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泉 2016年05月10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水泉:1.经穴名;2.经穴别名;3.尿。

经穴名·水泉

[穴位基础信息表]水泉|Shuiquan|Shuichuan|Water Spring|KI5|6|R4||N4|K4|Ki5

水泉为经穴名[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2.(shuǐquán[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KI5) 。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阴肾经[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2.。水泉是足少阴肾经的郄穴[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水即水液,泉即水泉,肾主水,此穴属本经郄穴,能治小便淋沥的水病,故名水泉[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2.

定位

水泉穴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直下1寸(指寸),跟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水泉穴位于跟区,太溪(KI3)直下1寸,跟骨结节内侧凹陷中。仰卧或正坐垂足取穴[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2.

水泉穴位于内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中点直下1寸,跟骨结节前上方凹陷处[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1.

水泉穴的位置

水泉穴的位置

水泉穴的位置

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太溪直下方1寸,当跟骨结节之内侧前上部凹陷处取穴。

水泉穴位于跟区,太溪(KI3)直下1寸,跟骨结节内侧凹陷中。仰卧或正坐垂足取穴[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2.

穴位解剖

水泉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屈肌支持带、踝管及其内容。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侧支分布。皮下组织内的浅静脉流向大隐静脉,向后外方则归流小隐脉。深筋膜发达,局部增厚,在内踝与舟骨、距骨、跟骨内侧面之间形成屈肌支持带,韧带和跟骨之间形成隧道似的踝管。管又由韧带深面的纤维向跟骨面发出间隔,将通过管内的肌腱之间和血管神经束分开。在踝管内,自前向后排列纤维鞘的内容有: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胫后动静脉及胫神经、(踇)长屈肌(腱)。胫后动脉和胫神经在未入踝管前,发出跟内侧动脉和神经布于跟骨内侧面。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跟骨内侧面[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2.

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及胫神经的跟骨内侧支,并有胫后动脉的跟骨内侧支通过[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1.

特异性

足少阴经之郄穴。

功效与作用

清热益肾,通经活络。

水泉穴有通经调血、疏利下焦的作用[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2.

主治病症

水泉穴主治妇科、前阴及本经脉所过处的疾患,如月经不调、经闭、痛经、阴挺、妬乳、小便淋沥、疝气偏坠、腹中痛、目昏花等[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2.

现代又多用水泉穴治疗子宫脱垂、子宫内膜炎、膀胱痉挛等[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2.

水泉穴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阴挺,小便不利,目视昏花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1.

1. 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闭经,月经过少,子宫脱垂,不孕症;

2. 其它:近视眼,膀胱痉挛。

刺灸法

刺法

一般直刺0.5~0.8寸[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2.

直刺0.3~0.5寸[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1.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

灸法

可灸[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2.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1.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配伍

配气海、三阴交,有调经血,理下焦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

配承山、昆仑,有舒筋活络壮骨的作用,主治足跟痛。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目不可远视。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月事不来,来即多,阴挺出,小便淋沥,腹中痛。

《循经考穴编》:踝骨痛,偏坠。

经穴别名·水泉

大敦

水泉为经穴别名[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2.。即大敦穴[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2.。出《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载:“石淋小便不得,炙水泉三十壮,足大敦是出。”

大敦为经穴名(Dàdūn LR1)[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5.。属足厥阴肝经[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5.。位于足趾,大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5.。正坐或仰卧取穴[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5.。主治肝肾、少腹、前阴及神志等疾患,如月经不调、血崩不止、阴挺、阴缩、阴中痛、七疝、五淋、遗精、遗尿、癃闭、小便失禁、尿血、癫狂、尸厥、病症、瘼疭、中风不省人事、小儿急慢惊风、腹痛、卒心痛、大便不通、口苦、哕噫、鼻衄不止、寒湿脚气、破伤风等[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5.。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肠疝痛、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下垂、睾丸炎、血尿等[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5.。—般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5.。详见大敦条。

大敦穴的位置

大敦

扶突

水泉为扶突的别名[参考资料]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穴位基础信息表]扶突|Futu|Futu|Supporting Prominence|LI18|18|GI18||DI18|Li18|LI18

扶突为经穴名(Fútū LI18)[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09.。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水穴、水泉。属手阳明大肠经[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09.。扶指旁边,突即隆起,指喉结,此穴在喉结旁,故名

扶突[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09.

