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风

中医内科学 针灸学 中医学 常见病针灸治疗 头风 中医常见病 经外奇穴 常见病皮肤针疗法 头痛 常见病耳针疗法 中医病证名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tóu fēng

2 英文参考

intermittent headach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intermittent headach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head-wind[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ad-wind[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wind syndrome of head[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头风:1.病证名;2.经外奇穴名。

4 病证名·头风

头风(intermittent headache[1][2])为病证名[3]。指头痛病经久不愈,以头痛部位不定,作止无常,发作则持续不已,愈后遇触复发为主要表现的疾病[3]。由肝阳上亢、痰瘀互结而致清阳不升,或浊邪上犯、清窍失养所致[4]疼痛部位多在头部额、颞、巅顶,或左或右辗转发作,或呈全头痛[4]疼痛的性质多为跳痛、刺痛胀痛、昏痛、隐痛,或头痛如裂等[4]。本病常为隐袭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或数日,也有持续数周者[4]

头风主要指现代医学血管神经头痛,及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等病造成的头痛[4]

外感及其他诸多疾病也常兼头痛[4],不在本条讨论范围之内。

针灸治疗头风有较好疗效,但应结合现代诊断方法注意与颅脑实质性病变作鉴别,以便及时治疗原发病[4]

4.1 头风的定义

中医药学名词》(2004):头风是指以其痛作止无常,发作则持续不已,愈后遇触复发为主要表现的疾病[4]

中医药学名词》(2010):头风是指头痛病经久不愈,以头痛部位不定,作止无常,发作则持续不已,愈后遇触复发为主要表现的疾病[4]

4.2 头风头痛的关系

医林绳墨·头痛》:“浅而近者,名曰头痛;深而远者,名曰头风头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也;头风作止不常,愈后触感复发也。”

4.3 头风病因病机

头风病因多端。头为诸阳之会,又为髓海所在,人的气血皆上注于头,故内伤诸疾导致气血逆乱,瘀阻经络,脑失所养,均可发生头痛[4]

4.3.1 肝阳上亢

由于情志所伤,肝失疏泄,郁而化火;或由肾阴不足,水不涵木,均可导致肝阳上亢,上扰清窍,发为头痛[4]

4.3.2 痰浊上扰

饮食不节,嗜酒肥甘,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蒙清窍,阻遏清阳而致头痛[4]

4.3.3 瘀阻脑络

外伤跌仆,或久病入络,气滞血瘀,脉络瘀阻,不通则痛,发为头痛[4]

4.3.4 气血亏虚

饥饱劳倦,或病后产后体虚,或脾胃虚弱生化不足;或失血之后,营血亏虚,不能上荣于脑髓脉络而致头痛[4]

4.3.5 肝肾阴虚

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室过度,或大病久病之后,肾精亏虚,致脑髓空虚而头痛[4]

4.4 头风症状

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源流》:“头风之症。素有痰饮,或栉沐取凉,或久卧当风,以致贼风入脑入项。自颈以上,耳目口鼻眉棱之间,有麻痹不仁之处。或头重,或头晕,或头皮顽厚,不自觉知,或口舌不仁,不知食昧。或耳聋,或目痛,或眉棱上下掣痛,或鼻闻香极香,闻臭极臭,或只呵欠而作眩冒之状。热者消风散;冷者追风散头风发时闷痛,必欲棉裹者,热郁也,二陈汤加酒芩、荆芥川芎薄荷石膏细辛。”

4.5 头风辨证治疗

4.5.1 肝阳上亢

头风·肝阳上亢证(intermittent headache with syndrome of upward disturbance of hyperactive liver yang[4])是指肝阳亢扰于上,以头痛而胀,或抽掣而痛,痛时常有烘热,面红目赤耳鸣如蝉,心烦口干舌红,苔薄黄,脉弦等为常见症的头风证候[4]

4.5.1.1 头风·肝阳上亢证症状

头痛而胀,或抽掣而痛,痛时常有烘热,面红目赤耳鸣如蝉,心烦口干舌红,苔薄黄,脉弦[4]

4.5.1.2 证候分析

肝阳亢逆无制,上扰清窍,则头目胀痛、面红目赤耳鸣如蝉。肝火上炎,则面部烘热、口干肝火扰乱心神,则心烦舌红、苔薄黄、脉弦,均为肝阳亢盛之象。[4]

4.5.1.3 治法

平肝降逆熄风止痛[4]

4.5.1.4 头风·肝阳上亢证针灸治疗

[4]

选穴:以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穴为主。取悬颅颔厌风池太冲丘墟阿是穴

随证配穴眩晕者,加四神聪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肝阳上亢,多挟少阳风热循经上犯,因而头痛多偏于额角。故近部取悬颅颔厌风池阿是穴,可疏通局部经气,有清热、熄风、镇痛的作用。远部取太冲丘墟,以平肝潜阳

4.5.2 痰浊上扰

头风·痰浊上扰证(intermittent headache with syndrome of upward disturbance of phlegm-turbidity[4])是指痰浊上扰,以头痛胀重,或兼目眩胸闷脘胀,恶心食少,痰多黏白,苔白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头风证候[4]

