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耳·风热外袭证 2019年11月18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定义

脓耳·风热外袭证(purulent ear with pattern of external assault by wind-heat)是指风热外侵,以急起耳痛并呈进行性加重,听力下降,鼓膜红赤或见小穿孔及搏动性溢脓,伴鼻塞、流涕、发热恶寒,舌质偏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脓耳证候[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脓耳·风热外袭证的症状

脓耳·风热外袭证起病较急,耳内疼痛,并呈进行性加重,听力下降。鼓膜红赤或见小穿孔及搏动性溢脓,流脓之后,耳痛及其他症状,也随之减缓[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局部检查:初期见耳膜鲜红或暗红色,血络显露,耳膜向外突,正常标志消失。耳膜穿孔后,有脓液流出,穿孔处较小,多呈闪光搏动,听力检查为传导性耳聋。[参考资料]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21.

全身有鼻塞、流涕、发热恶寒,舌质偏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数等[参考资料]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21.[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小儿患者的症状一般比成年人为重,多见高热哭啼,烦躁不安,甚至出现神昏、抽搐、项强等症状[参考资料]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21.

证候分析

内外邪热困结耳窍,蒸灼肌膜,故耳内疼痛[参考资料]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21.

气机不利,故耳鸣,听力障碍,耳内胀塞感[参考资料]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21.

热势壅盛,灼烁肌膜,则耳内疼痛剧烈,呈跳痛或锥刺样疼痛,耳膜红赤,血络显露[参考资料]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21.

热毒炽盛,伤腐肌膜,故而成脓[参考资料]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21.

脓汁乃邪热伤腐耳膜血肉而成,酝酿成脓之时,邪热亢盛,故诸症剧烈。若脓汁外出,邪热得以外泄,故耳痛、头痛、寒热等症状,都可减轻。[参考资料]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21.

风热邪毒侵袭,正邪抗争,故有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等症状[参考资料]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21.

小儿脏腑柔弱,形气未充,邪毒容易内犯或引动肝风,故症状较重[参考资料]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21.

脓耳·风热外袭证的治疗

方药治疗

初起证情较轻,风热在表,宜疏散风热,解毒消肿,可用蔓荆子散[备注] 蔓荆子散(《东垣十书》):蔓荆子、生地黄、赤芍、甘菊、桑白皮、木通、麦冬、升麻、前胡、炙甘草、赤茯苓加减治疗:本方蔓荆子、甘菊花、升麻体轻气清上浮,善于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生地、赤芍、麦冬养阴凉血,木通、赤苓、桑白皮清热利水去湿,前胡助蔓荆子宣散,助桑白皮而化痰。全方以疏风清热为主,兼以利水去湿而排脓,凉血清热去火邪。[参考资料]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21.

耳膜穿溃,脓液流出之后,热势减缓,故治疗上重在渗湿解毒,活血排脓,可用仙方活命饮[备注]仙方活命饮(《妇人良方》):穿山甲、天花粉、甘草、乳香、白芷、赤芍、浙贝母、防风、没药、炒皂刺、当归尾、陈皮、金银花加入车前子、地肤子、苦参等渗湿解毒之药[参考资料]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21.

小儿脓耳,易因邪毒内陷或引动肝风,故要倍加注意,一般可在上述方剂内加入钩藤、蝉衣之类,以平肝息风,若见烦躁、神昏、项强、呕吐等症,则宜清营凉血,解毒开窍,参考“脓耳变证”。[参考资料]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21.

外治法

1)清除耳道内脓液:可用消毒棉签揩净。若脓液较粘稠,可先用稀白醋液或3%双氧水洗涤。清除耳道内的积脓,有利于脓液流出,也有利于使用药物。[参考资料]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21.

2)滴耳: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敛湿去脓作用的药液滴耳,如黄连滴耳液,或用新鲜虎耳草捣汁或入地金牛根磨醋滴耳,每天5~6次。[参考资料]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21.

