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疮 2009年01月27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疾病科属

儿科

疾病概述

口疮是婴儿时期常见的口腔疾患,以口颊、舌边、上腭、齿龈等处发生溃疡为特征。如发于口唇两侧者,称为燕口疮;满口糜烂、色红作痛者,称为口糜。其发病原因和治疗方法,与口疮基本相同。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口炎。

诊断要点

1、 口、舌、唇、齿龈等处可见单个或多个淡黄色或白色小溃疡,周围红晕,局部疼痛,常伴流涎,甚则发热。

2、口疮与鹅口疮均为口腔疾病,应注意鉴别。鹅口疮的口舌上白屑散布为特征,一般不影响吃奶,多无发热;口疮的口舌等处可见小溃疡为特点,疼痛明显,影响饮食,常伴有发热。

辨证分析

引发本病之原因,主要是由脾胃积热、心火上炎及虚火上浮而致。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苗,脾脉络于舌。先天胎毒,蕴积心脾,或心脾热盛,循经上炎,熏蒸于口舌。若口腔不洁和破损,邪毒内侵,皆可导致口舌生疮。亦有因小儿久病久泻,使阴液亏耗,水不制火,虚火上浮而成口疮。临床辨证有虚实之分。凡溃疡周围鲜红,疼痛较甚,口臭流涎,甚或发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者为实证;溃疡较少,周围淡红,疼痛不甚者为虚证。总的治疗原则,实热者宜清泻心脾,虚热者宜滋阴降火。

辨证论治

脾胃积热

证见

数。

治法

方药

1、 主方:凉膈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处方:生大黄6克,芒硝6克,甘草6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薄荷3克(后下),连翘10克,淡竹叶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⑵牛黄解毒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2~1丸,每日2~3次;凉膈合剂,口服,每次5~10毫升;每日2~3次。用时摇匀。片剂每次1~2片,每日2~3次。清热解毒,通腑泻火。口腔溃疡较多,或满口糜烂、周围红赤,疼痛拒食,烦躁多啼,口臭涎多,小便短黄,大便干结,或发热面赤。舌红苔黄,脉滑

3、单方验方:大黄石膏汤(朱大年《实用中医儿科手册》)处方:生石膏10~30克,生大黄5~10克,人中黄3~6克,人中白3~6克。水煎,空腹凉服,每目1剂。心火上炎

证见

治法

方药

1、主方:泻心导赤汤(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加减处方:黄连6克,生地黄15克,淡竹叶10克,木通8克,甘草6克,麦冬10克,天花粉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导赤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周岁以内用量酌减。

3、单方验方

⑵大黄石膏汤(参见脾胃积热型)清胃消疳汤(李浩澍《难证奇方妙用》)舌上糜烂或溃疡,色红疼痛,饮食困难,心烦不安,口干清心泄热。欲饮,小便短赤。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处方:生地黄10克,麦冬12克,玄参15克,生石膏15~45克(先煎),知母10克,川黄连4。5克,川牛膝12克,淡竹叶7片,芦根10克,生甘草6克。水煎,分两次温服,每日1剂。虚火上浮

证见

口舌溃疡或糜烂,稀散色淡,疼痛不甚,口流清涎,神疲颧红,口干不渴,舌淡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

滋阴降火。

方药

1、主方:六味地黄丸(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处方:熟地黄15克,山药10克,山萸肉10克,茯苓10克,泽泻8克,牡丹皮8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⑴次。

⑵次。

3、单方验方:利口汤(张俊庭《中医必效奇方妙术》)处方:生地黄24克,知母、黄柏各15克,牡丹皮、炒枣皮、山药、茯苓各12克。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小儿药量酌减。知柏地黄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2丸,每日2次;小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水蜜丸每次3克,每日3次;片剂每次3片,每日3六味地黄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2丸,每日2次;小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水蜜丸每次3克,每日3次;片剂每次3片,每日3其他疗法

1、外治法

⑵选用冰硼散、青黛散、珠黄散、锡类散涂撒患处,每日2~3次。生附子1个,切焙为末,醋和作饼,贴于一侧足心。适用于虚火上炎之口疮。

2、饮食疗法

⑴竹叶菊花饮:淡竹叶10克,野菊花15克,蜂蜜50克。先用淡竹叶、野菊花煎汤半杯,加蜂蜜调匀,缓缓服用,每天分3次服完。适用于心脾积热型。

⑵生地黄粥:生地黄6克,大青叶6克,生石膏9克,天花粉9克,粳米30克,白糖适量。前4味药煎汤去渣,入粳米、白糖煮成稀粥服食。每天服食1次,连服3~4次。适用于虚火上炎型。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