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痛 2012年05月29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胁痛,证名。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肝脉布胁肋,足少阳经循胁里,过季胁,胁痛与肝胆疾患关系密切。出《素问·缪刺论》等篇。《济生方·胁痛》:“多因疲极嗔怒,悲哀烦恼,谋虑惊忧,致伤肝脏。既伤,积气攻注,攻于左则左胁痛,攻于右则右胁痛,移逆两胁,则两胁俱痛。”《赤水玄珠》卷四将胁痛病因分为风寒、食积、痰饮、死血、虚、气郁、火数种。《景岳全书·杂证谟》:“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然而心、肺、脾、胃、肾与膀胱亦皆有胁痛之病。”应辨外感内伤。寒邪在少阳经,胁痛耳聋而呕,有寒热表证者方是外感。如无表证,悉属内伤。《医宗必读·心腹诸痛》中以左胁痛多留血,右胁痛多痰气。肾亏气虚亦可致胁痛,《医碥·胁肋痛》:“房劳伤肾,气虚血滞,胸胁多有隐隐作痛。”他如暑热、湿热、肝阴虚、肝血虚及肝肾不足,均可导致胁痛。详有关各条。

肝胆疾患属中医“胁痛”范畴,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胸膜炎及后遗症引起的胁痛和肋间神经痛可参照治疗。

胁痛针刺治疗效果较好,同时须作相关检查,必要时针对病因治疗。

胁痛的病因病机

肝郁气滞: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肝失调达,疏泄不利而发胁痛。

瘀血停滞,胁络痹阻:气郁日久,血流不畅;或强力负重,胁络受伤,瘀血停留而见胁痛;

肝胆湿热:湿热内侵,疏泄失常,致胁痛。

血不养肝:久病精血亏损;或外邪迁延,耗血伤阴,脉络失养,导致胁痛。

胁痛是自觉症状,除肝胆疾患外,邻近组织脏器病变如胸膜炎、结核、肿瘤、外伤、肋间神经痛等亦可引起胁痛,临床应加以鉴别。

胁痛的辨证分型

胁痛辨证,当分气血。气滞疼痛以胀为主,游走不定;刺痛多血瘀,隐痛绵绵多血虚。

肝气郁结:抑郁恼怒、情志不畅而胁部胀痛,胸闷气短,纳差暖气,苔薄白,脉弦;

湿热内郁:胁肋胀痛,恶心呕吐,口苦胸闷,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外伤气滞血瘀:胁痛如刺,痛处不移,舌质暗,脉沉涩;

精血亏损,血不养肝:胁痛绵绵,劳则加重,头晕目眩,心中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胁痛的治疗

刺灸法

实证

治则 疏肝理气,活血止痛,逐湿通络

处方 期门 阳陵泉

方义 肝经布胁肋,期门穴乃肝之募穴,可舒肝解郁,宽胸理气;配胆经合穴阳陵泉疏理肝胆,调理气血,共奏理气解郁,活血止痛之功。

随证配穴 肝气郁结—太冲,气滞血瘀—三阴交,肝胆湿热—支沟。

操作 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min,10次为一疗程。

虚证

治则 补益肝肾

处方 肝俞 肾俞 期门 三阴交

方义 肝藏血,肾藏精,取肝、肾之背俞穴,充益精血以柔肝;取肝之募穴期门,和络止痛;三阴交扶助脾胃,以资气血生化之源,充益精血,濡养肝络。

操作 毫针刺,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 10次为一疗程。

耳针法

选穴 肝 胆 神门

方法 取患侧穴,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亦可用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每2~3日更换1次。

穴位注射法

选穴 参照针刺法穴位。

方法 10%葡萄糖液10ml,加维生素B1或维生素B12注射液1ml,每穴注射0.5~1ml;或选相应节段夹脊穴,有明显针感后将药液推入穴位。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