3)吹药:用具有清热解毒、敛湿去脓作用的药物吹耳,如烂耳散、红棉散等,吹药前应先将耳道内脓液及残留药物清除干净,每次吹入药散也不宜过多,以免药散堆积耳道,妨碍脓液引流而引起不良效果。[参考资料]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21.

4)涂敷:若耳壳或耳后有红肿疼痛者,可用紫金锭磨水涂敷。或用如意金黄散[备注]如意金黄散(《外科正宗》):大黄、黄柏、姜黄、白芷、生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天花粉,共研细末。调敷。[参考资料]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21.

针灸治疗

可针刺听宫、听会、耳门、外关、曲池、合谷、阳陵泉、侠溪等穴,每次选2~3穴,用捻转泻法,不留针[参考资料]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21.

其他疗法

有鼻塞流涕者,用滴鼻灵滴鼻,也有助于脓耳的治疗[参考资料]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21.

脓耳患者日常保健

脓耳的护理,要注意经常将耳内脓液清除干净及正确使用滴耳、吹耳药物,滴耳、吹耳前清除脓液及停积的药粉,滴耳时宜侧卧,患耳向上,滴入药液后,用手指轻轻按压耳屏数次,使药液能达患处,并停留较长时间。吹耳药物宜研成极细粉末,每次吹入不宜过多,防止堵塞耳道,妨碍引流。另外,密切观察病情尤要注意流脓、头痛、发热、神志等症状变化,预防或及时发现脓耳变证。[参考资料]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21.

在饮食上要少食蛋类、豆类制品及其他引发邪毒的食物[参考资料]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21.

患脓耳而耳膜穿孔未愈者,应禁忌游泳,以免水入耳中,加重病情[参考资料]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21.

脓耳的预防

预防脓耳的关键是提高抗病能力[参考资料]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21.。小儿患麻疹、疫喉痧等疾病后,抵抗力降低,容易罹患本病,更要注意预防,发现耳部症状,及时进行诊治,以免致成流脓[参考资料]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21.

乳儿哺乳体位不当,也易引致本病,故要戒除卧位哺乳的习惯,以免由于乳汁滥入耳窍诱发本病[参考资料]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21.

另外,避免污水入耳,有水入耳时,要及早拭抹干净,保持耳道的清洁卫生[参考资料]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21.

脓耳初起者,要及早彻底地进行治疗,以免迁延日久演变成慢性,或变生他证[参考资料]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21.

关于脓耳

脓耳(purulent ear;suppurative otitis media)为病证名[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58.[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87.。又称聤耳[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87.、耳疳[参考资料]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21.、缠耳[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46.、耳底子[参考资料]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21.、耳痈[参考资料]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21.、耳湿[参考资料]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21.、耳中生毒[参考资料]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21.,为五般聤耳之一[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58.。是指以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听力下降为主要表现的耳病[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46.[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有急慢、虚实之分[参考资料]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21.。脓耳是耳科常见病、多发病,尤多发于小儿。常致听力损害,影响患者学习、工作及生活,甚至可以出现并发症,危及生命,应积极做好防治工作。

《外科大成》卷三:“耳疳者,为耳内流出脓水臭秽也。书有云:出黄脓为聤耳;红脓为风耳;白脓为缠耳;青脓为震耳。”

《锦囊秘录》卷六;“聤耳之名,更有五般,常出黄脓者,谓之停耳;常出红脓者,谓之脓耳;耳内疳臭者,谓之冱耳;白脓出者,谓之缠耳;耳内虚鸣,时出青脓者,谓之囊耳。”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耳疳》:“此证耳内闷肿出脓,因脓色不一,而名亦各殊。如出黑色臭脓者,名耳疳;出青脓者,名震耳;出白脓者,名缠耳;出黄脓者,名聤耳,俱由胃湿与肝火相兼而成。”

脓耳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中耳炎[参考资料]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21.

详见脓耳条。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