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缓 2009年01月31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疾病科属

内科

疾病概述

胃缓系指脾虚气陷,肌瘦不坚,从而出现脘腹胀坠作痛。嗳气不舒、漉漉有声等以脾胃虚弱为特征的病证。西医的胃下垂,以及各种慢性病中所出现的胃肠功能障碍有类似胃缓症状者,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

1、形体消瘦,尤其呈瘦长体型。

2、脘腹胀坠疼痛,食后尤甚,平卧或用手上托胃部则症减,站立时常可见下腹膨出的典型表现。

3、常伴有嗳气、恶呕、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并有便秘,腹泻或交替发生。

4、X线胃肠钡餐造影,可见胃下垂征。

辨证分析

本病多因饮食不节,内伤七情,劳倦过度,或先天禀赋薄弱等,导致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升降失和所引起。因脾虚则失健运,纳食减少,味不能归于形,故可使形体瘦削,肌肉不坚,从而形成胃缓。因运化受碍,气机阻滞,故常夹有气滞、痰湿等实证。治疗以补中益气为主,胃阴亏虚治当濡养胃阴,并根据兼夹症候,配以行气,化痰湿、降逆等法。

辨证论治

脾虚气陷型

证见

治法

方药

1、主方:补中益气汤(李杲《脾胃论》)加减处方:黄芪30克,白术15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10克,当归10克,枳壳20克,党参20克,砂仁6克(后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补气升提片,每次4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益气升陷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处方:炙黄芪120克,防风3克,炒白术9克,炒枳实15克,煨葛根12克,山茱萸15克。水煎服。

(2)枳实煎剂(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面色萎黄,气短不思饮食,食后脘腹痞满,嗳气不舒,健脾益气升陷。或脘腹胀坠,或有呕清水痰涎,肌肉瘦弱。舌淡苔白,脉缓弱。处方:100%枳实煎剂,每餐前服10~20毫升。

胃阴亏虚型

证见

治法

方药

1、主方:益胃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合一贯煎(魏之 《柳洲医话》)加减处方:生地黄20克,麦冬15克,玉竹20克,沙参15克,枸杞子12克,当归10克,川楝子9克,枳壳20克,太子参30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兼气虚者,可加黄芪30克、党参20克。

2、中成药洋参胶囊,每次2粒,每日2次。

3、单方验方:润燥养胃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处方:北沙参、石斛各15克,麦冬、生地黄、玉竹、白芍药各12克,当归、炙乌梅各10克,川楝子9克。水煎服。面色略红,唇红而干,口苦口臭,烦渴喜饮,嗳气频繁,滋养胃阴。食后脘腹坠满,烦闷不舒,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其他疗法

1、外治法:蓖麻五倍子膏贴敷百会穴(上海市崇明县堡镇卫生院验方)用蓖麻子仁98%,五倍子末2%,拌和捣成烂糊,制成每块10克、直径1.5厘米的药饼备用(为成人一次量)。使用时在百会穴处剃去一块头发(与药饼等大),将药饼紧贴在百会穴上,用纱布绷带固定,再用糖瓷杯盛半杯开水,置于药饼上进行热熨,以感觉温热而不灼痛皮肤为适度,每日早、午、晚各1次,每次约10分钟。一块药饼可使用5天。如在第一次贴敷后,自觉症状未见好转,宜休息一天后再进行第二次治疗。一般贴敷10次,便可见明显疗效。

2、针灸疗法

(1)针刺:针足叁进里、中脘、关元、中极、梁门、解溪、脾俞、胃俞等穴。

(2)灸法:灸足叁里、天枢、气海、关元等穴。

(3)耳针:用毫针柄在耳壳的胃肠区按压,寻找敏感点,然后在此点上加压2~3分钟,每日1次。

3、饮食疗法

(1)黄芪砂仁煲乌鸡:黄芪30~50克,砂仁10克(布包),乌鸡半只,共煲至烂熟,去砂仁,加盐调味,饮汤吃肉。适用于脾虚气陷。

(2)龟肉枳壳汤:乌龟肉250克,炒枳壳30克。共煲汤,加盐调味,吃肉饮汤。适用于胃阴亏虚。

4、预防调护

(1)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肌力。尤其做气功(内养功),对胃缓有显着疗效。

(2)患者食物要富有营养,易消化,体积少,动物蛋白及脂肪的含量要多一些,少吃多餐,禁止暴饮暴食。

(3)进餐后平卧一段时间,可减轻胃缓的症状。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