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孔 2016年05月10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髓孔为经穴别名:1.悬钟;2.腰俞;3.大迎;4.悬颅;5.横骨。[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71.

悬钟·髓孔

髓孔即悬钟。见《灸法图残卷》。[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71.

悬钟为经穴名(Xuánzhōng GB39)。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为八会穴之髓会。悬,悬挂;钟,钟铃。穴当外踝上,正是古时小儿悬挂脚铃部位,故名。位于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处。正坐或侧卧取之。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趾长伸肌→小腿骨间膜。有泄胆火、清髓热、祛风湿、通经络的作用。主治头项、胸胁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偏头痛、颈项强、鼻衄、瘰疬、腋肿、胁肋疼痛、四肢关节酸痛、半身不遂、筋骨挛痛、脚气、跟骨痛、浑身疮癞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落枕、偏头痛、颈淋巴结结核、腋窝淋巴结肿大、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舞蹈病、血管性头痛、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一般直刺1.0~1.5寸;可灸。[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29.

悬钟[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29.

腰俞·髓孔

髓孔即腰俞。见《针灸资生经》。[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71.

腰俞为经穴名(Yāoshū GV2)。出《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属督脉。腰:腰部;俞:输注。穴在腰部,是经气输注之处,故名。位于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俯卧或侧卧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骶尾背侧韧带→骶管。有强腰脊、理下焦等作用。主要用于腰腿及两阴等疾患。如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盆腔炎、月经不调、带下赤白、遗尿、癃闭、尿路感染、泄泻、便血、痔疾及癫痫等。本穴配长强治腹泻不止;配次髎、中极、关元治盆腔炎。一般向上斜刺0.5~1.0寸;可灸。现代研究:腰俞可明显松弛肛门括约肌和腹肌,抑制内脏反应和鼓肠,故以腰俞穴针麻,可用于肛门手术和全子宫切除术。[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13.

大迎·髓孔

髓孔即大迎[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71.。出《针灸甲乙经》。

[穴位基础信息表]大迎|Daying|Taying|The Great Welcome|ST5|5|E8||M8|S8|St5

大迎为经穴名(Dàyíng ST5)[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1.。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别名髓孔[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4.。属足阳明胃经[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1.。古以下颔角前方之骨称“大迎骨”,穴当其处,故名大迎[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1.。主治牙关紧闭,齿痛,齿龋痛,牙关脱臼,智齿冠周炎,面部蜂窝质炎,舌强不能言,口㖞,口噤,颊肿,面肿,面痛,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目痛不得闭,唇吻𥆧动,唇紫,寒热瘰疬,大头瘟,数欠气恶寒,下齿神经痛,颜面浮肿,腮腺炎,瘰疬,颈痛,眼睑痉挛,颈淋巴结核等。

别名

髓孔[参考资料]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臂阳明,有人頄遍齿者,名曰大迎。下齿龋,取之臂。

穴名解

古以下颔角前方之骨称“大迎骨”,穴当其处,故名大迎[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1.

所属部位

[参考资料]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8.

大迎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当面动脉搏动处[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参考资料]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9-50.

位于面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凹陷中,面动脉搏动处,正坐或侧伏取之[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1.

位于面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前缘,闭口鼓气时,即出现沟形凹陷的下端处[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4.

大迎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大迎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大迎穴的位置

大迎穴的位置

大迎穴的位置

大迎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大迎穴的位置

大迎穴的位置(骨骼、血管)

大迎穴的位置

大迎穴的位置(肌肉)

取法

正坐或仰卧,在下颌角前下1.3寸,当咬肌附着部的前缘,下颌骨上。简便取法:闭口鼓腮,在下颌骨边缘现一沟形,按之有动脉搏动处取穴。

大迎位于面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凹陷中,面动脉搏动处,正坐或侧伏取之。[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1.

正坐或仰卧位,闭口鼓腮,在下颌角前下1.3寸,下颌骨边缘即出现一沟形凹陷,当按之有动脉搏动处取穴[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67-168.

穴位解剖

大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与降口角肌、咬肌前缘。前方有面动、静脉。分布着面神经和颊神经。皮肤由下颌神经的下牙糟神经末支-颊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有颈阔肌,受面神经颈支支配。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降口角肌,到达咬肌前缘。应避开面动脉及其伴行的面前静脉。降口角肌由面神经的下颌缘支支配,咬肌由下颌神经的咬肌神经支配。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降口角肌与颈阔肌→咬肌前缘[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1.

皮肤→皮下组织→降口角肌→咬肌[参考资料]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9-50.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颏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下颌支、下颌神经咬肌支和面动脉分布[参考资料]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9-50.

布有面神经及颊神经,前方有面动、静脉通过[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4.

大迎穴的功效与作用

大迎有祛风通络,消肿止痛的作用。

大迎有开关利窍、止痛消肿等作用[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1.

