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 2014年06月17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方剂的定义

方剂,方剂学名。简称方。方指医方。指在辨证、辨病,确定立法的基础上,根据组方原则和结构,选择适宜药物组合而成的药方和制剂。[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隋书·经籍志》:“医方者,所以除疾疢保性命之术者也。”剂,古作齐,指调剂。《汉书·艺文志》:“调百药齐,和之所宜。”方剂是治法的体现,是根据配伍原则,总结临床经验,以若干药物配合组成的药方。

方剂配伍的原则

方剂是单味药向多味药使用发展的结果。“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组方的目的是通过药物的合理配伍,既提高药物疗效,又降低毒副作用,并能适应复杂病情的需要,扩大治疗范围。然而,组方并非药物的简单堆砌和药效的单纯相加,而是根据疾病的需要,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组成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规定适当的剂量而组成。在药物配伍组成方剂的过程中,我们的祖先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中医组方理论,前人将其概括为“君、臣、佐、使”理论。这一理论不仅揭示了方剂中药物主次从属的地位,对遣药组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是指导分析研究古今有效成方,以及临床创制新方的依据。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臣药是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或是针对兼病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有3种意义:一是佐助药,是加强君、臣药的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二是佐制药,是减轻或消除君、臣药峻烈之性或毒性的药物;三是反佐药,是根据病情需要,在方中配伍少量与君药性味或作用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使药,是引经药和调和药。

在组方体例上,君药宜少,一般只用一味,若病情比较复杂,亦可用至二三味。君药不宜过多,多则药力分散,而且互相牵制,影响疗效。臣药可多于君药,佐药常常多于臣药,而使药则一二味足矣。总之,在一首方剂中,君药是不可缺少的,而臣、佐、使是否均需具备,以及其药味的多少,则应根据病情和治疗的需要以及所选药物的作用来决定。

组方原则

方剂的加减变化

方剂的组成蕴藏着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对立统一。在组方过程中,一方面要遵循治法指导下按君、臣、佐、使理论配伍的原则性,另一方面则要结合药性特点、患者状况、季节变化、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考虑组方的灵活性。尤其是在临证选用成方时,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予以灵活化裁,加减运用,将严格的原则性与极大的灵活性在实践中统一起来,使方药与病证丝丝人扣,才能做到“师其法而不泥其方”,达到预期的效果。

方剂的组成变化规律主要有以下3种。

药昧增减变化

药味增减变化,是指在君药不变、主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次要症状或兼证的不同,增减方剂中其他药物,改变其药物配伍环境,从而导致方剂的功用发生改变,以适应病情变化的需要。这是临床运用成方最常用的方法,具体又可分为加味变化、减味变化和加减俱有3种情况。如桂枝汤加减成为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去芍药汤,麻黄汤加减成为华盖散等。这种变化又称随症加减。在对成方进行药味增减变化时,不可减去君药,否则就不能说是某方加减,而是另行组方了。

方剂药味的增减变化,虽然使原方的配伍关系有所改变,但其主治病证仍与原方相符。如果组成方剂的药味经增减变化后,其君药和主治病证完全发生改变,则不能称之为某方加减,而是另行组方了,不属于药味增减变化的范畴。

药量增减变化

药量增减变化,是指方剂中组成药物不变,只增减其药量,致使方剂中药物的主次地位、配伍关系发生了改变,从而使方剂的功用和主治病证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如四逆汤演变成通脉四逆汤;桂枝汤变成桂枝加芍药汤或桂枝加桂汤等。药量增减所致的方剂变化,可以是单纯使药力大小改变以影响疗效的强弱,也可以是由此导致药物配伍主从关系发生改变而使全方功用、主治证发生变化。如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两方均由大黄、厚朴、枳实3味药组成。但前者大黄量倍于厚朴,其功用为泻热通便,主治热结便秘;后者厚朴量倍于大黄,其功用为行气消胀,主治气滞便秘。两方药味相同,但因药量不同,君药和主治证也不相同。

剂型更换变化

剂型更换变化,是指同一首方剂,为适应病情缓急或便于服用、贮存、携带等需要而选择不同剂型的变化形式。这种变化表现在方剂药力的大小、峻缓方面,因而所主治的病证在病情上有轻重缓急的不同。如治疗脾胃虚寒的理中丸,改为汤剂内服,则作用快而力峻。反之,若病情较轻或缓者,不能急于求效,则多易汤为丸,取丸剂的作用缓和以图缓治,且便于贮藏和携带。

表1-1  方剂的组成变化与功效改变

方剂的组成变化与功效改变

方剂的剂型

剂型是将组成方剂的原料药,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性质及给药途径,制成适宜的形式。中医方剂的剂型颇多,现将常用的剂型简要介绍如下。

汤剂

汤剂是将药物饮片混合,加水浸泡后,煎煮一定时间,然后去渣取汁而制成的液体剂型,一般作内服用,亦可外用作洗浴、熏蒸及含漱。汤剂的优点是个体化处方,便于调整,可灵活加减使用,制作简便,易于吸收,作用较快,是中医过去和现在运用最广泛的一种剂型。其不足之处是量大,不便服用;某些药物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或易挥发散失;贮藏携带困难等。

丸剂

丸剂是将药物研磨成细末或药物提取物,加适宜的黏合赋形剂制成的圆形固体剂型。丸剂具有吸收缓慢,药力持久,便于携带、贮存、服用等优点。一般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如六味地黄丸等;也有取峻药缓治而用丸剂的,如舟车丸等;亦有用于急救,但方中含有芳香药物,不宜加热煎煮而制成丸剂的,如安宫牛黄丸等。目前供应的丸剂,有传统的水泛丸、浓缩丸、滴丸、微丸等不同剂型。

