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 2009年01月06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高热、全身酸痛、乏力、球结合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和明显的腓肠肌疼痛。重者可并发肺出血、黄疸、脑膜脑炎和肾功能衰竭等。

1886年,Weil首次报道本病,称为外耳病,后证实为黄疸型钩体病。1914年。稻田用钩体病患者的血感染动物成功;1916年,井户从家鼠和沟鼠肾脏中查见具毒力的钩体;1917~1918年,野口认为从患者、鼠体查到的钩体与已知的螺旋体不同,故命名为钩端螺旋体。

我国古代医书中有“打谷黄”、“稻疫病”记载,与近代钩体病类似,直到1943年才有正式报道。

病原学

钩端螺旋体菌体纤细,常呈C型或S型,长6~20μm,宽0.1~0.2μm,有12~18细密螺旋,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无鞭毛。既往用镀银染色显黑色,姬姆萨染色法呈淡红色。现用免疫荧光和免疫酶染色观察。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直接观察其形态,其菌体发亮似串珠,运动活泼,呈特殊的螺旋运动。电镜下钩体由柱形菌体、轴丝和外膜组成。原生质之外的外膜有保护性抗原。钩体是需氧菌,在含兔血清的柯索夫(korghof)培养基、pH7.2~7.4,28℃条件下需1~2周方生长。也可用幼龄豚鼠和金芳地鼠腹腔接种分离。钩体对外界抵抗力颇强,在冷湿及弱碱环境中生存较久。在河沟及田水中能存活数日至月余。对干燥、热、酸、碱和清毒剂很敏感。日光直射2h,60℃下10分钟,余氯超过0.3~0.5ppm3分钟死亡。

钩体的抗原结构复杂,主要为型特异性抗原和群特异性抗原。致病性钩体分为20个血清群,172个血清型。我国已发现18个血清群,70个血清型。以黄疸出血群、波摩那群、犬群、秋季热群、澳洲群、七日群和流感伤寒群分布较广。北方地区以波摩那群为主。南方流行群复杂,以黄疸出血群为稻田型流行区的主要菌群。各群钩体之间多无交叉免疫力。有些菌群如黄疸出血群、流感伤寒群与犬群之间,流感伤寒群与波摩那群之间可有交叉保护作用。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