大迎穴有清头散风、通利牙关作用,主治牙关紧闭,口渴,颊肿,齿痛,面肿等证[参考资料]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主治病症

大迎穴主治牙关紧闭,齿痛,齿龋痛,牙关脱臼,智齿冠周炎,面部蜂窝质炎,舌强不能言,口㖞,口噤,颊肿,面肿,面痛,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目痛不得闭,唇吻𥆧动,唇紫,寒热瘰疬,大头瘟,数欠气恶寒,下齿神经痛,颜面浮肿,腮腺炎,瘰疬,颈痛,眼睑痉挛,颈淋巴结核等。

大迎穴主治牙关紧闭、齿痛、口㖞、颊肿、面肿、面痛、唇吻𥆧动[参考资料]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9-50.

大迎主要用于治疗面颊、口齿等疾患:如面痛、颊肿、口、口噤、唇紫、牙齿痛、舌强、寒热瘰疬、大头瘟。

现代常用于治疗面肌痉挛、下齿神经痛、颜面浮肿、腮腺炎等[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1.

大迎主治齿痛,颊肿,牙关紧闭,口;以及面神经麻痹,腮腺炎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4.

《针灸大成》载本穴主治:风痉,口噤不开,唇吻口动,颊肿牙疼,寒热颈痛,瘰疬,口㖞,齿龋痛,数欠气恶寒,舌强不能言,风壅面浮肿,目痛不得闭[参考资料]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大迎穴主治面肿,颊肿,唇吻𥆧动,齿痛,口㖞,口噤,牙关脱臼;瘰疬,颈痛[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67-168.

五官科系统疾病:龋齿痛,智齿冠周炎,面部蜂窝质炎,眼睑痉挛,颈淋巴结核。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

刺灸法

刺法

直刺0.2~0.4寸[参考资料]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9-50.

一般直刺0.2~0.3寸,或沿皮刺0.5~1寸,避开动脉[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1.

斜刺0.3~0.5寸;或沿皮刺0.5~1寸,避开血管[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4.

避开动脉,斜刺或平刺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67-168.

直刺0.2~0.5寸,局部酸胀。

灸法

可灸[参考资料]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9-50.

艾条灸3~5分钟[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4.

温灸5~10分钟[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1.

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配伍

大迎配地仓、颊车,治口㖞、齿痛、面肿[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67-168.

大迎配下关、合谷,治牙关紧闭[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67-168.

大迎配下关、合谷、人中,有通关开窍的作用,主治牙关紧闭。

大迎配颊车、合谷、内庭,有祛风通络,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面肿,齿痛,口喎。

大迎配颧髎、听会、曲池,有疏风清热,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齿痛恶寒。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痓,口噤,大迎主之。寒热,颈瘰疬,大迎主之。癫疾互引口㖞,喘悸者,大迎主之。厥,口僻,失欠,下牙痛,颊肿,恶寒,口不收,舌不能言,不得嚼,大迎主之。

《针灸大成》:主风痉,口噤不开,唇吻𥆧动,颊肿牙痛,寒热颈痛瘰疬,口㖞,齿龋痛,数欠气,恶寒,舌强不能言,风壅面浮肿,目痛不得闭。

《外台秘要》:主寒热,颈瘰疬,癫疾,口喎,喘痉悸,口禁厥,口僻失欠,下牙痛,颊肿恶寒,口不收,舌不能言,不得嚼。

悬颅·髓孔

髓孔即悬颅。见《针灸学》(南京)。[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71.

悬颅为经穴名(Xuánlú CB5)。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属足少阳胆经。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悬,悬挂;颅,头颅。穴在颞颥部,如悬挂在头颅之两侧,故名。位于头部,从头维至曲鬓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鬓发弧度相应)的中点处。正坐或侧伏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颞筋膜→颞肌。有清头目、通经络的作用。主治头颞、口齿等疾患。如偏正头痛、目外眦痛、目眩、齿痛、鼻流清涕、鼽衄、面痛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血管性头痛、鼻炎、神经衰弱等。一般沿皮刺0.3~0.5寸;可灸。[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30.

横骨·髓孔

髓孔即横骨。见《经穴汇解》。[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71.

横骨为经穴名(Hénggǔ KI11)。出《脉经》。属足少阴肾经。为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横骨,为耻骨之古称。穴在横骨上缘,故名。位于下腹部,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仰卧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锥状肌→腹直肌。有填精益肾的作用。主治前阴、肝肾及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沥、遗精、阳痿、疝气偏坠、遗尿、癃闭、经闭、少腹痛、脱肛、腰痛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肠疝痛、膀胱痉挛或麻痹、尿道炎、性功能减退等。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本穴内为膀胱,应在排尿后进行针刺。实验研究:以泻法针刺中极、横骨穴,既可使紧张性膀胱张力降低,又可使弛缓性张力增高。用于腹股沟斜疝修补术针麻,可减轻切皮时的疼痛反应。针刺本穴,能使逼尿肌、肛门括约肌的收缩能力增强,有助于恢复大小便的随意控制能力。[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47.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