散剂

散剂是将药物粉碎后均匀混合而制成的粉末状制剂,具有吸收快、制作简便、便于携带等优点。散剂分为内服和外用两类。内服散剂可研成细末,直接吞服或冲服,如七厘散等;亦可研成粗末后用水煎服,称为“煮散”,如败毒散等。外用散剂是将药物研成细末外敷、掺撒疮面或患病部位,如锡类散、冰硼散等。  四、膏剂  膏剂是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浓缩而成的剂型,有内服与外用两类。内服膏剂有流浸膏、浸膏、煎膏3种,此类膏剂服用方便,多用于调理补虚剂。外用膏剂又分软膏剂和硬膏剂两种。  五、丹剂  丹剂是以某些矿物类药物经高温烧炼制成的不同结晶形状的制品,如红升丹、白降丹等,供外科使用。另有一些方剂由于药品贵重或药效显著而名之日“丹”,它没有固定的剂型,这类丹主要供内服。  六、酒剂  酒剂是将药物置于酒中浸泡或加温隔水炖煮,去渣取液而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酒具有活血通络、易于发散和助长药效的特性,故适用于祛风散寒通络及补益强身剂中使用。

其他剂型

此外还有茶剂、露剂、锭剂、搽剂、栓剂、冲剂、片剂、注射液、糖浆、胶囊等多种剂型。

方剂剂型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药物出现的同时,剂型也就同时存在并发展了。传统的汤、膏、丹、丸、散等剂型,虽各有优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用药要求的不断提高,方剂传统剂型的改造和新剂型的研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中药剂型正在向着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毒性小、反应小、用量小)和五方便(生产、运输、保管、携带、使用)方向不断地发展。

表1-2  方剂剂型

方剂剂型

方剂的煎服方法

煎法

煎药方法针对汤剂而言,其他剂型不涉及此步骤。煎法正确与否可直接影响方剂的疗效。煎法包括煎药用具、用水、火候及具体方法。

煎药用具

煎药用具对汤剂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原则上要求选用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具有传热均匀和保温等特点的用具,传统以选择有盖的瓦罐、陶瓷沙锅为好,亦可选用搪瓷器具。忌用铁锅、锡锅,以免煎煮时发生沉淀或化学反应,导致溶解度降低或产生不良反应。

煎药用水

用洁净的符合饮用标准的冷水,如自来水、井水。用水量可视药量、药物质地及煎药时间而定,一般以漫过药面2—3cm为宜。每剂药煎煮2~3次,第一煎水量可适当多些,第二、第三煎则可略少,每次煎得药液100—150ml后一起混匀。

煎药火候

前人有“武火”、“文火”之分,武火是指温度上升速度及水分蒸发快的火;文火是指温度上升速度及水分蒸发比较慢的火。一般用先武后文的煎法,但解表剂宜武火急煎,而补益剂宜文火久煎。

煎药方法

煎药前应先将药物用水浸泡30分钟左右,以有利于煎煮时有效成分的溶出。对某些要求特殊煎法的药物,应在处方中加以注明。

1.先煎  矿物类、贝壳类、动物角甲类药物,因质地坚实,药力难于煎出,应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钟后再下其他药物。对于有毒药物,应先煎、久煎1小时左右,如乌头、附子等,这对于减轻毒性,防止中毒具有重大意义。

2.后下气味芳香的药物,应后下以免药效散失,一般只煎5分钟左右即可,如砂仁、白豆蔻等。对于久煎后有效成分易被破坏的药物也需后下,如钩藤等。

3.包煎  某些对咽喉有刺激作用或易于粘锅或混浊药液的药物,要用纱布包好后放人锅内与他药同煎,如旋复花、车前子、蒲黄等。

4.单煎某些贵重药物如羚羊角、西洋参等,为了避免其有效成分损失,可切片单煎取汁再与其他药液兑服,亦可单独服用。

5.烊化“溶化”  含胶质、黏性大而且易溶解的药物,如阿胶、鹿胶、饴糖等,应单独加热烊化或溶化,趁热与煎好的药液混匀服用。

6.冲服某些芳香或贵重药物的细末或不宜加热煎煮的药物或新鲜汁液,应用药物煎液或温水冲服,如麝香、芒硝、竹沥等。

服药方法

服药方法是否恰当,对疗效亦有一定的影响,应予充分注意。其内容包括服药时间和服药方法两个方面。

服药时间

不同作用的药物,服用的时间不一样。一般来说,补益剂应空腹服用;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应在饭后服用;安神剂宜在睡前服用;驱虫剂宜在晨起空腹时服用;止吐剂宜饭后服或少量频服;急性重病不拘时服;慢性病应定时服药;有的方剂可以煎汤代茶,不拘时服。

服药方法

服用汤剂,一般1日1剂,分2~3次温服;对于儿童,可2日1剂,每日分2~3次温服或少量频服。危重病应据病情需要,一次顿服或持续服药以维持药效,甚可1日3剂。解表剂宜热服,药后还须温覆避风,使遍身微微有汗出为佳。热证用寒凉药宜凉服,寒证用温热药宜温服。如遇昏迷病人、吞咽困难者,可用鼻饲法给药。对于使用峻烈或毒性药,应审慎从事,宜先小量,逐渐增加,有效即止,不能过量,以免中毒。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