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孔 2017年02月07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髓孔为经穴别名:1.悬钟;2.腰俞;3.大迎;4.悬颅;5.横骨。[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71.

悬钟·髓孔

髓孔即悬钟。见《灸法图残卷》。[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71.

悬钟为经穴名(Xuánzhōng GB39)。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为八会穴之髓会。悬,悬挂;钟,钟铃。穴当外踝上,正是古时小儿悬挂脚铃部位,故名。位于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处。正坐或侧卧取之。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趾长伸肌→小腿骨间膜。有泄胆火、清髓热、祛风湿、通经络的作用。主治头项、胸胁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偏头痛、颈项强、鼻衄、瘰疬、腋肿、胁肋疼痛、四肢关节酸痛、半身不遂、筋骨挛痛、脚气、跟骨痛、浑身疮癞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落枕、偏头痛、颈淋巴结结核、腋窝淋巴结肿大、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舞蹈病、血管性头痛、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一般直刺1.0~1.5寸;可灸。[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29.

悬钟[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29.

腰俞·髓孔

髓孔即腰俞。见《针灸资生经》。[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71.

腰俞为经穴名(Yāoshū GV2)。出《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属督脉。腰:腰部;俞:输注。穴在腰部,是经气输注之处,故名。位于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俯卧或侧卧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骶尾背侧韧带→骶管。有强腰脊、理下焦等作用。主要用于腰腿及两阴等疾患。如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盆腔炎、月经不调、带下赤白、遗尿、癃闭、尿路感染、泄泻、便血、痔疾及癫痫等。本穴配长强治腹泻不止;配次髎、中极、关元治盆腔炎。一般向上斜刺0.5~1.0寸;可灸。现代研究:腰俞可明显松弛肛门括约肌和腹肌,抑制内脏反应和鼓肠,故以腰俞穴针麻,可用于肛门手术和全子宫切除术。[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13.

大迎·髓孔

髓孔即大迎[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71.。出《针灸甲乙经》。

[穴位基础信息表]大迎|Daying|Taying|The Great Welcome|ST5|5|E8||M8|S8|St5

大迎为经穴名(Dàyíng ST5)[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1.。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别名髓孔[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4.。属足阳明胃经[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1.。古以下颔角前方之骨称“大迎骨”,穴当其处,故名大迎[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1.。主治牙关紧闭,齿痛,齿龋痛,牙关脱臼,智齿冠周炎,面部蜂窝质炎,舌强不能言,口㖞,口噤,颊肿,面肿,面痛,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目痛不得闭,唇吻𥆧动,唇紫,寒热瘰疬,大头瘟,数欠气恶寒,下齿神经痛,颜面浮肿,腮腺炎,瘰疬,颈痛,眼睑痉挛,颈淋巴结核等。

别名

髓孔[参考资料]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臂阳明,有人頄遍齿者,名曰大迎。下齿龋,取之臂。

穴名解

古以下颔角前方之骨称“大迎骨”,穴当其处,故名大迎[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1.

所属部位

[参考资料]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8.

大迎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当面动脉搏动处[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参考资料]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9-50.

位于面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凹陷中,面动脉搏动处,正坐或侧伏取之[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1.

位于面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前缘,闭口鼓气时,即出现沟形凹陷的下端处[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4.

大迎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大迎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大迎穴的位置

大迎穴的位置

大迎穴的位置

大迎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大迎穴的位置

大迎穴的位置(骨骼、血管)

大迎穴的位置

大迎穴的位置(肌肉)

髓孔穴的取法

正坐或仰卧,在下颌角前下1.3寸,当咬肌附着部的前缘,下颌骨上。简便取法:闭口鼓腮,在下颌骨边缘现一沟形,按之有动脉搏动处取穴。

大迎位于面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凹陷中,面动脉搏动处,正坐或侧伏取之。[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1.

正坐或仰卧位,闭口鼓腮,在下颌角前下1.3寸,下颌骨边缘即出现一沟形凹陷,当按之有动脉搏动处取穴[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67-168.

髓孔穴穴位解剖

大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与降口角肌、咬肌前缘。前方有面动、静脉。分布着面神经和颊神经。皮肤由下颌神经的下牙糟神经末支-颊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有颈阔肌,受面神经颈支支配。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降口角肌,到达咬肌前缘。应避开面动脉及其伴行的面前静脉。降口角肌由面神经的下颌缘支支配,咬肌由下颌神经的咬肌神经支配。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降口角肌与颈阔肌→咬肌前缘[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1.

