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满

经穴别名 腧穴学 针灸学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tiān mǎn

2 英文参考

Bǎihuì GV20[中国针灸学词典]

Tiānyǒu TE16[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天满:1.经穴别名;2.穴名

4 百会穴的别名·天满

天满经穴别名,即百会[1]。出《针灸资生经》。

穴位百会
汉语拼音Baihui
罗马拼音Paihui
美国英译名Hundred Meetings
各国代号中国GV20
日本20
法国莫兰特氏VG19
富耶氏IVG19
德国LG19
英国Gv20
美国Go20

百会经穴名( Bǎihuì GV20,DU20)[2][3]。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巅上(《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三阳五会(《针灸甲乙经》),三阳(《针灸大全》),五会(《针灸大全》),顶上(《脉经》),泥丸宫(《本事方》),天满(《针灸资生经》),维会(《针经标幽赋》)。属督脉[3]百会督脉足太阳膀胱经交会穴[3][4]。一说为手足三阳督脉交会穴[4]。百即百脉,会即交会,此穴在巅顶部,是足三阳足厥阴督脉等众多经脉交会之处,故名百会[4]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头痛头胀昏厥眩晕癫狂痫证癔症瘛疭阴挺痔疮中风失语,健忘不寐,颠顶痛,面赤,垂涎,中风不语心烦失眠惊悸久泻痢疾,小儿夜啼小儿急慢惊风恶风寒,疝气喘息虚损,现代又用百会穴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神经头痛,美尼尔综合症老年性痴呆内脏下垂,脑供血不足,休克中风偏瘫等。

4.1 百会穴的别名

巅上(《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三阳五会(《针灸甲乙经》),三阳(《针灸大全》),五会(《针灸大全》),顶上(《脉经》),泥丸宫(《本事方》),天满(《针灸资生经》),维会(《针经标幽赋》)。

4.2 出处

针灸甲乙经》:百会,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督脉足太阳之会。

4.3 穴名

百即百脉,会即交会,此穴在巅顶部,是足三阳足厥阴督脉等众多经脉交会之处,故名百会[4]

百,《说文》:“十十也”,乃众多之称。会,有会合之义。穴在人体至高正中之处,百脉百骸皆仰望朝会。《针灸大成》云:“犹天之极星居北。”手足三阳督脉之会也,故曰头为诸阳之会道藏云:“天脑者,一身之宗,百神之会”,故名“百会”。所谓“天”者,以其居人身之最上也。所谓百神者,有关全身之神识也。[5]

本穴曾名为昆仑。盖头为昆仑,以中国地势论,境内群山以昆仑为巅首,所有山脉河流,多由昆仑披沥而下,故本穴别名“昆仑”。因足太阳经足跟后方外侧,另有“昆仑穴位,故本穴“昆仑”之名因之不传[5]

4.4 特异性

百会督脉足太阳膀胱经交会穴[5][5]

一说百会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交会穴[5]

一说百会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交会穴[6]

4.5 所属部位

头顶[7]

4.6 百会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百会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8]

百会穴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5寸,约当两耳尖连线之中点处[8]

百会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定穴。正坐取之[8]

坐位百会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百会穴在督脉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百会穴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百会穴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百会穴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4.7 百会穴的取法

百会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8]。或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定穴[8]。正坐取之[8]

正坐,于前、后发际连线中点向前1寸处取穴,或于头部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9]

百会穴的位置

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4.8 百会穴位解剖

百会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枕大神经,额神经的分支和左、右颞浅、动、静脉及枕动、静脉吻合网。

4.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9]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10]

4.8.2 穴区神经血管

有滑车上神经和颞浅动脉分布[10]

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左右颞浅动、静脉和左右枕动、静脉吻合[10]

4.9 百会穴的功效与作用

百会穴具有熄风醒脑、升阳固脱的功效。

百会穴有醒神志、苏厥逆、平肝熄风、升阳固脱等作用[10]

百会穴具有平肝熄风、醒神苏厥、升阳固脱的作用,故以治疗督脉病、神志病及气虚下陷证为主[10]

