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与人体“亦敌亦友”

问答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问:细菌与人体“亦敌亦友”
答:

看到电视里的杀菌牙膏广告,一般人也许会对牙膏“横扫”菌群感到高兴。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如果把口腔细菌都杀死了,也许反而更不利于健康,因为细菌和人是一种“亦敌亦友”的复杂关系。

“坏细菌”并非一无是处

科学家对于细菌的看法,也就是在近二三十年才发生转变。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学里教的关于细菌的内容,依然是“二元论”。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和人接触的微生物,几乎都有害;反过来,微生物可以为人所用,但仅限于工业领域,比如用来处理污染、开发新药青霉素就是一种细菌代谢物

但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细菌与人是一种共进化、共发育的关系。最初人们认识到,调节肠道菌群能缓解腹泻。随后越来越多流行病学调查揭示,一些有害微生物也有积极的一面。比如,幽门螺旋杆菌通常被认为是胃病的元凶,但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阴性人群的上消化道疾病患病率会增高。

当时,学术界尝试从“微生态”的角度重新审视微生物与人的关系。传统上了解细菌十分困难,肠道内有成百上千种微生物,但大部分都无法体外培养。而且每个人的菌种组成都不同,难以量化研究。转机随基因测序技术的进步而出现。通过为肠道菌群绘制整体的基因图谱,科学家第一次能较为准确地描述出每个人个性化的菌群组成,进而,再与被调查者的健康状况对比,找出统计相关性。一些研究已有眉目,比如科学家发现,人体免疫系统发育依赖于菌群的发育,菌群构成不仅影响肠胃,还与糖尿病肥胖症相关,甚至还能影响精神状态有证据表明,抑郁症患者的菌群构成具有某些特征性。

人体大约有一万亿个细胞,但体表生活着的细菌细胞多10倍。有人提出,这个特殊的世界堪称是在神经消化循环等九大系统之外的第十个系统。甚至有人认为,菌群基因组相当于人的第二套基因组。对细菌“亦敌亦友”的看法,自然就从这些新发现中萌生出来。人毛孔里生活着许多无害细菌,就像一道生物屏障。如果把它们全杀死,致病菌反而容易趁虚而入。

“好细菌”也得小心防范

正如对“坏细菌”的理解需要修正科学界对益生菌作用的复杂性认识也不很充分。按词典定义,益生菌就是对人体完全无害的细菌乳酸菌双歧杆菌等常被印在酸奶包装上的名字,就是最常见的益生菌

益生菌安全性评价一直不足,甚至国际上也是如此。到了国外,由于食品工业常“习惯性地”直接从国外引进菌株,其安全性评价通常是借鉴国外的结果。但人种不同,细菌作用的结果也未必一致。研究表明,某些益生菌对某些人群,有很低的概率产生副作用

益生菌最大的潜在危害可能是耐药性转移。市售益生菌耐药性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这些活菌进入人体后,肠道菌群会与之发生基因交换,从而“继承”其耐药性益生菌市场发展非常快,但企业出于其利益,更侧重研究其功能。但如果长期忽视耐药性问题,“超级细菌”的威胁很可能加剧。

编辑: 审核:sun

关联词条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