皮肤→皮下组织→降口角肌→咬肌[参考资料]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9-50.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颏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下颌支、下颌神经咬肌支和面动脉分布[参考资料]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9-50.

布有面神经及颊神经,前方有面动、静脉通过[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4.

大迎穴的功效与作用

大迎有祛风通络,消肿止痛的作用。

大迎有开关利窍、止痛消肿等作用[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1.

大迎穴有清头散风、通利牙关作用,主治牙关紧闭,口渴,颊肿,齿痛,面肿等证[参考资料]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髓孔穴主治病证

大迎穴主治牙关紧闭,齿痛,齿龋痛,牙关脱臼,智齿冠周炎,面部蜂窝质炎,舌强不能言,口㖞,口噤,颊肿,面肿,面痛,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目痛不得闭,唇吻𥆧动,唇紫,寒热瘰疬,大头瘟,数欠气恶寒,下齿神经痛,颜面浮肿,腮腺炎,瘰疬,颈痛,眼睑痉挛,颈淋巴结核等。

大迎穴主治牙关紧闭、齿痛、口㖞、颊肿、面肿、面痛、唇吻𥆧动[参考资料]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9-50.

大迎主要用于治疗面颊、口齿等疾患:如面痛、颊肿、口、口噤、唇紫、牙齿痛、舌强、寒热瘰疬、大头瘟。

现代常用于治疗面肌痉挛、下齿神经痛、颜面浮肿、腮腺炎等[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1.

大迎主治齿痛,颊肿,牙关紧闭,口;以及面神经麻痹,腮腺炎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4.

《针灸大成》载本穴主治:风痉,口噤不开,唇吻口动,颊肿牙疼,寒热颈痛,瘰疬,口㖞,齿龋痛,数欠气恶寒,舌强不能言,风壅面浮肿,目痛不得闭[参考资料]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大迎穴主治面肿,颊肿,唇吻𥆧动,齿痛,口㖞,口噤,牙关脱臼;瘰疬,颈痛[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67-168.

五官科系统疾病:龋齿痛,智齿冠周炎,面部蜂窝质炎,眼睑痉挛,颈淋巴结核。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

刺灸法

刺法

直刺0.2~0.4寸[参考资料]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9-50.

一般直刺0.2~0.3寸,或沿皮刺0.5~1寸,避开动脉[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1.

斜刺0.3~0.5寸;或沿皮刺0.5~1寸,避开血管[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4.

避开动脉,斜刺或平刺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67-168.

直刺0.2~0.5寸,局部酸胀。

灸法

可灸[参考资料]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9-50.

艾条灸3~5分钟[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4.

温灸5~10分钟[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1.

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髓孔穴的配伍

大迎配地仓、颊车,治口㖞、齿痛、面肿[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67-168.

大迎配下关、合谷,治牙关紧闭[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67-168.

大迎配下关、合谷、人中,有通关开窍的作用,主治牙关紧闭。

大迎配颊车、合谷、内庭,有祛风通络,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面肿,齿痛,口喎。

大迎配颧髎、听会、曲池,有疏风清热,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齿痛恶寒。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痓,口噤,大迎主之。寒热,颈瘰疬,大迎主之。癫疾互引口㖞,喘悸者,大迎主之。厥,口僻,失欠,下牙痛,颊肿,恶寒,口不收,舌不能言,不得嚼,大迎主之。

《针灸大成》:主风痉,口噤不开,唇吻𥆧动,颊肿牙痛,寒热颈痛瘰疬,口㖞,齿龋痛,数欠气,恶寒,舌强不能言,风壅面浮肿,目痛不得闭。

《外台秘要》:主寒热,颈瘰疬,癫疾,口喎,喘痉悸,口禁厥,口僻失欠,下牙痛,颊肿恶寒,口不收,舌不能言,不得嚼。

悬颅·髓孔

髓孔即悬颅[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71.。见《针灸学》(南京)。

[穴位基础信息表]悬颅|Xuanlu|Hsuanlu|Skull in Suspension|GB5|5|VB5||G5|G5|GB5

悬颅为经穴名(Xuánlú CB5)[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30.。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属足少阳胆经[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30.。别名耳前角下(《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髓空(《经穴汇解》),髓孔(《针灸学》(南京)),髓中(《针灸学》(南京))。悬颅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30.[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89.。悬即悬挂,颅即头颅,此穴在颞颥部,如悬挂在头颅之两侧,故名悬颅[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30.。悬颅穴主治头颞、口齿等疾患:如偏正头痛,目外眦痛,目眩,齿痛,鼻流清涕,鼽衄,面痛,偏头痛,面肿,目赤肿痛,现代又多用悬颅穴治疗血管性头痛,鼻炎,神经衰弱,鼻鼽衄,三叉神经痛,牙痛,结膜炎,角膜炎等。

悬颅穴的别名

耳前角下(《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髓空(《经穴汇解》),髓孔(《针灸学》(南京)),髓中(《针灸学》(南京))。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足阳明有挟鼻入于面者,名曰悬颅。

穴名解

悬即悬挂,颅即头颅,此穴在颞颥部,如悬挂在头颅之两侧,故名悬颅[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30.

