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学
中医药学为学科名。其中,中医学是以传统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体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中药学是根据中医理论体系研究药物理论、方法和技术,包括药物来源、采集、炮制、性味、功用、配伍法则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系统学科。
-
中医药学
中医药学为学科名。其中,中医学是以传统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体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中药学是根据中医理论体系研究药物理论、方法和技术,包括药物来源、采集、炮制、性味、功用、配伍法则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系统学科。
-
中国传统医学
概述:中国传统医学:1.中医药学;其中,中医学是以传统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体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中药学是根据中医理论体系研究药物理论、方法和技术,包括药物来源、采集、炮制、性味、功用、配伍法则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系统学科。
-
中医药
中医药为中医药学的简称。其中,中医学是以传统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体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中药学是根据中医理论体系研究药物理论、方法和技术,包括药物来源、采集、炮制、性味、功用、配伍法则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系统学科。
-
颜正华
颜正华教授(1920—)男,汉族,江苏省丹阳市人。中药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师带徒名老中医。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医药组成员,中国药学会理事。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名誉院长。主持“填精养血活血延寿缓衰”与“灭炎灵”2项部级科研课题,并取得可喜成果。主编专著7部。
-
药材学
药材学是研究药材的资源、品质和检验的学科。药材学的任务:药材学的任务是,阐明药材在医疗保健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药材的资源、品种、用途,提出药材生产、加工、鉴定、贮藏的工艺要求、技术标准和管理方法,以促进药材生产,确保药材质量。
-
涩
概述:涩:1.中药学名词;《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论》:“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尺肤诊象之一·涩:涩为尺肤诊象之一。属于阳盛阴液不足之象。《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黄帝内经素问·痹论》:“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
花
概述:花:1.中药学名词;指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药用完整的花幼,已开放的如洋金花、红花;药用花序亦有未开放的如款冬花;3.花部排列的方式被子植物的花,以各部分螺旋状排列的(spiralarrangement)为原始,如玉兰、毛茛的花,其花的某些部分(突出的如雄蕊群和雌蕊群)不但没有定数,而且是螺旋状排列的。
-
相使
概述:相使:1.中药学术语;2.生理学名词。指中药性味相同或相近,或性味不同而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配合应用以提高主药疗效的配伍关系。如款冬花配杏仁。又如茯苓与黄芪配合应用,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脏腑间相互役使,相互作用和联系。《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愿闻十二官之相使。”
-
本草
本草古代指中药,或中药学,或中药学著作。《帝王本纪》载:“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定本草经,造医方以疗众疾。”本草记载的药物有植物、动物、矿物和酿造的饮料食品及少数化学制品等,其中以草类为最多,所以名为本草。如《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图经》等。
-
无毒
无毒为中药学术语。指药物无攻邪作用。无毒为性味和平者,多属调理扶正之品。《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
