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 2009年03月24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镁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Mg,它的原子序数是12,是一种银白色的碱土金属。

镁的特性
钠 - - 铝



 
镁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元素周期表
总体特性
名称, 符号, 序号 镁、Mg、12
系列 碱土金属
族, 周期, 元素分区 2族, 3, s
密度、硬度 1738 kg/m3、2.5
颜色和外表 银白色
地壳含量 1.94 %
原子属性
原子量 24.305 原子量单位
原子半径 (计算值) 150(145)pm
共价半径 130 pm
范德华半径 173 pm
价电子排布 [氖]3s2
电子在每能级的排布 2,8,2
氧化价(氧化物) 2(强碱性)
晶体结构 六方密排晶格
物理属性
物质状态 固态(顺磁性)
熔点 923 K(650 °C)
沸点 1363 K(1090 °C)
摩尔体积 14.40×10-6m3/mol
汽化热 127.4 kJ/mol
熔化热 8.954 kJ/mol
蒸气压 361 帕(923K)
声速 4602 m/s(293.15K)
其他性质
电负性 1.31(鲍林标度)
比热 1020 J/(kg·K)
电导率 22.6×106/(米欧姆)
热导率 156 W/(m·K)
第一电离能 737.7 kJ/mol
第二电离能 1450.7 kJ/mol
第三电离能 7732.7 kJ/mol
最稳定的同位素
同位素 丰度 半衰期 衰变模式 衰变能量
MeV
衰变产物
24Mg 78.99 % 稳定
25Mg 10.00 % 稳定
26Mg 11.01 % 稳定
核磁共振特性
25Mg
核自旋 -5/2
灵敏度 0.00267
在没有特别注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是
国际标准基准单位单位和标准气温和气压

性状

镁属于元素周期表上的IIA族碱土金属元素。具有银白色光泽,略有延展性。镁的密度小,离子化倾向大。

在空气中,镁的表面会生成一层很薄的氧化膜,使空气很难与它反应。镁和醇、水反应能够生成氢气。粉末或带状的镁在空气中燃烧时会产生强烈的光。在氮气中进行高温加热,镁会生成氮化镁(Mg3N2)。镁也可以和卤素发生激烈的反应。镁的检测可以用EDTA滴定法分析。

发现

1808年,英国化学家戴维(H.Davy)用熔融电解法首先制得了金属镁。1828年法国科学家比西用金属钾还原熔融的无水氯化镁得到纯镁。

名称由来

源自希腊语,指一种矿石苦土(即氧化镁)。

分布

在地球上镁的含量比较多,含量约2.5%。天然含镁的矿石有光卤石、硫镁矾、菱镁矿、白云石等。镁离子也是海水中的重要成分。镁也存在于人体和植物中,它是叶绿素的主要组分。

制备

镁可以用菱镁矿进行热分解,加焦炭进行氯化得到氯化镁,再通过电解含氯化镁的熔融盐制取金属镁。

化学反应方程式:

MgCO3 → MgO + CO2 MgO + C + Cl2 → MgCl2 MgCl2 → Mg + Cl2

镁还可以用热还原氧化镁的方法制取。另外还可以从海水中提取的氯化镁进行脱水,加入氯化钾进行熔融电解的方法制备。

同位素

主条目:镁的同位素

已发现镁的同位素共有13种,包括镁20至镁32,其中只有镁24、镁25、镁26是稳定的,其他镁的同位素都带有放射性。

用途

由于镁比铝轻,因此可以作为合金在航空、航天上使用。另外利用镁易于氧化的性质,可用于制造许多纯金属的还原剂。也可用于闪光灯、吸气器、烟花、照明弹等。

从18世纪初开始,苦卤(MgO)和泻盐(MgSO4·7H2O)就已作为药品得到了使用。

对人体的影响

镁是构成骨胳的主要成分,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矿物质元素之一。它能辅助钙和钾的吸收。它具有预防心脏病、糖尿病、夜尿症、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建议成年男性每日镁的摄取量为350毫克,女性为300毫克,婴儿50~70毫克,儿童150~250毫克,孕妇与乳母450毫克。最大日安全摄入量为3g。

缺乏镁会使神经受到干扰,引致暴躁及紧张,并且会肌肉震颤及绞痛、心律不整、心悸、低血糖、虚弱、疲倦、神经过敏、手脚颤抖等。而酒精、利尿剂、高量的维生素D及锌,均会增加身体对镁的需求。

 

化验

英文名

manganese

别名

全血锰,Mn

正常值

73~255μmol/L (0.4~1.4μg/dl)。

化验结果意义

升高:锰中毒、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急慢性肝炎、坏死性肝硬化、风湿性关节炎、日光过敏症等。

化验取材

血液

化验方法

血液无机物测定

化验类别

血液生化检查

血液无机物测定

化验资料来源

《新编临床检验与检查手册》、《新编化验员工作手册》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