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奇金病 2009年01月22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疾病别名

恶性霍奇金淋巴瘤 恶性淋巴肉芽肿病

疾病分类

皮肤性病科

疾病概述

霍奇金病是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常发生于一组淋巴结而扩散到其淋巴结和结外器官组织,以青少年多见。临床表现为发烧、盗汗、消瘦、乏力、贫血、皮肤瘙痒、增厚、脱落、感染、腰痛、肝脾肿大、以淋巴结肿大为常见之症状。

疾病描述

本病又称恶性霍奇金淋巴瘤、恶性淋巴肉芽肿病,最早由Thomas Hodgkin于1832年报告,是一种原发于淋巴结的恶性肿瘤。

症状体征

本病常见于男性,男女之比,欧美为1.5:1,我国则为2.65:1,发病年龄的第一个高峰在15~34岁之间,第二高峰在50岁以后,但我国未见此双峰特点。病变大都原发于淋巴结,5%~9%的病例原发于淋巴结以外的部位,如实质性器官及皮肤。淋巴结受累的部位依次是:颈部及锁骨上淋巴结(60%)、腋下淋巴结(20%)、腹股沟淋巴结(15%)、脾(10%)及肝(7%)。通常表现为周围淋巴结无痛性肿大,少数病人饮酒后可有肿大淋巴结疼痛感。根据1971年美国Ann Arbor会议的分期,可将本病分为:①I期,病变仅累及单一区域的淋巴结;IE期,病变仅侵犯淋巴结以外的单一器官。②Ⅱ期,病变累及横膈同侧二个以上区域淋巴结;ⅡE期,病变局限性侵犯淋巴结以外器官及横膈同侧一个以上区域的淋巴结。③Ⅲ期,侵犯横膈两侧淋巴结;ⅢE期,有结外淋巴结受累,ⅢS有脾脏受累(ⅢES表示结外器官及脾脏均受累)。④Ⅳ期,侵犯多处淋巴结及结外的器官,如肺、肝和骨髓。

皮肤损害可为特异性及非特异性两种。首先表现为结节和斑块,可发生溃疡,皮下结节罕见,这类皮损大多由血源性播散形成,故常见于晚期患者,如属淋巴结阻塞而引起的逆行性播散,或直接蔓延而发生,则仍属早期表现,少数病人可能由于其它部位的病变尚未发现,因此首先表现出皮肤损害。非特异性皮损较多见,发生于30%~50%的患者,常为表皮剥蚀、红斑、苔藓样变、痒疹样、结节性红斑、毛囊粘蛋白病、荨麻疹样及鱼鳞病样损害,偶见红皮病。由于患者的细胞免疫力低,故常见带状疱疹。

此外,本病尚可合并类似中毒性红斑的皮疹、钱币状湿疹改变,也可有类似于阿狄森病的全身及局部色素沉着。本病的过程中尚见紫癜、瘀斑,通常合并血小板减少。

1/3的患者可有全身性表现,如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

疾病病因

本病的病因与其它恶性淋巴瘤一样,尚不清楚,目前的研究提示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与病毒感染有关。患者血清中EB病毒抗体效价增高,用PCR技术在50%的患者病变组织中查出EB病毒DNA,原位分子杂交方法也证明R-S细胞中有EB病毒DNA,均表明霍奇金病的发病可能与EB病毒感染有关。

(2)与霍奇金病患者密切接触者发病率高,表明存在一种传染因素。

(3)原子弹爆炸区比非爆炸影响区高4倍,可能与核辐射有关。

(4)与T细胞免疫缺陷有关。依据如下:①本病早期先发生于淋巴结T区,部分好发于胸腺。②患者血中T细胞数目减少,细胞免疫功能低下。③患者的迟发性过敏反应消失。

病理生理

本病的瘤细胞成分复杂,伴有各种炎症细胞及血管增生,常形成肉芽肿样结构,偶或坏死,晚期发生纤维化,其瘤巨细胞称Reed-Sternbery细胞(简称R-S细胞),有诊断价值。

典型的R-S细胞体积较大,直径15~45μm,圆或卵圆形,亦可稍不规则,埋在背景细胞中,胞质较丰富,半透明,淡嗜伊红或嗜双色性,双核或1个分叶核,胞核也较大,直径8~20μm,圆或卵圆形,染色质粗块状,常凝集于核膜,分布不均匀,有明显间隙。核仁很大,大都呈圆形,嗜伊红或嗜双色性,核仁周围有空晕,形似病毒包涵体。有时也可见到多核仁或无核仁。双核R-S细胞的胞核大小、形态相同,并紧密贴在一起,形如镜影,又称镜影细胞,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巨核或多核R-S细胞的胞核巨大,扭曲、重迭、分叶或多核。腔隙形R-S细胞的核周出现苍白腔隙,胞核呈分叶状,核仁小,核周仅有少量着色的胞质。腔隙的出现是由于经福尔马林固定,使胞质收缩在核周而引起。淋巴/组织细胞优势型R-S细胞,体积较大,胞质嗜伊红或嗜双色性,核扭曲、分叶,呈空泡状,核仁小,嗜碱性。固缩型R-S细胞,核染色质浓染固缩如涂墨状,外形不规则。

各型R-S细胞在霍奇金病中很少单一类型出现,而是以一类为主伴一至几个其它类型R-S细胞。按照目前普遍接受的Rye国际会议的分类,可将淋巴结组织象分为以下四型。

(一)淋巴细胞优势  型好发于35岁以下的中青年,常侵犯颈部单个或一组淋巴结,临床常为I期或Ⅱ期,预后好,5年生存率达60%。又可分为弥漫型及结节型两型,以前者多见。

