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 2016年07月04日修订版

BY fengchuile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温病:1.多种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2.伤寒病五种疾患之一;3.春季发生的热性病。

多种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温病

温病(warm disease[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为病名[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81.。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又简称“温”[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81.。后世泛称“温热病”[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81.。是指感受温热之邪引起的外感热病的统称[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症状

温病具有起病急,热势甚,传变快,易于伤津化燥伤津的特点,后期尤多阴枯液涸[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81.。症见身热、头痛、呕吐等,但《经》多以“病温”为名。如《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阴阳交,……”

分类

因发病季节、四时之气、流行特点的不同,有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秋温、春温、温疟、秋燥、伏气温病、晚发等区别[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81.

治疗

温病的治疗,一般按卫、气、营、血或三焦辨证理论,选用解表、清气、和解、化湿、通下、清营凉血、开窍、息风、滋阴、回阳固脱等法[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81.

伤寒病五种疾患之一·温病

温病为病名[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81.。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又简称“温”[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81.。是伤寒病五种疾患之一[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81.。《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关于伤寒

伤寒为病名[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41.。泛指外感热性病[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41.。《黄帝内经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故张仲景《伤寒论》以伤寒命名,即为多种外感病的总称[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41.。《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春季发生的热性病·温病

温病为病名[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81.。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又简称“温”[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81.。指春季发生的热性病[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81.。《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此说成为后世医家“伏气温病”的理论根据[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81.

关于伏气温病

伏气温病为病证名[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37.。指感受外邪后,蕴伏于里,或因平素内热,复为新邪诱发的一类温病[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37.。大多初起即以里热为主,与新感温病初起有表证者不同[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37.。伏气源出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一语[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37.。《温热经纬》卷二有《仲景伏气温病篇》[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37.

症状

临床特征为病发即内热较重,或有显著化燥灼阴的气分或血分征象[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37.。症见脉细数或沉数而躁,苔厚腻,或舌赤无苔,溺赤,口渴,发热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37.

治疗

治疗以清里热为主,又当密切顾及津液[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37.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