4.5.2.1 头风·痰浊上扰证症状

头痛胀重,或兼目眩胸闷脘胀,恶心食少,痰多,苔白腻,脉弦滑[4]

4.5.2.2 证候分析

脾失健运,故痰多。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展,故头痛胀重或兼目眩。痰阻胸膈胃脘,故胸脘闷胀、食少恶心。苔白腻、脉弦滑,均为痰浊内停之象。[4]

4.5.2.3 治法

化痰降浊,通络止痛[4]

4.5.2.4 头风·痰浊上扰证针灸治疗

[4]

选穴:以足阳明胃经和局部穴为主。取中脘丰隆百会印堂阿是穴

随证配穴呕吐者,加内关便溏者,加天枢

刺灸方法:针用平补平泻法

方义:中脘丰隆运脾胃而降浊化痰,以治其本。百会印堂阿是穴,善于宣发清阳通络止痛,以治其标。

4.5.3 瘀阻脑络

头风·瘀阻脑络证(intermittent headache with syndrome of static blood blocking brain collateral[4])是指瘀血犯头,阻滞脑络,以头晕头痛如锥刺,痛处固定,经久不愈,或头部外伤后昏不知人,面色晦暗,舌紫暗或有斑点,脉细涩等为常见症的头风证候[4]

4.5.3.1 头风·瘀阻脑络证症状

头痛反复,经久不愈,痛处固定,痛如锥刺,舌紫黯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弦或细涩[4]

4.5.3.2 证候分析

瘀血内停,脉络不畅,故头痛经久不愈,痛有定处,且如锥刺。舌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为瘀血内阻之象。头痛发作时可表现为细弦之脉。[4]

4.5.3.3 治法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4]

4.5.3.4 头风·瘀阻脑络证针灸治疗

[4]

选穴:以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阿是穴为主。取阿是穴合谷三阴交膈俞委中穴。

随证配穴眉棱骨痛者,加攒竹。侧头痛者,加太阳。后头痛者,加天柱风池头顶痛者,加四神聪

刺灸方法:针用补泻兼施,或阿是穴委中可刺络出血

方义:随痛处进针出针后不按针孔,或以三棱针散刺任其流出恶血,即以痛为腧血实者决之之意。补合谷行气,泻三阴交血会膈俞以活血。血郄委中刺络出血,起化瘀定痛作用

4.5.4 气血亏虚

头风·气血两虚证(intermittent headache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blood[4])是指气血两虚,以头痛绵绵,两目畏光,午后更甚,神疲乏力面色晄白,心悸寐少,舌淡,苔薄,脉弱等为常见症的头风证候[4]

4.5.4.1 头风·气血两虚证症状

头痛绵绵,两目畏光,午后更甚,神疲乏力面色咣白,心悸寐少,舌淡,苔薄,脉弱[4]

4.5.4.2 证候分析

气血亏虚,不能上荣脑髓,脉络空虚而致头痛绵绵,午后更甚。气血不能上充清窍,则羞明畏光。心失所养,故心悸失眠神疲乏力面色㿠白、舌淡苔薄、脉弱,均为气血不足之象。[4]

4.5.4.3 治法

益气养血,活络止痛[4]

4.5.4.4 头风·气血两虚证针灸治疗

[4]

选穴:以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上星百会血海足三里三阴交

随证配穴头痛缓解后,酌灸肝俞脾俞肾俞气海等穴。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亦可加灸。

方义:督脉并于脊里而入脑,取上星百会疏导督脉,活络止痛。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健脾补胃,益气养血,以治其本。

4.5.5 肝肾阴虚

头风·肝肾阴虚证(intermittent headache with syndrome of yin deficiency of liver and kidney[4])是指肝肾阴虚虚热内扰,以头痛眩晕,时轻时重,视物模糊,五心烦热口干腰酸腿软,舌红,少苔,脉细弦等为常见症的头风证候[4]

4.5.5.1 头风·肝肾阴虚证症状

头痛眩晕,时轻时重,视物模糊,五心烦热口干腰酸腿软,舌红少苔,脉细弦[4]

4.5.5.2 证候分析

肝肾阴虚髓海空虚,脑络失养,故头痛眩晕。目失所养,则视物模糊。筋脉失养,故腰膝酸软无力。阴虚内热,热蒸于里,故五心烦热。津不上润,则口干舌红少苔、脉细为阴虚之征,弦脉疼痛之象。[4]

4.5.5.3 治法

滋补肝肾,充髓止痛[4]

4.5.5.4 头风·肝肾阴虚证针灸治疗

[4]

选穴:以足少阴肾经穴背俞穴为主。取百会肝俞肾俞三阴交太冲涌泉

随证配穴五心烦热甚者,可加劳宫涌泉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

方义:百会督脉穴督脉入络脑,针之可补益脑髓而止痛定眩。太冲涌泉肾阴而潜肝阳肝俞肾俞三阴交可补肝益肾,滋阴益髓,以求治本。

4.6 头风分类

头风痛在一侧者,名偏头风;两太阳脑痛者,名夹脑风头风而见头面多汗恶寒者,名首风[4]

