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 2016年05月13日修订版

BY fengchuile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疾病科属

内科

疾病概述

秋燥 (autumn-dryness disease[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为病名[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57.。为秋季感受燥邪引起的温病[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57.[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见《医门法律·秋燥论》。多发生于秋季,尤以秋分后至小雪前为常见。一般病情较轻,传变较少[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57.

《六因条辨·秋燥辨论》:“因秋令太温,雨泽愆期,风阳化燥,鼓盪寰宇,以致消烁之势,乘虚袭肺,肺失清肃,则洒洒恶寒,翕翕发热,鼻鸣干燥,咳逆衄血,舌赤齿枯,诸症丛生。”初起以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皮肤干燥等津伤失润表现为主要特点。本病可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患[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57.

诊断要点

1、病多发于秋天燥热偏盛的季节。

2、初起除具有肺卫见证外,必伴有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皮肤干燥等津伤失润的表现。

3、本病的病变重心在肺,一般传变较少;以伤肺胃之阴为多,传入下焦肝肾较少。

4、本病应与风温相鉴别。两者初起均有邪袭肺卫见证,但风温多发于冬春季节,且初起津伤失润见症不明显,是其不同。另外,本病还应与发于秋季的伏暑作鉴别,伏暑初起虽可有卫表见证,但少见肺经证候,且以暑湿在里见证为主,病情较重。

辨证分析

本病所发外因感受燥热病邪,内因人体值夏令炎热过汗之后,津气耗损或素体阴液亏损,复感燥热病邪而发病。秋燥病所及脏腑主要是肺、胃、肠等,尤以肺为病变重心;卫气分病变为多见,少数患者也有病邪深入营血或损伤肝肾。本病的发生,病邪先犯肺卫,因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其位最高又为娇脏,喜润恶燥,而燥热病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故燥热病邪先犯肺卫。初起除见肺卫证候外,还伴见咽干、鼻燥、干咳少痰等津伤失润的表现。若肺卫之邪内传气分,则肺之津气受伤证候更为突出,并涉及胃与大肠。因胃为燥土,亦喜润恶燥,感受燥热病邪后,易伤胃津;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燥津伤,输布津液之功能障碍,则大肠也失去濡润。故本病以肺为病变重心,其次是胃与大肠。秋燥的总的治疗原则是润燥清热。根据病变的不同阶段、所及脏腑,可分别选择辛凉甘润、清肺润燥、增液润燥、甘寒养胃等治法,选方用药施治。

辨证论治

《医碥》卷二:“秋燥宜润,杏仁、瓜蒌之属。”可用滋燥养荣汤、清燥救肺汤、杏苏汤、桑杏汤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57.。秋燥有温燥与凉燥两类[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57.。《医醇賸义·秋燥》:“燥者干也,对湿言之也。立秋以后,湿气去而燥气来,初秋尚热则燥而热,深秋既凉则燥而凉。”若肺受燥热,症见发热咳嗽,甚则喘而失血,可用清金保肺汤;若肺受燥凉,症见咳而微喘,气郁不下,可用润肺降气汤[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57.

证见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舌红苔白而干,脉数。

治法

辛凉甘润,轻透肺卫。

方药

1、主方:桑杏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处方:桑叶9克,杏仁9克,沙参15克,象贝9克,淡豆豉6克,栀子皮9克,梨皮12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1剂。若口渴甚者,加天花粉15克、芦根12克。咽喉干燥而痛者,加玄参18克、岗梅根15克。

2、中成药养阴清肺膏,口服,每次15克,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雪梨川贝炖冰糖(黎文献《中国常用民间疗法》)组成:雪梨1~2个,川贝母9克,冰糖12克。雪梨洗净去心核,将川贝(研末)、冰糖纳入,炖1小时后,吃梨饮汁,每日吃服1次。对燥咳、咽喉干痒或痛,颇有疗效。燥热伤肺

证见

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齿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红,苔薄黄干燥或白而干,脉数。

治法

清肺润燥,养阴止咳。

方药

1、主方:清燥救肺汤(喻嘉言《医门法律》)处方:生石膏30克(先煎),冬桑叶9克,党参(或太子参)9克,胡麻仁12克,真阿胶6克(烊化),麦冬12克,杏仁9克,炙杷叶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服1剂。若咽喉疼痛者,加连翘12克、牛蒡子10克、板蓝根15克。若咳嗽痰多而黄者,加瓜蒌皮12克、贝母9克。大便秘结者,加玄参15克、生地黄15克、枳壳9克。

2、中成药清燥救肺丹,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滋燥饮(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处方:天冬10克,麦冬10克,生地黄12克,天花粉12克,白芍12克,秦艽9克。水煎去渣取汁,加蜂蜜10毫升、童便10毫升,温服。每日煎服2剂,上、下午各1剂。腑实阴伤

证见

身热,干咳少痰,口干唇燥 ,大便干结,或腹胀。舌红,苔黑干燥,脉沉细。

治法

养阴润燥,通下泄热。

方药

1、主方:调胃承气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味处方:生大黄9克(后下),芒硝8克(冲),炙甘草6克,鲜何首乌18克,鲜生地黄20克,鲜石斛20克。水煎服,每日2剂。大便得通畅,去芒硝,大黄不用后下。身热退、舌苔净而止后服。若口干渴甚者,加天花粉15克、麦冬15克、玄参25克,腹胀满而痛者,可加枳实8克、厚朴6克。

2、中成药五仁润肠丸,每次1~2丸,温开水送服,每日1~2次。

3、单方验方:通便散(李振琼等《奇效验秘方》)处方:太子参20克,玄参15克,当归10克,炒莱菔子15克,番泻叶4克。上药共碾成细粉末,每次用5克,用开水50毫升焗泡5~10分钟,湿服。肺胃阴伤

证见

身热不甚,但干咳不已,口咽干燥而渴,知饥纳少。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

治法

甘寒滋润,清养肺胃。

方药

1、主方:五汁饮(吴鞠通《温病条辨》)处方:雪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或用蔗汁),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重汤炖温服。每日饮服2~3次。若口渴甚者,可加入西瓜汁适量。知饥而不欲食者,以扁豆15克,太子参15克、淮山药15克水煎去渣,和匀诸汁,趁温饮服。

2、中成药玉泉丸,每次9克,温开水送服,每日服4次。

3、单方验方:润燥养胃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处方:北沙参15克,石斛15克,麦冬12克,生地黄12克,白芍12克,当归5克,炙乌梅10克,川楝子6克,玉竹12克。水煎两次作两次服,每日服2剂。其他疗法

1、敷贴疗法用瓜蒌1枚、贝母50克、青黛15克共混碾细末,再将蜂蜜100克放入锅内加热,炼去浮沫后加入药末,调匀如膏。分别摊贴在双侧肺俞穴、大抒穴、后溪穴,后盖纱布,用胶布固定,1日或2日换药一次。具有清肺止咳、润燥生津的作用,适用于肺燥干咳无痰者。

2、饮食疗法(1)萝卜猪肺杏仁煲:用猪肺1具、萝卜500克、杏仁10克,洗净(萝卜、猪肺切块)加水共煲,熟烂为度。此汤食具有润肺止咳,理气除痰的作用。(2)罗汉果猪肺煲:猪肺250克洗净切块,与罗汉果一个(切开),加清水适量,煲热服食,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