百会穴又名三阳五会,手足少阳足太阳三阳经,以及足厥阴经和督脉交会于此。本穴是治疗督脉病、神志病,以及肝阳上亢肝风上扰和风热上攻引起的头部疾患的要穴[10]

督脉为“阳脉之海”,百会穴又位于头顶部,可升提阳气,且督脉起于胞中,经肛门部贯脊上行,足厥阴经筋结于阴器,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以及《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病在下者高取之”的治疗原则,百会穴是治疗气虚下陷证的常用穴。[10]

百会穴有清头散风、开窍醒神、回阳固脱之功,主治头痛眩晕耳鸣鼻塞中风失语,癫狂脱肛阴挺[10]

百会穴处人身最上,四围各穴罗布有序,大有百脉朝宗之势,犹地理学之世界屋脊,在人身则总摄阳经之汇也。后世以为治疗头部诸病之总穴。但以其地位至高,不免有如《易经》所云之乾元亢九之弊。故有时虽用泻法,而反升提。何则?因人身血气循环有压力亦有浮力。热邪与浮力结合,故有时降之不下也。故针家治头部诸病,多用此穴,兼取列缺昆仑,以及其他下行之穴以佐之。俱用泻法,襄其下降之力,乃克有济,即上病下取之义也。有谓中医病理医理不切实际,盖以术者不明此理也,至若右病取左,左病取右,循其经也。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顺其情也。用寒远寒用热远热,避其势也。诸般大法,术者最须留意。[10]

4.10 百会穴主治病

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头痛头胀昏厥眩晕癫狂痫证癔症瘛疭阴挺痔疮中风失语,健忘不寐,颠顶痛,面赤,垂涎,中风不语心烦失眠惊悸久泻痢疾,小儿夜啼小儿急慢惊风恶风寒,疝气喘息虚损,现代又用百会穴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神经头痛,美尼尔综合症老年性痴呆内脏下垂,脑供血不足,休克中风偏瘫等。

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10]

百会穴主治头痛昏厥耳鸣鼻塞眩晕癫狂阴挺脱肛痔疮中风失语等[10]

百会穴主治头痛眩晕中风失语、癫狂脱肛泄泻阴挺健忘不寐[10]

百会穴主治颠顶痛,眩晕耳聋鼻塞,目不能视,鼻衄面赤,垂涎,中风不语口噤不开;癫狂痫证癔症瘛疭心烦失眠惊悸健忘脱肛阴挺久泻痢疾,痔疾;小儿夜啼小儿急慢惊风恶风寒,疝气[10]

现代多用百会穴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10]

眩晕健忘头痛头胀脱肛角弓反张泄泻阴挺喘息虚损癫狂,痫症,癔病高血压神经头痛,美尼尔综合症老年性痴呆内脏下垂,精神分裂症,脑供血不足,休克中风偏瘫、不语。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10][10]

平刺0.5~0.8寸[10][10],局部酸胀[10],可扩散头顶[10][10]

注意:若小儿囟门不合脑积水患者慎用[10]

百会位于颅顶矢状缝之间,对5岁以下小儿和顶骨愈合不好的小儿不应针刺本穴,对于脑积水的患儿更应注意[10]

4.11.2 灸法

可灸[10][10]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10]

可灸,强身保健隔姜灸3~5壮,或温灸至局部有温热舒适感为度[10]

4.12 百会穴的配伍

百会穴配印堂太阳合谷头痛[10]

百会穴配神门四神聪失眠[10]

百会穴配中脘天枢(左侧)、气海足三里胃下垂[10]

百会脑空天柱,有疏散风邪作用,主治头风眼花

百会胃俞长强,有通调督脉益气固脱的作用,主治脱肛痔漏

百会脾俞,有补脾健胃,温中止泻作用,主治久泻滑脱下陷

百会水沟,有醒神开窍作用,主治喜哭不休。

百会水沟十宣足三里内关涌泉,治昏厥[10]

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治中气不足[10]

