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心下痞的穴位

关联数据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关于心下痞

心下痞为病证名。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指自觉心下胃脘部满闷堵塞,按之却柔软不痛的表现。多因伤寒表邪未解,误用下法,或内伤元气不足,痰湿、郁热蕴结所致。《注解伤寒论》卷四:“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而反下之,表中之阴入里,结于心下为痞。”若误下后,心下痞,气逆呕吐者,宜用半夏泻心汤;又见胃中虚弱者,宜用甘草泻心汤;若误下后,心下痞,阳气不足者,宜用附子泻心汤。《丹溪心法·痞》:“如禀受充实,面苍骨露,气实之人而心下痞者,宜枳实、黄连、青皮、陈皮、枳壳;如禀受素弱,转运不调,饮食不化而心下痞者,宜白术、山楂、曲蘖、陈皮;如肥人心下痞者,乃是湿痰,宜苍术、半夏、砂仁、茯苓、滑石;如瘦人心下痞者,乃是郁热在中焦,宜枳实、黄连、葛根、升麻;如食后感寒,饮食不化,心下痞,宜藿香、草豆蔻、吴茱萸、砂仁。”《寿世保元·痞满》:“内伤元气脾胃而作心下痞者,宜大补元气也,服加减补中益气汤。如脉缓有痰而 ...

扫码访问

可用医学百科App / 微信 / 手机浏览器 扫码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