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别 2015年04月17日修订版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十二经别,经络分类名。见《灵枢·经别》。指从十二经脉分出,通向头胸腹,沟通表里两经在深部联系的重要支脉。其循行有“离、入、出、合”的特点。从十二经脉分出称“离”(分别、分支);进入胸腹腔称“入”(深入);浅出头项部称“出”(浅出);阴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于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于本经,称“合”(会合、合并)。手足三阴三阳共组成“六合”。其中足太阳、少阴经别为一合;足少阳、厥阴经别为二合;足阳明、太阴经别为三合;手太阳、少阴经别为四合;手少阳、厥阴经别为五合;手阳明、太阴经别为六合。着重说明了经别阴阳表里相合,并上通于心和头面,扩大了十二经对躯体各部的联系,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以及足六经对心脏的联系。[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

所谓经别者是十二经脉分出后别行(另行走)的一部分,意即别行于正经脉,故简称经别,共有十二条经别。它的循行路线和分布的部位,比一般的络脉来得深来得长,所以和脉络有所不同。其名称系十二正经后加一个“别”字即得,如手太阳经别。十二经别走在互为表里配对的阴经脉与阳经脉之间,起一种往来联络道路之作用;其循行部位多在肘、膝以上,脏腑、躯干及颈项等处。经别循行至颈项以后,三阴经别与三阳经别相结合后,都走入阳经脉之原路,且上行至头面部位。

十二经别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另合于本经批脉,阴经的经别合于其表里的阳经经脉(合),由此将十二经别汇合成6组,称为(六合)。足太阳、足少阴经别从腘部分出,入早间肾与膀胱,上出于项,合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足厥阴经别从下肢分出,行地至毛际,入早间肝胆,上系于目,合于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足太阴经别从髀部分出,入走脾胃,上出鼻頞,合于足阳明胃经;手太阳、手少阴强从腋部分出,入走心与小肠,上出目内眦,全于手及阳小肠经;手少阳、手厥阴经别从所属正经分出,进入胸中,入走三焦,上出耳后,合于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手太阴经别他别从所属正经分出,入走肺与大肠,上出缺盆,合于手阳明大肠经。

十二经别的作用

十二经别加强了十二经脉的内外联系及在体深内的脏腑之间表里关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足。由于十经别通过表里相合的“六合”作用,使得十二经脉中的阴经与头部发生了联系,从而扩大了手足三阴经穴位的主治范围。此外,又由于其加强了十二经脉搏对头面的联系,故而也突出了头面部经脉和穴位的的重要性及其主治作用。

十二经别详述

手太阳经别

手太阳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原称手太阳之正。出《灵枢·经别》。在肩关节部从本经分出,向下行入于腋窝部,走向心脏,连系小肠。

手太阴经别

手太阴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原称手太阴之正。出《灵枢·经别》。在腋前从手太阴肺经分出,行于手少阴经前方,入走肺脏,散行于大肠,上出缺盆,沿喉咙,复与手阳明经汇合,构成六合中的第六合。

手少阳经别

手少阳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原称手少阳之正。出《灵枢·经别》。在头部从手少阳经脉分出,向下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再向下经过上中下三焦,并在胸中散行分布。

手少阴经别

手少阴经别,十二经别之一。原称手少阴之正。出《灵枢·经别》。从本经分出后进入腋下渊腋穴处的两筋之间,属于心脏,上行到喉咙,并上出于面,与手太阳小肠经在目内眦会合,为六合中的第四合。

手阳明经别

手阳明经别,十二经别之一。原称手阳明之正。出《灵枢·经别》。在肩峰端的肩髃穴分出,上出于柱骨(第七颈椎),进入体腔后,下走于大肠,上属于肺脏,再向上沿气管,出缺盆(锁骨上窝)与本经相会合。

手厥阴经别

手厥阴经别,十二经别之一。原称手心主之正。出《灵枢·经别》。在渊腋下3寸分出,进入胸腔内,分别隶属于上中下三焦,上沿喉咙,出于耳后完骨(颞骨乳突),与手少阳经别相会合,构成六合中的第五合。

足太阳经别

足太阳经别,十二经别之一。原称足太阳之正。出《灵枢·经别》。在腘窝部从足太阳膀胱经分出,其中一条在骶骨下5寸处别行进入肛门,内行腹中,属于本腑膀胱,散行布于肾脏,沿脊柱两旁上行,至心脏而散布其中;直行的一条,循脊旁肌肉上行,浅出于项,再归属于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阴经别

足太阴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原称足太阴之正。出《灵枢·经别》。从足太阴脾经分出后到达大腿前面(即髀部),与足阳明经别相会合并行,上结于咽喉部,贯穿于舌中,构成六合中的第三合。

足少阳经别

足少阳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原称足少阳之正。出《灵枢·经别》。本经别从足少阳经分出,绕过髀部进入外阴中,与足厥阴经别会合;分支进入季胁,归属于胆,散布肝脏,上贯心脏,再向上挟食道两侧,浅出下颔部中央,散布于面,联系眼球后通于颅脑的部位,在目外眦与本经相合。

足少阴经别

足少阴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原称足少阴之正。出《灵枢·经别》。本经别从足少阴经脉在腘窝部分出后,别走于足太阳经别而相合并行,上至肾脏,当十四椎(第二腰椎)处的肾俞出来,归属于带脉;其直行的继续上行,联系于舌根,从项部浅出,与足太阳经别相会合,构成六合中的第一合。

足阳明经别

足阳明经别,十二经别之一。原称足阳明之正。出《灵枢·经别》。在大腿前面从本经分出,进入腹腔,入属于本经胃腑,散布脾脏,向上通于心,沿食管上行,浅出于口腔,上达鼻根,还绕眼眶,连于目系(眼后与脑相联的组织),合于足阳明经脉。

足厥阴经别

足厥阴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原称足厥阴之正。出《灵枢·经别》。在足背从足厥阴经脉分出,上行到外阴部,与足少阳经别相合而并行,构成六合中的第二合。

六合详述

足太阳、足少阴经别·一合

足太阳、足少阴经别为十二经别构成的六合之一[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 。为第一合。《灵枢·经别》:“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入于项,复属于太阳,此为一经也。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其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此为一合。”

第一合:足太阳、足少阴经别

足太阳、足少阴经别

足少阳、足厥阴经别·二合

足少阳经别与足厥阴经别为十二经别构成的六合之一[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 。为第二合。《灵枢·经别》:“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此为二合也。”第二合:足少阳、足厥阴经别

足少阳、足厥阴经别

足阳明、足太阴经别·三和

足阳明、足太阴经别为十二经别构成的六合之一[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5. 。为第三合。出《灵枢·经别》:“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頞䪼,还系目系,合于阳明也。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本,此为三合也。”第三合:足阳明、足太阳经别

足阳明、足太阳经别

手太阳、手少阴经别·四合

手太阳、手少阴经别十二经别构成的六合之一[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91. 。为第四合。《灵枢·经别》:“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此为四合也。”

第四合:手太阳、手少阴经别

手太阳、手少阴经别

手少阳、手厥阴经别·五合

手少阳、手厥阴经别为十二经别构成的六合之一[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5. 。为第五合。《灵枢·经别》:“手少阳之正,指天,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也。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此为五合也。”参见各条。

第五合:手少阳、手厥阴经别

手少阳、手厥阴经别

手阳明、手太阴经别·六合

十二经别构成的六合之一[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58. 。为第六合。出《灵枢·经别》:“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肠,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此六合也。”

第六合:手阳明、手太阴经别

手阳明、手太阴经别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