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邪伏膜原

关联数据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关于邪伏膜原

邪伏膜原为证候名。指温热病邪或疫毒邪气从口鼻侵入以后,伏藏于膜原之间的病机及相关证候。吴又可《温疫论》:“邪从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间,去表不远,附近于胃,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以寒热定时发作,头痛如劈,身痛如被杖,胸胁胀闷,呕吐痰涎,苔白如积粉等为常见证候。达原饮治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先憎寒而后发热,继之但热而不憎寒,或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脉数。如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此邪热溢于少阳经,加柴胡一钱;腰背项痛,此邪热溢于太阳经,加羌活一钱;目痛,眉棱骨痛,眼眶痛,鼻干不眠,此邪热溢于阳明经,加葛根一钱。方中槟榔、厚朴、草果开达膜原,辟秽化浊;知母滋阴;芍药和血;黄芩清热;甘草调中。诸药合用,可使秽浊得化,热毒得清,阴液得复,病邪得解,故推为瘟疫初起,或疟疾邪伏膜原的首要方剂。 ...

扫码访问

可用医学百科App / 微信 / 手机浏览器 扫码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