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针疗法 2010年01月25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耳针疗法 针刺疗法之一。指针刺耳廓特定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

《灵枢·口问》“耳为宗脉之所聚”,指出了耳与全身经脉、脏腑的密切联系。利用针灸刺激耳廓治疗疾病,在历代医学文献中均有散在记载,民间亦有流传,但未形成系统。50年代以来,通过吸收国外研究成果,临床应用有了突出的发展,已成为一种系统的针刺疗法。耳针疗法目前已由单纯针刺发展为埋针、温针、电针、水针、穴位离子透入、艾灸、割治和放血等多种方法。

耳针疗法是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奏效迅速等特点。

耳廓表面解剖

(一)耳轮:耳廓最外圈的卷曲部分。

(二)耳轮脚:耳轮深入到耳腔内横行突起部分。

(三)耳轮结节:指耳轮后上方稍突起处。

(四)耳轮尾:耳轮终末与耳垂相接的部分。

(五)对耳轮:是与耳轮相对的,上面分叉的隆起部分。

(六)对耳轮体:即对耳轮的垂直部分。

(七)对耳轮上脚:指对耳轮向上分叉的一支。

(八)对耳轮下脚:指对耳轮向下分叉的一支。

(九)三角窝:是对耳轮上下脚之间构成的三角形凹窝。

(十)耳舟:即耳轮和对耳轮之间的凹沟。

(十一)耳屏:指耳廓前面的瓣状突起处,又称耳珠。

(十二)屏上切迹:即耳屏上缘和耳轮脚之间的凹陷。

(十三)屏间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

(十四)对耳屏:耳垂的上部与耳屏相对的隆起处。

(十五)耳垂:耳廓最下部,无软骨的皮垂。

(十六)耳甲艇:指耳轮脚以上的耳腔部分。

(十七)耳甲腔:指耳轮脚以下的耳腔部分。

(十八)外耳道开口:耳甲腔前缘的孔窍。

耳穴的分布

耳穴在耳部的分布有一定规律,与身体各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廓的分布象一个倒置的胎儿。一般说来,与头面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

常用耳穴示意图
常用耳穴示意图

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作用

解剖分部 穴名 定位 主治
耳轮脚 在耳轮脚上 呃逆、黄疸
耳轮部 直肠下段 在与大肠穴同水平的耳轮处 便秘、脱肛、里急后重
尿道 在与膀胱穴同水平的耳轮处 尿频、尿急、遗尿
外生殖器 在与交感穴同水平的耳轮处 阳痿等外生殖器病症
耳尖 将耳轮向耳屏对折时,耳廓上面的尖端处 目赤肿痛、发热、高血压
耳舟部 在耳轮结节上方的耳舟部 相应部位疾病
在平耳轮结节突起处的耳舟部
与屏上切迹同一水平线的耳舟部
与腕与肩穴之间
锁骨 在尾轮切迹同水平的耳舟部、偏耳轮尾处
肩关节 在肩与锁骨穴之间
对上耳脚轮部 在对耳轮上脚的外上角 相应部位疾病
在对耳轮上脚的内上角
在对耳轮下脚上缘同水平的对耳轮上脚的起始部
对下耳脚轮部
坐骨
对耳轮下脚外1/2处
对耳轮下脚内1/2处
相应部位疾病
交感 在对耳轮下脚与耳轮内侧交界处 消化、循环系统疾病
对耳轮部 在对耳轮上,与对耳轮下脚下缘同水平处 腹腔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痛经等。
在对耳轮上,与屏上切迹同水平处 胸、胁部病症
在屏轮切迹偏耳舟侧处 落枕、颈部扭伤、瘿气
脊椎 对耳轮的耳腔缘相当于脊柱,在直肠下段和肩关节同水平处分别作两条分界线,将脊柱分为三段,自上而下分别为腰骶椎、胸椎和颈椎。 相应部位疾病
三角窝 子宫(精宫) 在三角窝耳轮内侧缘的中点 痛经、带下、不孕、阳痿、遗精
神门 在三角窝内,靠对耳轮上脚的下、中1/3交界处 失眠、多梦、烦躁
盆腔 在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 盆腔炎、腰痛
耳屏部 外鼻 在耳屏外侧的中央 鼻疗、鼻渊
咽喉 在耳屏内侧面,与外耳道口相对处 咽喉肿痛
内鼻 在耳屏内侧面,咽喉的下方 鼻渊、感冒
屏尖 在耳屏上部外侧缘 炎症、痛症
肾上腺 在耳屏下部外侧缘 低血压、昏厥、无脉症、咳嗽、气喘
高血压点 在肾上腺与目穴中点稍前 高血压
屏轮切迹 脑干 在屏轮切迹正中处 头痛、眩晕
对耳屏部 平喘(腮腺) 在对耳屏的尖端 哮喘、咳嗽、痄腮
脑点 在对耳屏上缘,脑干与平喘穴连线的中点 遗尿、崩漏、失眠
皮质下 在对耳屏内侧面 失眠、多梦、炎症、痛症
睾丸(卵巢) 在对耳屏的内侧前下方,是皮质下穴的一部分 生殖系统疾病
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上方 神经系统病、皮肤病、昏厥
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前下方 头痛、头昏
太阳 在对耳屏外侧面,枕与额穴之间 偏头痛
耳轮脚周围 食道 在耳轮脚下方内2/3处 恶心呕吐、吞咽困难
贲门 在耳轮脚下方处1/3处 恶心、呕吐
在耳轮脚消失处 胃痛、呃逆、呕吐、消化不良
十二指肠 在耳轮脚上方处1/3处 胃痛、呕吐
小肠 在耳轮脚上方中1/3处 消化道病、心悸
大肠 在耳轮脚上方内1/3处 痢疾、腹泻、便秘
阑尾 在大肠与小肠之间 肠痈
屏间切迹 目1 在屏间切迹前下方 青光眼
目2 在屏间切迹后下方 近视
内分泌 在屏间切迹底部 生殖系统病妇科病
耳甲艇部 膀胱 在对耳轮下脚的下缘,大肠穴直上方 淋证、癃闭、遗尿
在对耳轮下脚的下缘,小肠穴直上方 泌尿、生殖、妇科、腰痛、耳鸣
胰(胆) 在肝、肾穴之间,左耳为胰,右耳为胆 胰腺炎、糖尿病、胆病
胃和十二指肠的后方 眼病、胁痛
肝穴的下方、紧靠对耳轮 脾胃病、血症
耳甲腔部 在耳甲腔、紧靠外耳道口的后壁 面瘫、口腔溃疡
在耳甲腔中心最凹陷处 心悸、癔病等
心穴的上下外三面 肺系病、皮肤病
气管 在口与心穴之间 咳喘
三焦 在口、内分泌、皮质下和肺穴之间 便秘、浮肿
耳垂部 牙痛点1 在耳垂1区的外下角 牙痛、拔牙止痛
牙痛点2 在耳垂4区的中央
上颌 在耳垂3区正中处 牙痛、下颌关节痛
下颌 在耳垂3区上部横线之中心
在耳垂5区的中央 眼病
面颊 在耳垂5、6区交界线的周围 面瘫、三叉神经痛
内耳 在耳垂6区正中稍上方 耳鸣、耳、听力减退
扁桃体 在耳垂8区正中 乳蛾
耳廓背面 降压沟 在耻廓背面,由内上方斜向外下方行走的凹沟处 高血压
上耳背 在耳背上方的软骨隆起处 腰背痛、皮肤病、坐骨神经痛
中耳背 在上耳背与下耳背之间最高处
下耳背 在耳背下方的软骨隆起处
耳背部 耳迷根 在耳廓背与乳突交界处(相当于耳轮脚同水平)的耳根部

