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附子汤 2015年03月19日修订版

BY fengchuile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大黄附子汤记载于《金匮要略》卷上,其组成为大黄9g、附子12g、细辛6g,具有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之功效,主治里寒积滞内结,阳气不运所致的寒积腹痛里实证,治宜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本方是治疗寒积里实证的代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胆绞痛、胆囊术后综合征、胰腺炎、肾结石、睾丸肿痛、坐骨神经痛等属胃肠寒积里实证者。

《金匮要略》卷上方之大黄附子汤

别名

大黄附子细辛汤

处方

大黄9g、附子12g、细辛6g[参考资料] 魏睦新,王刚. 方剂一本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大黄6克 附子9克(炮)细辛3克

大黄3两,附子3枚(炮),细辛2两。

功能主治

温中散寒,通便止痛。寒积里实证。症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畏寒肢冷,舌苔白腻,脉弦紧。[参考资料] 魏睦新,王刚. 方剂一本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阳虚寒结,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紧弦。现用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肾结石、胆结石、慢性阑尾炎、胰腺炎、腹股疝等见上述证候者。色疸者,身黄,额上微汗,小便利,大便黑,此因房事过伤,血蓄小腹而发黄,故小腹连腰下痛。此方实能治偏痛,然不特偏痛而已,亦治寒疝、胸腹绞痛延及心胸腰部、阴囊焮肿、腹中时有水声、恶寒甚者。

用法用量

上三味,用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三次温服。若强人煮取250毫升,分三次温服,每相隔约一小时。

以水5升,煮取2升,分温3服。若强人煮取2升半,分温3服。服后如人行4-5里,进1服。

使用注意

方中附子、细辛用量之和应大于大黄的用量,以达到温里散寒、泻结行滞的目的。[参考资料] 魏睦新,王刚. 方剂一本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备注

本方主治里寒积滞内结,阳气不运所致的寒积腹痛里实证,治宜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方中附子辛热,温阳祛寒;大黄荡涤肠胃,泻除积滞,共为君药。细辛辛温宣通,除寒散结止痛,为佐药。方中大黄虽属苦寒,但得附子、细辛之辛热,则苦寒之性被制,而泻下之功犹存。这种配伍方法称为“去其性而存其用”。3药合用,共奏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之功。[参考资料] 魏睦新,王刚. 方剂一本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临床运用

1.本方是治疗寒积里实证的代表方剂。凡临床上出现以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腻、脉弦紧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参考资料] 魏睦新,王刚. 方剂一本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2.加减法:若腹痛甚,喜温者,加桂枝、白芍;脘腹胀满、苔垢者,加枳实、厚朴、神曲;胁下冷痛者加小茴香、肉桂;积滞较轻者,用制大黄,以减缓泻下之力;体质虚弱者,加党参、当归等以益气养血补虚。[参考资料] 魏睦新,王刚. 方剂一本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胆绞痛、胆囊术后综合征、胰腺炎、肾结石、睾丸肿痛、坐骨神经痛等属胃肠寒积里实证者。[参考资料] 魏睦新,王刚. 方剂一本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4.腹痛:一男子,年五十余,腹痛数年。余诊之,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乃作半夏泻心汤饮之,未奏效。一日,忽然大恶寒战慄,绞痛倍于常时,于是更作大黄附子汤饮之,痛顿止。续服数日,病不再发。

5.肋间神经痛:71岁男子,主诉右侧胸痛剧烈来院就诊,面色不华,贫血貌,足活动受限,行走不便。脉洪大,舌润无苔,腹力中等,略微柔软,腹直肌挛急,便4-5日一次。给予大黄附子汤,经过良好,服药25日痊愈。

6.美尼尔氏综合征:齐某,女,40岁。素患美尼尔氏综合征,时常发作。一周前,因感冒过劳,眩晕又作,视物旋转,卧床不起,头身动则加剧,呕吐痰涎,脐下2寸处胀痛,泻下清稀,纳呆,口干而欲饮,舌淡,苔白厚粘腻,脉滑缓。以痰饮作眩而论,拟《金匮》泽泻汤合二陈汤加味,治之未效。再诊舌象,参以脐下痛证,悟此为阳虚寒实,积聚于里而胀痛,三焦痞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致眩晕。改投大黄附子汤加味:附子8g,大黄10g,细辛、人参各6g,2剂。药后轻泻一次,眩晕和胀痛已减大半;再2剂,诸证悉除。

各家论述

1.《金鉴》引张璐:大黄附子汤,为寒热互结,刚柔并济之和剂。近世但知寒下一途,绝不知有温下一法。盖暴感之热结而以寒下,久积之寒结亦可寒下乎?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佐附子,以攻胁下寒结,即兼大黄之寒以导之。寒热合用,温攻兼施,此圣法昭然,不可思议者也。

2.《温病条辨》:附子温里通阳,细辛暖水脏而散寒湿之邪;肝胆无出路,故用大黄,借胃腑以为出路也。大黄之苦,合附子、细辛之辛,苦与辛合,能降能通,通则不痛也。

3.《成方便读》,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是以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故以附子、细辛之辛热善走者搜散之,而后用大黄得以行其积也。

附注

大黄附子细辛汤(《金匮要略今释》卷三引《漫游杂记》)。

歌诀

大黄附子细辛汤,胁下寒凝疝痛方;冷积内结成实证,温下寒实可复康。[参考资料] 魏睦新,王刚. 方剂一本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摘录

《金匮要略》卷上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