悬,系也。《孟子·公孙丑》:“犹解倒悬也。”又有消停、杜绝、避免之义。颅,指头颅,《说文》:“头,颅也。”本穴在头之两侧颞颥动脉处,头维穴与曲鬓穴连线之中点,如悬于头颅,承颔厌之气下行,即犹头上经气悬行于颅侧也。沿皮刺之,可治悬晕。悬晕之悬,如物在悬空晃动,在人自觉两足无根,头晕如身悬也,故名悬颅。[参考资料]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特异性

悬颅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30.[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89.

所属部位

侧头[参考资料]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7.

悬颅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悬颅穴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中点处[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悬颅穴位于头部,从头维至曲鬓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鬓发弧度相应)的中点处。正坐或侧伏取穴[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30.

悬颅穴位于鬓发中,当头维穴与曲鬓穴间沿鬓发弧形连线的中点(《针灸甲乙经》)[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89.

悬颅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悬颅穴在侧头的位置

悬颅穴的位置

悬颅穴在侧头的位置

悬颅穴的位置

悬颅穴在侧头的位置(肌肉)

悬颅穴的位置

悬颅穴在侧头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悬颅穴的取法

正坐仰靠或侧伏,在头维与曲鬓之间,沿鬓发弧开连线之中点取穴。

悬颅穴位于头部,从头维至曲鬓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鬓发弧度相应)的中点处。正坐或侧伏取穴[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30.

正坐侧伏或侧卧位,从头维沿鬓角至曲鬓作一弧线,于弧线之中点定悬颅,在头维与悬颅之间定颔厌[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99-300.

悬颅穴穴位解剖

悬颅穴下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颞筋膜、颞肌。皮肤布有耳颞神经,颞浅动、静脉顶支,颞肌受下颌神经的前干肌支支配。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颞筋膜→颞肌[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30.

皮肤→皮下组织→颞肌[参考资料]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9.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上颌神经颧颞支、耳颞神经和颞浅动脉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下颌神经肌支分布[参考资料]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9.

布有耳颞神经颞支和颞浅动、静脉顶支[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89.

悬颅穴的功效与作用

悬颅穴有清头目、通经络的作用[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30.

悬颅穴具有通络消肿,清热散风的功效。

针刺悬颅穴可解除头部诸疾,如头痛、面肿、目眩等证,系胆经、三焦经和胃经之会穴,有散风止痛之功[参考资料]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悬颅穴主治病证

悬颅穴主治头颞、口齿等疾患:如偏正头痛,目外眦痛,目眩,齿痛,鼻流清涕,鼽衄,面痛,偏头痛,面肿,目赤肿痛,现代又多用悬颅穴治疗血管性头痛,鼻炎,神经衰弱,鼻鼽衄,三叉神经痛,牙痛,结膜炎,角膜炎等。

悬颅穴主治头颞、口齿等疾患:如偏正头痛、目外眦痛、目眩、齿痛、鼻流清涕、鼽衄、面痛等[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30.

悬颅穴主治头面五官病:偏头痛,面肿,目赤肿痛,齿痛,鼽衄[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00.

悬颅穴主治偏头痛、目赤肿痛、齿痛[参考资料]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9.

现代又多用悬颅穴治疗血管性头痛、鼻炎、神经衰弱等[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30.

悬颅穴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齿痛,面肿,鼻鼽衄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89.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

2.五官科系统疾病:牙痛,鼻炎,结膜炎,角膜炎。

刺灸法

刺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30.[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89.

向后平刺0.5~0.8寸[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00.[参考资料]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9.,局部有酸胀感[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00.

灸法

可灸[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30.[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00.[参考资料]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9.

艾条灸5~10分钟[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89.

间接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悬颅穴的配伍

悬颅配风池、外关,有祛风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悬颅配风池、太阳、颔厌、外关,治偏头痛[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00.

悬颅配丝竹空、风池、太阳,治目外眦痛[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00.