别名

水穴(《外台秘要》),水泉[参考资料]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水突(《经穴汇解》)。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二次脉,手阳明也,名曰扶突。

穴名解

扶指旁边,突即隆起,指喉结,此穴在喉结旁,故名扶突[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09.

突,泉名,又跳也,冲也凸出,突起之意。古有“铺四指为扶”之说,扶约当手之四横指,等于同身3寸,该穴位于喉结突起旁开一扶,故名之。亦曰本穴抚之突突应手,有如水泉涌突之状,因名“扶突”。[参考资料]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所属部位

[参考资料]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7.

扶突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扶突在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之间[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参考资料]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6.

扶突位于颈外侧,喉结旁开3寸,胸锁乳突肌后缘处;或于人迎穴后1.5寸处取穴(《针灸甲乙经》)[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25.

另说扶突“在气舍后一寸半”(《备急千金要方》);“在颈,当曲颊下同身寸之一寸,人迎后”(《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25.

扶突位于胸锁乳突肌区,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中间。正坐,微仰头取穴[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09.

扶突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

扶突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

扶突穴的位置

扶突穴的位置

扶突穴的位置

扶突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

扶突穴的位置

扶突穴的位置(肌肉)

扶突穴的位置

扶突穴的位置(骨骼)

取法

扶突穴位于胸锁乳突肌区,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中间。正坐,微仰头取穴[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09.

正坐位,头微侧仰,先取甲状软骨与舌骨之间的廉泉,再从廉泉向外3寸,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取穴[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63.

穴位解剖

扶突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胸锁乳突肌后缘、颈动脉鞘。深层内侧有颈升动、静脉。分布着耳大神经、颈皮神经、枕小神经及副神经。皮肤由颈丛的颈横(皮)神经分布。皮下筋膜内除皮神经外,还有颈阔肌及颈外(浅)静脉,前者由面神经的颈乳突肌后部,并深达颈动脉鞘后壁。胸锁乳突肌由副神经支配;颈动脉鞘内包括了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及两者后方的迷走神经,动脉居静脉的内侧。动脉投影在下颌角和乳突连线的中点至右胸锁关节的连线;左侧连线的下端稍偏外侧。此连线在甲状软骨上缘以下为颈总动脉的体表投影,该动脉供应头颈部血液的主干,针刺时应注意避开。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颈血管鞘的后缘[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09.

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胸锁乳突肌[参考资料]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6.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颈横神经分布;深层有耳大神经、枕小神经,颈横神经和锁骨上神经穿过深筋膜处,并有面神经颈支、副神经和颈外动脉分支分布;再深层有颈血管鞘[参考资料]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6.

布有耳大神经、颈皮神经、枕小神经及副神经;深层内侧有颈升动、静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25.

扶突穴的功效与作用

扶突穴有清咽消肿,理气降逆的作用。

扶突穴有理气开郁,清利咽喉作用[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09.

天鼎如炉灶,扶突犹如烟囱。用其通畅之力,泻除幽郁之火,治暴瘖、气梗、喘息等症,与任脉之天突义同[参考资料]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颈部之腧穴有三突,天突穴以通天气,水突穴以利水谷之气,扶突有扶天突、水突以利气机而理气化痰、清利咽膈之功[参考资料]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主治病症

扶突穴主治咳嗽,气喘,咳逆上气,咳嗽多唾,喉中痰鸣,咽喉肿痛,暴喑,瘰疬,瘿气,吞咽困难,膈肌痉挛,甲状腺肿大,甲状腺机能亢进,咽喉炎,急性舌骨肌麻痹,低血压等。

扶突穴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暴喑、瘰疬、瘿气[参考资料]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6.

扶突穴主要用于胸肺及颈部疾患等:如咳逆上气、喘息、咳嗽多唾、咽喉肿痛、暴瘖、瘰疬、瘿气、吞咽困难等[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09.

