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真菌病 2009年01月20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疾病分类

皮肤性病科,耳鼻喉科

疾病概述

外耳道真菌病是外耳道的真菌感染性疾病。当外耳道进水或积极存分泌物、常滴用抗生素液等情况下、较易受真菌感染,常见有青霉素、曲霉菌及白色念珠菌等。

症状:耳内发痒,有的感奇痒,以夜间为甚。检查见外耳道和鼓覆盖有黄色或白色粉末状或绒毛状苔膜,有时分泌物或痂皮呈筒状,除去后见患处略充血潮湿。

检查:将清除下的痂皮作涂片,于显微镜下可查见菌丝和孢子。

治疗:清除外耳道内的所有痂皮和分泌物,用1~2%柳酸酒精或1~2%麝香草酚酒精、1:1000新洁尔灭酒精涂耳。也可用制霉菌素喷于外耳道或涂用达克宁霜剂。尽量保持外耳道干燥。

疾病描述

耳真菌病多局限于外耳、侵入中耳者极少,故常称外耳道真菌病或真菌性外耳道炎多见于气侯潮湿、温暖的地区。好发于夏季。

症状体征

早期或轻者可无症状,。一般均有耳内发痒及闷胀感。有少量水样分泌无,待因炎症而致外耳道表皮脱落,与菌丝体共同形成痂皮,阻塞外耳道或覆于鼓膜表面时,则可出现听力减退及耳鸣。若有细菌感染而致上皮下层受累时,则可引起肿胀、疼痛及流脓。

疾病病因

病的真菌种类甚多,以曲霉菌、青霉菌及念致珠菌等引起者较常见;游泳、沐浴、中耳流脓、而内滴入各种抗菌药液、挖耳损伤等均为重要诱发因素。

病理生理

病的真菌种类甚多,以曲霉菌、青霉菌及念致珠菌等引起者较常见;游泳、沐浴、中耳流脓、而内滴入各种抗菌药液、挖耳损伤等均为重要诱发因素。

诊断检查

检查所见可因真菌种类及病变程度而异,常见外耳道深部有白色、灰色、黄色或烟黑色霉苔,其状如薄膜或粉丝。甚似发霉一样,有时呈简、块状。揭去苔膜后,可见外耳道皮肤充血、肿胀、表现轻度糜烂、或有少量渗血、将霉苔置于载玻片上,滴少许10%氢氧化钾溶液,盖妥并适当加温,若于显微镜下见到菌丝体或芽胞状物,即可明确诊断。

治疗方案

首应清除外耳道藓膜或筒、块状物,拭干创面,局部可涂擦或滴用2%龙胆紫酒精,3%水杨酸酒精,1%麝香草酚酒精、2%藓珠酸酒精等,亦可喷用制霉菌素硼酸粉。

预后及预防

保持外耳道干燥、勿用不洁之物挖耳、水入耳后及时拭净并滴入酒精,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激素等。

特别提示

-

1

、避免刺激性的药物点耳及用不清洁的物品挖耳。尤其在耳内进水后应将耳内尽快擦干。如长期耳内潮湿易引起霉菌感染;

2

、清除外耳道内的所有痂皮和分泌物,用

1

2%

柳酸酒精或

1

2%

麝香草酚酒精涂耳。也可用制霉菌素喷于外耳道或涂用达克宁霜剂。尽量保持外耳道干燥。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