4.6.1 偏头风

偏头风头痛之偏于一侧者[5]。又名偏头痛边头风[5]。《丹溪心法·头风》:“偏头风,在左而属风者。”

4.6.1.1 病因病机

张氏医通·诸痛门》:“偏头风者,其人平素先有湿痰,加以邪风袭之,久而郁热为火,总属少阳厥阴二经。有左痛忽移于右,右痛忽移于左者,风火击动其痰湿之气,所以互换也。痛久不已,令人丧目,目者,肝之窍,肝风内动,则害空窍也。盖木邪亢盛,则生风生火,鼓动胸中痰积,皆随火上逆为患耳。”

4.6.1.2 治疗

治宜祛风通络,舒肝豁痰,补肝养血诸法[5]。可用清空膏散偏汤加味四物汤等方[5]。一般认为:头痛偏左者,属风属血虚血虚火盛;头痛偏右者,属痰属热,或气虚夹痰[5]

4.6.2 夹脑风

夹脑风为病证名[6]

4.6.2.1 治疗

证治要诀·头痛》:“有偏正夹脑风,服川乌附不愈,用莲子草乌而愈者,此乃以毒攻毒之意。”《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源流》:“有夹脑风者,两太阳脑痛是也。宜透顶散。”

4.6.3 首风

头风为古病名[7]

4.6.3.1 病因病机

黄帝内经素问·风论》:“新沐中风,则为首风。”

圣济总录·首风》:“新沐之人,皮腠既疏,肤发濡渍,不慎于风,风邪得以乘之,故客于首而为病,其证头面多汗恶风头痛。”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首风》:“新沐之人……风若中之,则为首风,遇风则头痛是也。”

宣明论方》卷二:“首风旋晕眩急,外合阳气,风寒相搏,胃膈痰饮,偏正头疼,身拘倦。”

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源流》:首风,风伤于卫病也,盖沐则腠理皆开……邪遂袭而入,则卫受之,故成首风,其症头面多汗,必恶风。”

4.6.3.2 治疗

治宜大川芎丸、芎蒡散、防风饮前胡汤白僵蚕丸天麻丸茶调散羌活散白芷丸等方[7]

4.7 头风的其他疗法

4.7.1 耳针疗法

枕、额、脑、神门。每次取一侧或双侧,留针20~30min,间隔5min行针1次,或用埋针法。顽固性头痛可在耳背静脉点刺出血[7]

4.7.2 皮肤针疗法

皮肤针重叩太阳印堂头痛出血,加拔火罐。本法适用于实证头痛[7]

4.8 医案

周××,女,28岁。左侧头痛,已历2年。痛时左目流泪羞明,甚则泛恶欲吐,时发时缓。2个月来,发作频繁,中午及傍晚尤甚。脉来沉细,苔薄腻。平素体弱,月经失调,气血已亏,复感风邪,客于少阳之络,经气流行失畅。治拟疏通经脉,祛风,宣泄少阳处方太阳。左,、风池(左)下关(左)迎香(左)四白(左)头维(左)本神(左)睛明(左)合谷(双)侠溪(双)太溪(双),均泻法,头维本神迎随补泻法,余穴均用提插补泻法。每日针治1次。连针7日,左偏头痛大半已缓,唯左太阳目眶依然隐痛迎风刺痛,夜寐欠安。脉沉细弦,苔薄腻。今外邪渐解,经脉空虚,无御邪之力,当风乃甚。再予前法出入。处方阳辅(双)龙虎交战法)、太阳(左)风池(左)列缺(左)本神(左)迎香(左)睛明(左)侠溪(右)风门(双)太溪(双),均用提插泻法。风门针后加拔火罐。续治7日。上方每日针治1次,2日后疼痛显著减轻,仍以原法巩固疗效,旋即痊愈出院。经随访未复发。(针灸治验录

4.9 关于头痛

头痛(headache[7][7])为病证名[8]。亦称头疼[8]。是指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8][8]。出《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头部疼痛,包括头的前、后、偏侧部疼痛和整个头部疼痛[8]。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五脏六腑气血皆上会于此[8]。凡六淫外感脏腑内伤,导致阳气阻塞,浊邪上踞,肝阳上亢,精髓气血亏损,经络运行失常者,均能发生头痛[8]。除服药治疗外,还可根据病机,配合针灸疗法,常可提高疗效[9]针灸治疗头风有较好疗效,但应结合现代诊断方法注意与颅脑实质性病变作鉴别,以便及时治疗原发病[9]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出现予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9]

详见头痛条。

5 经外奇穴名·头风

头风经外奇穴[10]。出自《神应经》。

5.1 标准定位

位于大腿腓侧面近伸侧缘,髌骨中线上9寸[10]。左右计2穴[10]

5.2 治病

主治头风眩晕[10]

5.3 刺灸法

一般灸5~7壮[10]

6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27.
  4. ^ [4]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91-94.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98.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90.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24.
  8. ^ [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28.
  9. ^ [9]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98-203.
  10. ^ [10]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07.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头风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头风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头风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头风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