1、弥漫型  淋巴结结构正常或部分破坏,淋巴细胞或组织细胞增生为主,L/H型R—S细胞不均匀散在分布,并见由其衰亡后形成的固缩型R—S细胞,这叁者同时存在是本型的特点,少见典型的R—S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浆细胞很少或缺如,无坏死和纤维化。

2、结节型  在弥漫型背景基础上出现散在的肿瘤性结节状结构,结节内可有上述弥漫型的相似改变,有时见转化型生发中心。

(二)结节硬化型  淋巴结内胶原纤维增生将淋巴样组织分隔成大小不等的结节。典型的R-S细胞不多,但腔隙性R-S细胞多见,有不等量的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浆细胞、纤维母细胞、组织细胞和不典型的单一核细胞,偶见坏死。该型常见于第Ⅱ期。

(叁)混合细胞型  处于淋巴细胞优势型和淋巴细胞消减型之间,有不等量的典型R—S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不典型单一核细胞。可见坏死和纤维化。无增粗的胶原束。本型见于临床各 期,症状明显,预后差,5年生存率为30%。

(四)淋巴细胞消减型  淋巴细胞少,可见较多典型的R—S细胞以及广泛而弥漫的纤维化,但无胶原纤维束形成。本型多为老年男性,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病变可累及全身淋巴结及肝、脾等脏器,预后很差,平均存活4~42个月。

本病的非特异型皮肤损害中,仅见慢性炎症浸润。特异性皮损中可见大的细胞团块,常深达皮下组织,组织学表现,很少像淋巴结中所见的那样典型,难以分型。R-S细胞较少,纤维化和胶原纤维束的形成不显着,仔细寻找才可发现少数分叶或多核巨细胞,但不一定有特征性的核仁。有明显的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霍奇金病的免疫组化显示本病的瘤细胞对很多种抗体均可标染,包括LCA、EMA、HLA-DR、Ia样抗原、α1—Anti—T、溶菌酶、IL-2R、Vimetin及PCNA等,较为理想的抗体是LeuMl及Ki-1。

电镜下可见瘤细胞核膜逐渐加深凹陷,一个核分成对称的二个叶,即光镜下的镜影细胞。核仁像编织的线团样的核仁网,常伴核仁卫星灶,即明显的“包涵体样”改变。迄今虽从免疫组化及电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霍奇金病的瘤细胞来源仍不十分清楚。

诊断检查

淋巴结肿大、间歇性发热及皮肤剧痒为本病的叁大表现,因此出现此类情况时要考虑到本病,应及时做淋巴结或皮肤活检,切片中找到典型R—S细胞有助于确诊。为了做到适当的分期,除要求有完整的病史、体检及化验检查外,应做X线平片、下腔静脉及下肢淋巴结造影检查及CT扫描等,并结合活检进行分期。

鉴别诊断应考虑下列疾病:

(1)淋巴瘤样丘疹病  病变大都良性,常难与霍奇金病区分,可见与R—S细胞不易区别的巨细胞,需密切结合临床,加以鉴别。但值得注意的是本病约10%~30%可变成霍奇金病。

(2)MF  浸润细胞虽多型,但常见MF细胞。但在某些肿瘤期病例中,转化的淋巴细胞多型,可见与R-S细胞相似的单一或多个核巨细胞,且极少亲表皮和形成Pautrier微脓肿,组织学中难以鉴别,应结合临床考虑。

(3)结节硬化型霍奇金病应与淋巴结良性结节硬化鉴别,后者常发于腹股沟淋巴结,会阴或下肢常有慢性感染,使淋巴结纤维化分割淋巴组织呈灶状,但无腔隙型R-S细胞。

(4)淋巴细胞优势型霍奇金应与Lennert淋巴瘤鉴别,后者有散在成簇的上皮样细胞,可见单核型R—S细胞,但没有典型的R—S细胞及其系列现象。

(5)淋巴细胞优势型还应与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鉴别,后者有系统性症状和淋巴网状系统受累,多形性恶性组织细胞瘤核仁小而嗜碱性,免疫组化为组织细胞标记。

(6)淋巴细胞优势型与多形性T淋巴瘤鉴别,后者瘤细胞可出现大的核仁,与R-S细胞相似,常规切片鉴别困难,应做免疫标染以区别T细胞与R-S细胞。

治疗方案

X线放疗对本病局限型有效,尤其是第Ⅰ期患者用X线治疗,40%可存活15年,而第Ⅲ及第Ⅳ期患者放疗只能达到皮损表面愈合,因此应以化疗为主,常用多种药物的联合化疗。对各种非特异性皮损,可考虑对症治疗。UVB及PUVA对某些病例有效。

特别提示

霍奇金病,旧称何杰金病,是淋巴瘤的一种。临床表现为无痛进行性淋巴结肿大,肝、脾及其它淋巴组织亦可肿大;其它症状包括体重减轻、周期性发热、溶血性贫血及肿瘤压迫症状等。

霍奇金病又名淋巴网状细胞肉瘤,是一种慢性进行性、无痛的淋巴组织肿瘤,由于发病的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5岁以前很少发病,5岁以后逐渐增多,青春期发病率明显增多,15~34岁为高峰。发病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在5~11岁为3∶1,12~19岁为1.5∶1。

相关出处

皮肤病学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