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痹 2016年07月20日修订版

BY fengchuile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肌痹:1.寒湿侵袭肌肤所致的痹证;2.脾痹。

寒湿侵袭肌肤所致的痹证·肌痹

肌痹(musle bi-disease[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muscle bi[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为病证名[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80.。出《黄帝内经素问·痹论》。又名着痹、湿痹[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80.

《中医药学名词》(2004):肌痹是指以对称性近端肌肉乏力、疼痛、麻木,或有萎缩,伴眼睑紫红色斑疹等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中医药学名词》(2010):肌痹是指风寒湿热毒邪入于肌肉筋脉,以对称性近端肌肉乏力、疼痛、麻木,或有萎缩,伴眼睑紫红色癍疹等为主要表现的痹病[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肌痹的病因

寒湿侵袭肌肤所致的痹证[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80.

《黄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

肌痹的症状

《圣济总录》卷十九:“肌痹,其状皮肤弗营,肌肉𤸷(同顽)厚而不仁是也。”

《张氏医通》卷六:“肌痹者,即著痹、湿痹也。留而不移,汗出,四肢痿弱,皮肤麻木不仁,精神昏塞。”

《证治准绳·杂病》:“湿痹者,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缓弱,皮肤不仁,精神昏塞。”

肌痹的辨证分型

肌痹·湿热瘀阻证

肌痹·湿热瘀阻证(muscle bi with syndrome of blockade of damp-heat and static blood[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是指湿热蕴结,血行不畅,以肌肉关节酸楚,重着无力,肌肤不仁或肿痛,伴身热不扬,皮肤瘙痒,咽痛,尿赤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肌痹证候[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肌痹·阴虚内热证

肌痹·阴虚内热证(muscle bi with syndrome of internal heat due to yin deficiency[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是指阴精不足,虚热内郁,以肌肉关节酸软乏力,疼痛,低热,烦热口干,咽痛声嘶,复视,形体消瘦,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肌痹证候[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肌痹·脾虚湿困证

肌痹·脾虚湿困证(muscle bi with syndrome of damp retention due to spleen deficiency[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是指脾气虚弱,痰湿内蕴,以肌肉疼痛酸楚,肌肤不仁,松软无力,手软难握,臂软难举,足软难履,身倦困重,面色萎黄,胃纳减退,口黏多痰,舌淡,苔白腻,脉濡或滑缓等为常见症的肌痹证候[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肌痹的治疗

治宜天麻丸、细辛汤、神效黄芪汤、五痹汤等方[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80.

《症因脉治》卷三:“湿痹之症,或一处麻痹不仁,或四肢手足不举,或半身不能转侧,或湿变为热,热变为燥,收引拘挛作痛,蜷缩难伸,名曰着痹,此湿痹之症也。湿痹之因,或身居卑湿,湿气袭人,或冲风冒雨,湿留肌肉,内传经脉,或雨湿之年,起居不慎……湿痹之治,发汗,羌活除湿汤;胸满闷,茯苓汤;风湿,苍防二妙汤;寒湿,术附汤;湿热,苍柏二妙丸。”亦可用茯苓川芎汤、除湿蠲痹汤等方[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75.

脾痹·肌痹

肌痹为病证名[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80.。出《黄帝内经素问·痹论》。肌痹即脾痹[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80.。由肌痹发展而成[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47.

肌痹的病因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脾痹者,四支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圣济总录·脾痹》:“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是为脾痹。”

肌痹的症状

《症因脉治》卷三:“脾痹之症,即肌痹也。四肢怠惰,中州痞塞,隐隐而痛,大便时泻,面黄足肿,不能饮食,肌肉痹而不仁。”

肌痹的治疗

可用黄芪丸、白术汤、大半夏汤、枳术丸、保和丸、四君子汤等方[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47.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