小毒
小毒为中药学术语。指药物的气味性能之猛烈程度最轻者。《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小毒治病,十去其八。”
-
现代实用中药
《现代实用中药》医学著作。叶橘泉主编。第一篇概说,为中药学总论;第二篇各论,按笔划顺序选录常用中药500余种,打破传统药学著作的药物分类法和以每味药物的性味功治为主的叙述方法,增加了现代科学的内容。分别记述各药的异名、学名、科属、形态、产地、性味、品质、成分、药理、效用、用量、附方、制剂等。末附索引。
-
洗
洗中药学名词。①系一种炮制法。用水洗去药物表面附着的泥沙或其它杂质。指一种外治法。用药汤洗患部或全身治疗疾病的方法。《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百合病一月不解,亦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以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也。”狐惑“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
-
药气
药气中药学名。即药性。中药通常分为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气、四性。出《素问·腹中论》。参四气条。
-
(口父)咀
(口父)咀中药学术语。最早是指用牙直接将药物咬碎成粗粒入方剂。(口父)咀,用嘴咀嚼。随着炮制技术的发展。后世改为用捣或刀切将药物粉碎,但习惯上仍称(口父)咀。《新修本草》卷一:“凡汤酒膏药,旧方皆云(口父)咀者,谓秤毕捣之如大豆者…今皆细切之,较略令如(口父)咀者。”
-
临睡服
临睡服(administeredbeforebedtime)为中药学名词。是指安神药等宜临睡前服药。即病人服食中药剂的适宜时间在临睡之前,如安神药等宜临睡前服药。
-
良药
良药中药学名词。质量优良、疗效较好的药物。《素问·汤液醪醴论》:“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
-
雷斅
雷斅为南北朝刘宋中药学家。撰《雷公炮炙论》。履籍欠详,以其所著之《炮炙论》而留名于世。该书又称《雷公炮炙论》、《炮炙方》,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炮炙专著,奠定我国炮炙学之基础。
-
厚药
厚药中药学名。指性味猛烈浓厚的药物。《素问·五常政大论》:“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为薄药。”
-
寒无浮
寒无浮中药学术语。指一种药物性能。出《本草纲目·序例》。寒性药一般是向里向下,所以没有升浮的作用。
-
法制
法制中药学术语。即如法炮制。指按中药传统炮制法(相沿成习,为药业共同遵守的方法)加工中药材。一般加有其他辅料。如法半夏、法制豆豉等。
-
道藏
汇辑成“藏”,则在唐开元年间(713-741),凡三千七百四十四卷,初具规模,称《开元道藏》,并编有《三洞琼纲》目录。现存本即明刻本。《道藏》规模仅次于《四库全书》,内容庞杂,包罗甚广,除道教教义,教规外,还涉及天文、地理、哲学、医学、养生、生物、化学、中药学等,为我国珍贵文化遗产。
-
淡
概述:淡(tasteless)为中药学名词。即酸、咸、甜、苦、涩等各种滋味均不明显,具有渗湿、利水功能的药味。《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关于渗湿利水:渗湿利水为治法。即用具有淡渗利小便作用的方药治疗水湿内停证的方法。
-
大毒
大毒为中药学术语。指药物的气味性能之最猛烈者。如大黄之泻下,麻黄之发汗,瓜蒂之催吐,均属猛烈之品。《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
-
插药
插药中药学名词。是插入疮内的细药条(药粉加米糊制成的线条),有腐蚀作用。用于死肌、顽肉、瘘管及不知痛痒的疮疡,插药往往用剧毒的矿物药,应注意选择适应证。
-
王玥琦
王玥琦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毕业学校:1982年7月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学历:博士出生年月:1958年4月专业技术职务:研究员工作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从事中药学和营养学的研究工作。
-
炮
炮中药学术语。指一种炮制法。将药物置于火上,焦黄爆裂为度。《雷公炮炙论》载有此法。药物炮后可降低毒性或烈性。如附子、干姜、马钱子等。
-
顿服
顿服(administeredatdraught)为中药学名词。是指将药物一次服下。为属服药法之一。
-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概述:《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为中药学著作。一卷。清·徐大椿撰。刊于1736年。主要内容:本书选辑《神农本草经》中主要药物100种,结合临床加以简要的注释。现存版本:现有《徐灵胎医学全书》等刊本。
-
显微鉴定
是指采用显微镜观察药物内部的组织构造、细胞及细胞内含物的形态,描述显微特征,制订显微鉴别依据以鉴定药物真伪优劣的方法。显微鉴定的方法因材料和要求不同,有两类:(1)完整药材的显微鉴定,这类药材的鉴定首先要制成显微标本片,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如麝香的粉末鉴定,能准确地判断有无掺伪现象,掺伪多少。
