肌

(3)膈肌 位于胸、腹腔之间,为一扁平的膜状肌,呈弯窿状,起于胸廓下口,周围为肌质,肌纤维走向中央移行为中心健。起始部分为胸骨部、肋部和腰部三部分。胸骨下心包穿刺时穿经胸骨部。

(4)膈筋膜 胸内筋膜移行到膈窝窿上面的部分。

心包

为包裹心脏及其大血管根部的密闭性纤维浆膜囊,可分为纤维性心包和浆膜性心包两部分。

(1)纤维性心包 为坚韧的纤维结缔组织膜。根据部位分四部分:①膈部:以纤维层与膈穿刺时穿经此部。②胸肋部:此部大部分被左、右肺及左、右胸膜的前缘遮盖,在胸中心键和一小部分肌质紧密相贴,胸骨下心包骨下部的左半及左侧第4~6肋软骨的胸骨端,直接与胸前壁相贴,此区域称心包游离部(心包裸区)。在左侧壁胸膜的肋胸膜和纵隔胸膜反折线距胸骨左缘的距离为:4、5肋间隙,成人约0.4~0.5cm,新生儿约0.5~0.7cm。所以,在心前区做心包穿刺时,常有伤及胸膜的可能,应予以注意。③外侧部:被纵隔胸膜覆盖,两者之间有脯神经及心包膈血管通过。④后部:以疏松结缔组织与食管、主动脉胸部(胸主动脉)相连。

(2)浆膜性心包 由浆膜构成,分脏、壁两层。脏层紧贴心肌层,在大血管根部反折至纤维性心包的内面,形成壁层。脏、壁层相互移行形成密闭潜在腔隙称心包腔。腔内有浆膜分泌的少量浆液,以减少心搏动时脏、壁层的摩擦。病理情况下,分泌屋增多,即心包腔积液。大量积液可压迫心脏,心浊音界扩大,听诊时心音减弱。壁层心包在纤维性心包的胸肋部内面移行为脯部处,形成一隐窝,其深度为1~2cm,不被心脏所充满,称心包前下羹寸是心包积液游留处,为心包腔穿刺的适宜部位;

心包穿刺术操作的解剖学要点

部位选择

常用穿刺部位有两个。

(1)心前区穿刺点 于左侧第5肋间隙,心浊音界左缘向内1~2cm处,沿第6肋上缘向内向后指向脊柱进针。此部位操作技术较胸骨下穿刺点的难度小,但不适于化脓性心包炎或渗出液体较少的心包炎穿刺。

(2)胸骨下穿刺点 取左侧肋弓角作为胸骨下穿刺点,穿刺针与腹壁角度为30o~450,针刺向上、后、内,达心包腔底部;针头边进边吸,至吸出液体时即停止前进。

体姿参考

多取坐位或半卧位。

穿经结构

(1)心前区穿刺点 皮肤、浅筋膜、深筋膜和胸大肌、肋间外韧带、肋间内肌、胸内筋膜;纤维性心包及壁层心包,进入心包腔。进针深度成人约2~3cm。

(2)胸骨下穿刺点 皮肤、浅筋膜、深筋膜和腹直肌、脯肌胸肋部、脯筋膜、纤维性心包及壁层心包,进入心包腔。进针深度成人约3~5cm。

进针技术与失误防范

(1)掌握好穿刺方向及进针深度。

(2)进针速度要慢,当有进入心包腔的感觉后即回抽有无液体,如未见液体,针头亦无心脏搏动感时尚可缓缓边进边抽。若针头有心脏搏动感应立即将针头稍后退,换另一方向抽取,避免损伤心及心的血管。