悬颅配水沟,治面肿[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00.

悬颅配丝竹空、太阳、风池,有疏风明目的作用,主治目外眦痛。

悬颅配人中,有通经消肿的作用,主治面肿。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热病头痛,身重,悬颅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热病,烦满汗不出,头偏痛引目外眦赤,身热,齿痛,面肤赤痛。

《类经图翼》:主治头痛齿痛,偏头痛引目,热病汗不出。

《针灸大成》:主头痛,牙齿痛,面肤赤肿,热病烦满汗不出,头偏痛引目外眦赤,身热,鼻洞浊下不止,传为鼽,目昏懵瞑目。

悬颅穴研究进展

治疗偏头痛

主穴取患侧悬颅透率谷,配穴取风池、太冲、太阳、阿是穴、合谷和足三里。嘱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后,用3寸毫针从悬颅浅刺透向率谷,小幅度捻转,使局部产生较强的酸胀感为宜,余穴按常规刺法,取得较强针感后,留针45 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25例患者,经1~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100%。[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00.

升高肌电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悬颅穴可使正常人肌电上升。从针后5分钟开始,持续35分钟。对脑血栓形成的患者针刺悬颅穴,也可使肌电幅度升高,一般5分钟即可表现出来。[参考资料]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对中风偏瘫患者脑血流图的影响

取健侧前顶和悬颅,常规消毒后,用2.5寸毫针,从上向下连续分段沿皮刺3针,每针刺入2寸左右,然后用双手的拇指和示指进行大幅度快速(300次/min)捻转1 min。休息3 min后再照前法继续捻转,如此反复3次即可起针。共治40例,结果显示,起针后30 min内观察,多数患者脑血管的收缩(波幅降低)与扩张(波幅升高)的动态变化因人而异,而其肢体活动功能不但在脑血管扩张(波幅升高)时增高,而且在收缩(波幅降低)的状态下也同样得到改善。由此可知,针刺治疗中风偏瘫是通过包括脑血管舒缩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调节机制来实现的。[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00.

横骨·髓孔

髓孔即横骨[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71.。见《经穴汇解》。

[穴位基础信息表]横骨|Henggu|Hengku|Horizontal Bone|KI11|11|R11|R11|N11|K11|Ki11

横骨为经穴名(Hénggǔ KI11)[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47.。出《脉经》。别名下极[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19.。属足少阴肾经[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47.。横骨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47.[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19.。横骨为耻骨之古称,此穴在横骨上缘,故名横骨[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47.。横骨穴主治前阴,肝肾及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沥,遗精,阳痿,疝气偏坠,遗尿,癃闭,经闭,少腹痛,脱肛,腰痛,少腹胀痛,小便不利,疝气,阴痛,少腹胀,尿闭,睾丸肿痛,尿失禁,现代又多用横骨穴治疗肠疝痛,膀胱痉挛,膀胱麻痹,尿道炎,性功能减退,尿道炎,尿潴留,睾丸炎,盆腔炎,附件炎,闭经,月经不调,角膜炎等。

横骨穴的别名

下极(《针灸甲乙经》),屈骨(《备急千金要方》),髓空(《经穴汇解》),下横(《神灸经纶》),曲骨端(《针灸资生经》),髓孔(《经穴汇解》)。

出处

《脉经》:尺脉浮,下热风,小便难……针横骨、关元泻之。

穴名解

横骨为耻骨之古称,此穴在横骨上缘,故名横骨[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47.

特异性

横骨穴是足少阴肾经与冲脉的交会穴。

所属部位

下腹部[参考资料]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7.

横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横骨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横骨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仰卧取穴[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47.

横骨穴位于耻骨联合上缘旁开0.5寸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19.。另说在脐下4.5寸,旁开0.5寸(《针灸甲乙经》);脐下5寸,旁开1寸(《针灸大成》);脐下5寸,旁开1.5寸(《针灸资生经》)。

横骨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

横骨穴在下腹的位置

横骨穴的位置

横骨穴在下腹的位置(肌肉)

横骨穴的位置

横骨穴在下腹的位置(内脏)

横骨穴的位置

横骨穴在下腹的位置

横骨穴的取法

横骨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仰卧取穴[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47.

仰卧位,当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旁开中线0.5寸处取穴[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72.