-
中医方药学
2.同类同名科教书籍。学科名·中医方药学:中医方药学为学科名,即中医方剂学与中药学的合称。参见方剂学:方剂学为学科名。指研究并阐明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方剂分类,各类方剂的代表方及其组成原则、配伍法度、药物组成和剂量、主治功效、使用方法和禁忌等。
-
中药资源学
概述:中药资源学是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类、数量、地理分布、时(间)空(间)变化、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学科。中药资源学是在生物分类学、生态学,地理学、生物化学、天然产物化学和生药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4)积极扩大与寻找中药新品种、新资源,扩大药用部分。
-
地肤草
概述:地肤草为中药学,出自《范汪方》,即《名医别录》记载的地肤苗的别名。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通淋。1.治痢疾、泄泻,小便不利,淋病。2.煎水洗浴,治皮肤风热丹肿;洗目,治眼热昏暗、涩痛雀盲。化学成分:幼嫩茎叶含哈尔满(Harman)、哈尔明碱(Harmine)、胆碱、微量胡萝卜素及维生素B2、C。
-
晒干
晒干(dryinginsunshine)为中药学名词。是指将药材曝晒使干燥。即将药材曝晒使药材中水分汽化蒸发而干燥。属中药炮制方法之一。
-
烘干
烘干(dryingbybaking)为中药学名词。是指将药材加温干燥,包括焙干、烤干等。即使药材中的水分汽化蒸发而干燥的方法。属中药炮制方法之一。
-
原植物鉴定
原植物鉴定(identificationoforiginalplant)为中药学名词。是指应用植物分类学的知识与方法鉴定植物药材的生物学来源,确定其学名。为药物鉴定方法之一。
-
原动物鉴定
原动物鉴定(identificationoforiginalanimal)为中药学名词。是指应用动物分类学的知识与方法鉴定动物药材的生物学来源,确定其学名。为药物鉴定方法之一。
-
原矿物鉴定
原矿物鉴定(identificationoforiginalmineral)为中药学名词。是指应用矿物分类学的知识与方法鉴定矿物药材的矿物学来源,确定其学名。为药物鉴定方法之一。
-
根茎
根茎(rhizome)为中药学名词。又称“根状茎”。是指多年生植物的根状地下茎。
-
本草纲目
概述:《本草纲目》为中药著作。4以证候为主,分述所用药物。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的科学资料,也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不仅是一部中药学著作,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举凡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以至于历史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成就。
-
五脏苦欲补泻
五脏苦欲补泻为中药学术语。《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
修治
修治中药学术语。即炮制。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内有“修治药法。”详炮制条。
-
性能
性能作为中药学术语应用时,泛指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补泻等特性和功能。详各该条。
-
辛甘化阳
辛甘化阳中药学术语。指辛味药和甘味药配合有益阳的作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如伤寒过汗导致心阳虚,症见病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等,用桂枝甘草汤,方用桂枝、甘草二味,一辛一甘,温助心阳。
-
炙煿
炙煿(bó搏)①指煎、炒、炸、烤、爆一类的烹调方法。经炙煿的食物,性多燥热,多食易伤胃阴,生发内热。②中药学术语。指炙和煿两种炮制法。《炮炙大法》:“按《雷公炮制》法有十七:曰煿,曰炙……”
-
制绒
制绒中药学术语。系中药炮制法之一。将药材的纤维捣碾成绒状。如将艾叶制成艾绒,用于灸法,易于点燃。
-
升剂
升剂为中药学名词。用升提的药物组成,具有补益升举中气作用的方剂。如因气虚而脱肛或子宫下垂,用补中益气汤。
-
中药药理作用
中药药理作用是运用药理学方法阐明的中药防病治病的作用原理。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产地、采收时间、中药贮藏、中药炮制、中药药性、中药配伍(复方)等因素关系密切。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有助于阐明祖国医药学理沦,有助于阐明中药有效成分及有效部位,促进中药学的发展,有助于新药源的开发。
-
利药
利药中药学名词。指具有通利大小便及活血祛瘀功效的药物。《素问·缪刺论》:“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