百会二白精宫长强,治脱肛久痔[10]

百会内关水沟,治休克[10]

百会后顶合谷,治头项俱痛[10]

4.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督脉足太阳之会。

针灸甲乙经》:顶上痛,风头重,目如脱,不可左右顾,百会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小儿脱肛久不瘥,风痫中风角弓反张,或多哭言语不择,发即无时,盛则吐沫,心烦惊悸健忘痎疟耳鸣耳聋鼻塞不闻香臭

针灸大成》:主头风中风,言语謇涩,口噤不开,偏风半身不遂心烦闷,惊悸健忘,忘前失后,心神恍惚,无心力,痃疟,脱肛风痫青风心风角弓反张,羊鸣多哭,语言不择,发时即死,吐沫,汗出而呕,饮酒面赤,脑重鼻塞头痛目眩,食无味,百病皆治。

圣济总录》:凡灸头顶,不得过七壮,缘头顶皮薄,灸不宜多。

太平圣惠方》:若频灸,恐拔气上,令人眼暗

普济》:北人始生子,则灸此穴,盖防他日惊风也。

类经图翼》:若灸至百壮,停三五日后绕四畔,用三棱针出血,以井花水淋之,令气宣通,否则恐火气上壅,令人目暗。

胜玉歌》:头痛眩晕百会好。

杂病歌》:乃若脱肛百会,灸至七壮是尾穷,此疾须用治三穴,随年壮兮灸脐中

玉龙歌》:中风不语最难医,发际顶门穴要知,更向百会明补泻,即时苏醒免灾危。

4.14 百会穴研究进展

4.14.1 血压的调整作用

研究发现百会血压双向调节作用,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艾灸百会后,收缩压平均下降13.9 mmHg,舒张压平均下降10.3 mmHg,降压作用良好,而对失血性休克的动物则有升压作用,如血压下降20~30 mmHg,稳定后,针“百会”30 min,血压即可上升,大部分上升超过35 mmHg。[10]

灸犬“百会”,对实验性休克有明显的升压作用[10]

4.14.2 退热作用

如给家兔注射牛奶后,针刺“百会”(刺激5min,间隔10~15 min再刺,连续操作1~3h),对开始发热者有抑制效应,对发热已达高峰者有迅速降温作用[10]

针刺发热家兔百会穴,有明显退热作用。如果封闭该穴,却无退热作用

4.14.3 免疫功能的影响

动物实验表明,艾灸百会”、“肾俞”可升高白细胞血清补体含量和血清免疫球蛋白艾灸前后差异显著(P<0.01)。针刺常态家兔“百会”,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针刺补泻对家兔血浆cAMP、cGMP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二者含量呈明显双向改变,cAMP尤为显著,主要呈负性影响,cGMP主要呈正性影响,cAMP/cGMP亦朝负向波动,泻法略大于补法[10]

4.14.4 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观察320例患者针刺百会前后血液流变学情况,分别于针刺前、后30 d测定红细胞比容血液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方程K值等五项指数。结果:针刺后,除红细胞沉降率外,其余指数均显著下降,与针前比较P值分别小于0.01与0.05。说明针刺百会有明显改善细胞结聚和血液黏度作用[10]

4.14.5 对痛阈的影响

百会曲鬓前顶悬颅方法,观察偏瘫患者的痛阈改变。结果:患侧和健侧上下肢痛阈均下降。患侧上下肢的痛阈从针后5 min已明显下降,一直延续到40 min以后;健侧上下肢从针后5 min开始也有下降,20 min时较明显,到40 min时则有回升,各测定时间点痛阈均没有患侧变化大。[10]

4.14.6 对胃分泌的影响

用重手法针刺巴氏小胃狗、海氏小胃狗的“百会”,对肉粉、组胺引起的胃液分泌有一定抑制作用[10]

4.14.7 脑电图的调整作用

针刺癫痫大发作病人百会,可使紊乱的脑电活动节律趋向规则或使电位降低,即对患者脑电图有调整作用[10]

