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 2010年03月15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人体最大的消化腺。位于人体右上腹部,成人重约1500克,分为左右两叶。肝脏下部右纵沟前是胆囊。肝门是血管、肝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肝脏之处。其功能十分复杂、多样,在机体的物质代谢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肝脏的功能

肝脏的主要功能是:

①分泌胆汁。胆汁能乳化脂肪,增加酶对脂肪分解作用的面积,促进脂肪的消化吸收;

②参与物质代谢。肝脏对糖代谢的主要作用是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由消化道吸收的氨基酸通过肝脏时,其中80%的氨基酸在肝内进行蛋白质合成、脱氨和转氨基等作用;肝脏是脂肪运输的枢纽,还能利用糖和某些氨基酸合成脂肪、胆固醇和磷脂;

③与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有关。肝内可合成为红细胞发育成熟所必需的维生素B12,肝参与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合成。在胎儿时期,肝是红细胞发育的生成场所之一,婴儿出生后,肝成为破坏红细胞的重要场所,肝内的巨噬细胞能吞噬衰老、受损或形态异常的红细胞;

④与血浆蛋白及多种凝血因子的合成有关。血浆蛋白中的全部白蛋白和80%的球蛋白在肝内合成;多种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等也在肝内合成。与凝血有关的维生素K及抗凝血的肝素也全部或部分地在肝内合成;

⑤与血液循环有关。肝脏血管经常贮存相当分量的血液,是体内贮血库之一,当肝静脉出口受阻时,肝内会淤积大量血液,严重时会影响回心血量,造成血液循环功能困难;

⑥与激素代谢有关。肝是多种内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失活的主要器官,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性腺激素等都在肝内失活;

⑦解毒作用。肝脏是人体主要的解毒器官。外来的或体内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都要经肝脏处理,变成毒性较小或溶解度大的物质,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

肝细胞内有许多与氨基酸代谢有关的酶,如谷丙转氨酶(简称GPT)等,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胞内的酶很少进入血液,但当肝脏病变时,细胞的通透性增加或细胞遭破坏,这些酶就大量进入血液,使血液中GPT等的活性增高,临床上医生常利用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的高低来帮助诊断肝炎。

肝脏功能检查

肝脏功能检查是一系列检查肝脏功能的试验,是最常用的实验室检查项目之一。迄今已提出的肝功能试验达数百种,灵敏度与特异性各异。每个试验大多数情况下,仅反映肝功能一个方面,故常需数个试验联合应用,以尽量全面了解肝功能情况。

目前,临床常用的试验有:

(1)酶学检查:许多种酶活性测定均可用于肝病检查,但以血清转氨酶测定应用最广。转氨酶是一类催化氨基酸上的氨基向酮酸转移的酶,有专一性。体内有数十种之多,其中与肝关系密切、应用最广的是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谷丙转氨酶GPT,现又称丙氨酸氨基移换酶ALT)及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谷草转氨酶GOT,现又称门冬氨酸氨基移换酶AST)。这两种酶存于体内许多组织。GPT以肝含量最多,GOT则肝含量次于心。当肝组织损伤时,细胞内酶释放入血流,使血清酶活性升高,升高程度与肝细胞损伤程度相关。在肝病检查中,使用GPT更多。参考值根据所用试验方法各不相同,金氏法 20~118单位/dl、赖氏法 2~40单位/dl、酶法<30IU/L。GPT过高,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炎、肝硬变、肝癌、脂肪肝、胆道疾患等。此外,心肌损害、肌肉损害等许多情况也可升高。还有一些酶可以反映肝排泄功能(碱性磷酸酶、r-谷氨酰转肽酶等)及肝纤维化程度(单胺氧化酶)。

(2)蛋白代谢检查:肝是合成血浆蛋白的重要器官,血浆蛋白虽超过百种,但以白、球蛋白定量及电泳分析应用最多。肝功能障碍时,白蛋白含量下降而球蛋白(IgG)含量升高,尤以慢性肝病为著。如白蛋白浓度低于球蛋白,常为肝功严重障碍表现。蛋白检查还可利用白、球蛋白与某些试剂产生不同浊度的原理进行。如麝香草酚浊度试验(TTT)及硫酸锌浊度试验(ZnTT)等。肝功不良时浊度增加。

(3)胆红素代谢检查:胆红素在肝内进行代谢并经胆道排出。血清总胆红素参考值为0.2~1.0mg/dl,结合胆红素0~0.2mg/dl,尿胆红素试验阴性,肝、胆患病时可引起血、尿、粪内胆红素及其代谢产物异常。

(4)染料排泄试验:肝细胞有排泄异物的功能。给受试者静脉注射一定量的染料(磺溴肽钠BSP)后,肝功能障碍者不能将BSP排出而滞留在血中,血中浓度高于正常水平。除上述试验外,尚有胆汁酸测定,有关糖与脂肪代谢检查的许多试验,可结合临床情况选用。必须强调的是虽然检验肝功能的试验很多,但由于肝脏具有极大的储备代偿与再生能力,当肝仅有轻度或局限损伤时,往往试验结果仍在正常范围内。所以肝功能试验正常,不能完全排除肝脏疾病。而由于试验并非完全特异的,使某些非肝疾病的肝功试验结果异常,故应结合临床情况综合考虑。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