横骨穴穴位解剖

横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锥状肌、腹直肌、腹股沟镰(联合腱)、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有腹壁下动脉,阴部外动脉。分布着髂腹下神经的分支。皮肤由髂腹下神经的前皮支分布。皮下组织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可分为脂性层和纤维层。两者在中线附着于腹白线,两侧向下,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约一横指处,附着在股前区的阔筋膜,但在耻骨联合与耻骨结节间的浅筋膜纤维层与阴囊(阴唇)、会阴浅筋膜相连。脂性层的个体差异与性别差异较大。两层之间有皮神经、浅静脉等经过。髂腹下神经的前皮支在耻骨结节上3厘米处,穿腹外斜肌腱膜,布于耻骨区的皮肤。其腹腔内对应器官是膀胱、小肠、乙头结肠下端。空虚的膀胱,其顶部不应超出耻骨联合上缘。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锥状肌→腹直肌[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47.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参考资料]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3.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髂腹下神经皮支和腹壁浅动脉分支分布;深层有肋下神经肌支和腹壁下动脉分支分布[参考资料]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3.

布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并有腹壁下动脉及阴部外动脉通过[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19.

横骨穴的功效与作用

横骨穴有益肾填精的作用[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47.

横骨穴具有益肾助阳,调理下焦的功效。

横骨穴系肾经与冲脉之会穴,有调补肝肾之功,与任脉之曲骨平,其所治症,为小腹满、目赤、小便不通、阴器下纵引痛、五脏虚竭等症[参考资料]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横骨穴主治病证

横骨穴主治前阴,肝肾及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沥,遗精,阳痿,疝气偏坠,遗尿,癃闭,经闭,少腹痛,脱肛,腰痛,少腹胀痛,小便不利,疝气,阴痛,少腹胀,尿闭,睾丸肿痛,尿失禁,现代又多用横骨穴治疗肠疝痛,膀胱痉挛,膀胱麻痹,尿道炎,性功能减退,尿道炎,尿潴留,睾丸炎,盆腔炎,附件炎,闭经,月经不调,角膜炎等。

横骨穴主治前阴、肝肾及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沥、遗精、阳痿、疝气偏坠、遗尿、癃闭、经闭、少腹痛、脱肛、腰痛等[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47.

横骨穴主治少腹胀痛、遗精、阳痿、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参考资料]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3.

横骨穴主治阳痿,遗精;疝气,阴痛,遗尿,小便不利;少腹痛[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72.

横骨穴主治少腹胀,小便不利,遗尿,尿闭,阳痿,遗精,疝气,睾丸肿痛,尿失禁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19.

现代又多用横骨穴治疗肠疝痛、膀胱痉挛或麻痹、尿道炎、性功能减退等[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47.

1.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道炎,尿潴留,遗尿,遗精,阳痿,睾丸炎;

2. 妇产科系统疾病:盆腔炎,附件炎,闭经,月经不调;

3. 其它:角膜炎。

刺灸法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19.[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47.。本穴内为膀胱,应在排尿后进行针刺[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47.

直刺1~1.5寸[参考资料]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3.[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72.,局部有酸胀感[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72.,可扩散至小腹及外生殖器部[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72.

注意:横骨穴针刺前排空小便,并缓慢下针,以免刺伤膀胱[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72.

灸法

可灸[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47.[参考资料]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3.[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72.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19.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横骨穴的配伍

横骨配阴陵泉、三阴交,有清下焦,利湿热的作用,主治小便不利,尿道炎。

横骨配肾俞、关元,有温肾壮阳的作用,主治遗精,阳痿。

横骨配关元、气海、肾俞、三阴交,治闭经[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72.

横骨配中极、三阴交,治遗尿[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72.

横骨配支沟、足三里、命门,治大便难[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72.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少腹痛,溺难,阴下纵,横骨主之。

《外台秘要》:阴下纵,卵中痛。

《备急千金要方》:脱肛历年不愈,灸横骨百壮。

《针灸大成》:主五淋,小便不通,阴器下纵引痛,小腹满,目赤痛从内眦始,五脏虚竭,失精。

《席弘赋》:气滞腰痛不能立,横骨大都宜救急。

研究进展

对膀胱的调节作用

对膀胱功能的调节作用:据报道对膀胱张力紧张者,能使张力降低,对膀胱张力松驰者,能使张力增高。并能使逼尿肌、肛门括约肌的肌电活动增加。

以泻法针刺中极、横骨穴,既可使紧张性膀胱张力降低,又可使弛缓性张力增高[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47.

用于针麻

用于腹股沟斜疝修补术针麻,可减轻切皮时的疼痛反应[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47.

对逼尿肌、肛门括约肌的影响

针刺横骨穴,能使逼尿肌、肛门括约肌的收缩能力增强,有助于恢复大小便的随意控制能力[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47.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