4.14.8 治疗子宫脱垂

附子片灸3~4壮,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4.14.9 治疗小儿脱肛

长强,先温和灸5分钟后,再行雀啄灸15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即可。

4.14.10 治疗美尼尔综合征

百会,行艾炷无瘢痕灸,以感到有热力从头皮渗入脑内为度。

4.14.11 降低cGMP

针刺百会穴,不论是补法组或泻法组,均能使多数患者明显增高的cGMP下降,并趋于正常。

4.14.12 降低尿素氮含量

对实验性糖尿病动物,艾灸百会可降低尿素氮含量[10]

4.14.13 性激素的影响

以放免分析技术观察针刺百会穴对健康育龄妇女卵泡早期血浆雌二醇孕酮睾酮含量的影响结果提示,在双向性影响基础上,主要倾向是孕酮睾酮明显升高,雌二醇偏高。[10]

4.14.14 矫正胎位

艾灸百会穴还有矫正胎位的效应[10]

5 天牖穴的别名·天满

天满经穴别名,“满”为“牖”之误,即天牖[10]。见《西方子明堂灸经》。

穴位天牖
汉语拼音Tianyou
罗马拼音Tienyu
美国英译名Celestial Window
各国代号中国TE16
日本16
法国莫兰特氏TR16
富耶氏TR16
德国3E16
英国T16
美国TB16

天牖经穴名(Tiānyǒu TE16)[10]。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手少阳三焦经[10]。天即天空,喻上为天,牖即窗户,此穴在颈部上方,功善开窍,犹如门窗,故名天牖[10]天牖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疾患:如头痛头晕面肿视神经萎缩目痛鼻塞鼻衄耳鸣耳聋喉痹项强落枕瘰疬目昏目眩暴聋头风不闻香臭肩背,臂及臑疼痛项强不能回顾,多梦疟疾头痛头晕目痛面肿暴聋耳鸣视神经炎鼻衄喉痹,颈肩背部痉挛强直瘰疬多梦等。

5.1 天牖穴的别名

天听[10]天满(《西方子明堂灸经》)。

5.2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五次脉手少阳也,名曰天牖

5.3 穴名

天即天空,喻上为天,牖即窗户,此穴在颈部上方,功善开窍,犹如门窗,故名天牖[10]

上部为天。牖指户,墙上通风采光的洞口,窗开旁曰牖,所以助明也。与天窗穴意同,有头窍之意。此穴在颈,其位高,有天之象,位居颈旁,如宫室之旁窗,故喻名天牖,能开通耳目壅塞之气。张志聪注:“牖,窗也,头面穴窍,如楼阁大牖,所以通气者也。”[10]

5.4 所属部位

颈部[11]

5.5 天牖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天牖穴在颈侧部,当乳突的后方直下,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11]

天牖穴位于颈部,横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凹陷中[11]

天牖穴位于颈部外侧,颞骨乳突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近发际处;或于天容穴与天柱穴连线之中点处取穴[12]

另说“完骨下,发际上一寸”(《备急千金要方》);“风池上一寸”(《千金翼方》);“风池下一寸,微外些”(《针灸集成》) 。

天髎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

天牖穴在颈部的位置

天牖穴的位置

天牖穴在颈部的位置

天牖穴的位置

天牖穴在颈部的位置(肌肉

天牖穴的位置

天牖穴在颈部的位置(骨骼

5.6 天牖穴的取法

正坐或俯卧位,与下颌角平齐,胸锁乳突肌后缘处取穴

天牖穴位于颈部,横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凹陷中[12]

正坐或俯卧位,当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平下颌角,天容天柱之间取穴[13]

5.7 天牖穴位解剖

天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头夹肌、头半棘肌。有耳后动脉及枕小神经皮肤由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双重分布皮肤厚而致密。皮下筋膜脂肪组织致密结缔组织形成。其结缔组织纤维形成纤维刺,连于皮肤病与深筋(项筋膜)。针由皮肤、皮下筋膜致密的项筋膜,在斜方肌胸锁乳突肌之间,针由深层的头夹肌,在颈深动、静脉升支的后方,入头半棘肌。头夹肌和头半棘肌均由颈神经后支支配。