耳针的应用

耳针除了用于临床防治疾病以外,还应用于辅助诊断及针刺麻醉。这里主要介绍在防治疾病方面的应用。

选穴处方原则

(1)根据病变部位选穴:如胃痛选胃穴;肠泻选大肠、小肠穴;肩痛选肩穴等。

(2)根据中医理论选穴:如皮肤病选肺穴是根据“肺主皮毛”的理论;心律不齐用小肠穴,因“心与小肠相表里”;偏头痛选胆穴,是因胆经循行时,“上抵头角”循行于侧头;目赤肿痛选肝穴,是因“肝开窍于目”等。

(3)根据现代医学知识选穴:如月经不调选内分泌穴;输液反应选肾上腺穴等。

(4)根据临床经验选穴:如高血压病用高血压点;目赤肿痛用耳尖穴等。

以上方法可单独使用,亦可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配合使用,力求少而精,一般每次应用2-3穴左右,多用同侧,亦可取对侧或双侧。

操作方法

(1)寻找反应点:根据疾病需要确定处方后,在选用穴区内寻找反应点。寻找方法可用探针、火柴头、针柄按压,有压痛处即为反应点。亦可用测定耳部皮肤电阻(耳穴探测仪)的方法,其皮肤电阻降低,导电量明显增高者即为反应点,反应点就是针刺的部位。

(2)消毒:用75%酒精,或先用2%碘酒,后用75%酒精脱碘。

(3)针刺:根据需要选用0.5寸短柄毫针或用特定之图钉型揿针。亦可行穴位注射和电针。毫针进针时以左手固定耳廓,右手进针。进针深度以穿破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穴位注射不透过软骨,药液注射在软骨与皮肤之间。目前临床多用磁石、菜籽、冰片、王不留行等作压迫刺激。

多数病人针刺后,局部有疼痛或热胀感;少数人有酸、重甚至有特殊之凉、麻、热等感觉沿经络线放射结导,一般有这些感觉者疗效较好。

(4)留针:毫针一般留针20-30分钟,慢性病可留针1-2小时或更长,留针期间可间隔捻针。

(5)出针: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防止出血。必要时再涂以酒精或碘酒,预防感染。

(6)疗程:一般每天或隔天1次,连续10次为一疗程,休息几天后,再行下一疗程。

注意事项

(1)严密消毒,预防感染。耳廓冻伤和有炎症的部位禁针。若见针眼发红,病人又觉耳部胀痛,可能有轻度感染时时,应及时用2%碘酒涂擦,或口服消炎药。

(2)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对年老体弱的高血压、动脉硬化病人、针刺前后应适当休息。

(3)耳针亦可发生晕针,需注意预防处理。

(4)对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的病人,进针后待耳廓充血发热后,宜嘱其适当活动患部,或在患部按摩、加灸等,可增加疗效。

适应症

耳针适应证很广,凡针灸适应病症均可酌情应用,并可用作针刺麻醉。 常用于各种痛症、消化系统病症、高血压病、无脉症、脉管炎、神经衰弱、腮腺炎、落枕、扭伤、痛经、产后宫缩痛、鼻炎、梅尼埃(美尼尔)病、麦粒肿、急性结膜炎、荨麻疹、慢性肝炎、输液或输血反应、带状疱疹、晕车、晕船、休克、中暑等。也有用于减肥、戒烟者。

禁忌症

耳郭有炎症或烧伤、冻伤者禁用。妊娠2-5个月或习惯性流产的孕妇慎用。妊娠5-9个月者,不采用内生殖器、内分泌、腹、盆腔等穴。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