(3)抽液速度宜缓慢,首次抽液量以100m1左右为宜,以后每次抽液300~500ml,避免抽液过多导致心急性扩张。助手应注意随时夹闭胶管,防止空气进入心包腔。

(4)术中密切观察病人的脉搏、面色、心律、心率变化,如有虚脱等情况,应立即停止穿刺,将病人置于平卧位,并给予适当处理。

(5)术后静卧,24小时内严密观察脉搏、呼吸及血医情况。心电图或心电示波监护下进行心包弃刺。

此方法较为安全。用一根两端带银夹的导线,连接在胸导联和穿刺针上,接好地线,检查机器确无漏电。穿刺中严密观察心电图变化,一旦出现ST段抬高或室性心律失常,表示针尖刺到心脏,应立即退针。穿刺部位、层次等同前。

操作方法

1.心包穿刺术

(1)患者一般取坐位或半卧位,暴露前胸、上腹部。仔细叩出心浊音界,选好穿刺点。选择积液量多的位置,但应尽可能地使穿刺部位离心包最近,同时尽量远离、避免损伤周围脏器。必要时可由超声心动图来确定穿刺方向。常用的部位有胸骨左缘、胸骨右缘、心尖部及剑突下。以剑突下和心尖部最常用。

(2)消毒局部皮肤,覆盖消毒洞巾,在穿刺点自皮肤至心包壁层做局部麻醉。

(3)将连于穿刺针的橡胶皮管夹闭,穿刺针在选定且局麻后的部位进针,具体方法为,①剑突下穿刺:在剑突与左肋弓夹角处进针,穿刺针与腹壁成30°~45°角,向上、向后并稍向左侧进入心包腔后下部;②心尖部穿刺:在左侧第5肋间或第6肋间浊音界内2cm左右的部位进针,沿肋骨上缘向背部并稍向正中线进入心包腔;③超声定位穿刺:沿超声确定的部位、方向及深度进针。

(4)缓慢进针,待针锋抵抗感突然消失时,提示穿刺针已进入心包腔,感到心脏搏动撞击针尖时,应稍退针少许,以免划伤心脏,同时固定针体;若达到测量的深度,仍无液体流出可退针至皮下,略改变穿刺方向后再试。

(5)进入心包腔后,助手将注射器接于橡皮管上,放开钳夹处,缓慢抽液,当针管吸满后,取下针管前,应先用止血钳夹闭橡皮管,以防空气进入。记录抽液量,留标本送检。如果使用的是套管针,在确认有心包积液流出后,一边退出针芯,一边送进套管。固定套管,接注射器,缓慢抽取积液。记录抽液量,留标本送检。

(6)抽液完毕,拔出针头或套管,覆盖消毒纱布,压迫数分钟,并以胶布固定。

2.持续引流

(1)心电、血压监测。

(2)取半卧位30°,暴露前胸、上腹部。

(3)消毒剑突下皮肤,覆盖消毒洞巾,在穿刺点自皮肤至心包壁层做局部麻醉。

(4)一般选用剑突与左肋弓夹角处进针,穿刺针与腹壁成30°~45°角,向上、向后并稍向左侧进入心包腔后下部;也可在超声心动指导下确定穿刺针的方向和位置。

(5)沿穿刺针送入导丝,退针,尖刀切皮;可用扩皮器扩张穿刺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沿导丝送入心包引流管,退出导丝,观察引流效果,必要时可适当调整导管的位置,保证引流通畅。

(6)封针固定,接引流袋,缓慢引流。

(7)覆盖消毒纱布,压迫数分钟,并以胶布固定。

注意事项

1、抽液过程中应注意随时夹闭胶管,以免空气进入心包腔内。抽液速度宜缓慢,首次抽液量以100ml左右为妥,以后每次抽300-500ml,以免抽液过多导致心脏急性扩张。如为血性积液,应先抽出3-5ml,如放置5-10min不凝固再行抽液。

2、手术过程中应经常询问并观察患者的表现,助手应注意脉搏变化,以便及早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术后静卧,测脉搏、血压每300min 1次,共4次,以后24h内每2-4h测量1次。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