5.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之间→头、颈夹肌→头、颈半棘肌[13]

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头夹肌[14]

5.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枕小神经、耳大神经和颈外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和枕动脉分布[14]

布有枕小神经和耳后动脉[14]

5.8 天牖穴的功效与作用

天牖穴具有清头明目通经活络的功效。

天牖穴有清三焦郁热,祛经络湿邪作用[14]

以文义揆之,天牖穴所治者,当为头面耳目颈项诸症也。有止痛利节、清头明目聪耳之功,主治头风耳聋,目中痛不明诸疾。[14]

5.9 天牖穴主治病

天牖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疾患:如头痛头晕面肿视神经萎缩目痛鼻塞鼻衄耳鸣耳聋喉痹项强落枕瘰疬目昏目眩暴聋头风不闻香臭肩背,臂及臑疼痛项强不能回顾,多梦疟疾头痛头晕目痛面肿暴聋耳鸣视神经炎鼻衄喉痹,颈肩背部痉挛强直瘰疬多梦等。

天牖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疾患:如头痛头晕面肿视神经萎缩目痛鼻塞鼻衄耳鸣、耳聋喉痹项强落枕瘰疬[14]

天牖穴主治头痛头晕目痛耳聋瘰疬项强[14]

天牖穴主治目痛目昏目眩暴聋耳鸣头痛头晕头风面肿鼻衄不闻香臭喉痹肩背,臂及臑疼痛项强不能回顾;瘰疬多梦疟疾[14]

天牖穴主治头痛项强耳鸣耳聋瘰疬[14]

头面五官疾病:头痛头晕目痛面肿暴聋耳鸣视神经炎鼻衄喉痹

其他疾病:颈肩背部痉挛强直瘰疬多梦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直刺0.5~1寸[14][14][14][14],局部有酸胀感[14]

5.10.2 灸法

可灸[14][14]

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14]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5.11 天牖穴的配伍

天牖穴配人中迎香合谷面肿[14]

天牖穴配听宫液门耳聋[14]

天牖穴配廉泉合谷翳风喉痹[14][14]

天牖风池太冲,治头痛[14]

天牖听宫中渚,治耳聋[14]

天牖颈百劳后溪,有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颈肌痉挛。

天牖睛明太冲,有清热明目作用,主治目痛

天牖听会四渎,有通络开窍作用,主治暴聋

5.12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暴聋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

针灸甲乙经》:肩背痛寒热瘰疬绕颈,有大气暴聋,气蒙瞀,头目不明,头颔痛,泪出,鼻衄不得息,不知香臭,风眩喉痹天牖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天牖主目不明,耳不聪。主乳肿缺盆中肿。

备急千金要方》:天牖、曲渎,主暴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头风面肿项强不得回顾。

针灸大成》:主暴聋气,目不明,耳不聪,夜梦颠倒面青黄无颜色,头风面肿项强不得回顾,目中痛。

类经图翼》:天牖穴不宜补,亦不宜灸,灸取令人面肿

5.13 研究进展

5.13.1 对脑血管的影响

用动物做颅顶窗法,在解剖镜下观察电针刺激对脑血管的舒缩作用电针刺激水沟”、“天突”、“天牖”、“足三里”等时,弱刺激可使脑动脉血管充血血管扩张20%~50%),强电流刺激反而使血管发生剧烈收缩(直径减小30%~50%),切断交感神经后不再引起反应[15]

电针动物“天牖”穴组,可兴奋呼吸,提高血压,扩张脑血管,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功能[15]

6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9.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42.
  3. ^ [3]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7.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86.
  5. ^ [5]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6.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61-362.
  7. ^ [7]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9.
  8. ^ [8]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9. ^ [9]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61-362.
  10. ^ [10]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7.
  11. ^ [11]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7.
  12. ^ [1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5.
  13. ^ [13]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93.
  14. ^ [1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4-105.
  15. ^ [15]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93.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