现代又多用扶突穴治疗膈肌痉挛、甲状腺肿大、咽喉炎、急性舌骨肌麻痹、低血压等[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09.

扶突穴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吞咽困难,暴喑,瘿气,瘰疬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25.

扶突穴主治咽喉肿痛,瘿气,暴喑,舌根出血,瘰疬;咳嗽,气喘,喉中痰鸣[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63.

五官科系统疾病:甲状腺肿,甲状腺机能亢进,急性舌骨肌麻痹,嘶哑,咽喉炎;

妇产科系统疾病;膈肌痉挛,唾液分泌异常;

其它:喘息,低血压等症;

扶突为甲状腺手术常用麻醉穴之一。

刺灸法

刺法

一般直刺0.5~0.8寸[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09.[参考资料]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6.[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63.,局部有酸胀感[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63.,可向咽喉部放散[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63.,出现发紧发胀之感[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63.

直刺0.3~0.5寸[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25.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向咽喉部放散,出现发紧发胀之感。

注意:针刺不可过深,以免引起迷走神经反应[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63.。凡穴下有跳突者,以指甲深掐,然后下针,防伤动脉[参考资料]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灸法

可灸[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09.[参考资料]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6.

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25.

艾炷灸3~5壮,温和灸5~10分钟。

配伍

扶突配天突、水突、合谷治瘿气[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09.

扶突配太溪、天突治喉鸣[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09.

扶突配合谷、颊车、外关,治痄腮[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63.、暴忤气哽。

扶突配天突、天溪,有行气利咽喉作用,治咽喉病[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63.

扶突配天突、合谷,治咳喘[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63.

扶突配大椎、合谷,有清热利咽作用,主治暴喑,咽喉肿痛。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暴喑气梗,取扶突与舌本出血。

《针灸甲乙经》:咳逆上气,咽喉鸣喝,喘息,扶突主之。

《针灸大成》:主咳嗽多唾,上气,咽引喘息,喉中如水鸡声,暴喑气梗。

《外台秘要》:咳逆上气,咽喉鸣,喝喘息,暴喑,气哽。

《备急千金要方》:扶突、大钟、窍阴,主舌本出血。

研究进展

针刺麻醉:

针刺扶突穴可增强头颈及胸部皮肤痛阈,常用于上述部位针麻手术[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09.

针刺扶突透翳风穴用于脑手术针刺麻醉,镇痛效果良好,手术成功率达90%以上,优良率达80%。对前颅凹、颞顶枕区、后颅凹等,不同部位手术的镇痛效果均优良。

针刺本穴配足三里、太冲,或配腕针用于甲状腺瘤、甲状腺囊腺瘤、甲状腺次全或全叶切除术的镇痛效果良好,针麻优良率达90%以上。

针刺扶突对甲状腺手术有良好的针刺麻醉效果,而且相当稳定。针刺扶突也可使胸内手术(肺、食管、纵隔)得到良好的针刺麻醉效果,对胸交感神经有一定作用(可能是外周阻滞作用),使胸腔区域内获得良好的镇痛作用,表明扶突的针刺麻醉效应具有相对特异性[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63.

增强大脑皮质的兴奋过程:

针刺扶突穴能使大脑皮层兴奋过程增强[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09.

以表面电极刺激尺神经诱发小鱼际肌电,观察针刺对脑血栓形成恢复期患者肌电幅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刺患者扶突、天柱,可使肌电幅度升高(P≤0.05),从针后5 min开始,持续45 min。针刺双侧扶突可引起健康人脑电图的α波抑制、β波增强,说明大脑皮质的兴奋过程增强。[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63.

对甲状腺的影响:

实验表明,针刺扶突可使正常人甲状腺对碘的摄取量提高[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63.[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09.

尿·水泉

水泉即尿[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1.。《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尿又名溺、溲、小便、小溲、前溲、小水、水泉、下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46.。尿为津液之余,它的产生,源于肾的化气,经膀胱气化而排出,又与脾对水湿的运化,三焦水道的通调,小肠泌别清浊等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尿的排泄,对整体津液代谢有重大影响[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46.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