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 2015年03月18日修订版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四逆散同名方剂约有三首,其中《伤寒论》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枳实6g、柴胡6g、芍药9g、炙甘草6g,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气之功效。主治阳郁厥逆证及肝脾不和证,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胆囊炎、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肋间神经痛、附件炎、乳腺增生等属肝脾(或胆胃)不和者。

《伤寒论》方之四逆散

组成

甘草10分(炙),枳实10分(破,水渍,炙干),柴胡10分,芍药10分。

枳实6g、柴胡6g、芍药9g、炙甘草6g[参考资料] 魏睦新,王刚. 方剂一本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功效主治

《伤寒论》方之四逆散具有透解郁热,疏肝理脾,调和胃气,和解表里之功效。主治外邪传经入里,气机郁遏,不得疏泄,致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所致的阳郁厥逆证及肝脾不和证:

1.阳郁厥逆证。症见手足不温,或身微热,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四肢厥逆,脉弦。[参考资料] 魏睦新,王刚. 方剂一本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2.肝脾不和证。症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胸腹疼痛,泄利下重,脉弦。[参考资料] 魏睦新,王刚. 方剂一本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现常用于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慢性胃炎、胃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胰腺炎、阑尾炎、肋间神经痛及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等属于肝郁气滞,肝脾失调者。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白饮和服,日3次。

使用注意

阴证厥逆上过于肘,下过于膝,乃不当用;如属寒厥的四肢不温不宜用,肝阴虚或中气虚寒者亦不宜用[参考资料] 魏睦新,王刚. 方剂一本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备注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透邪外出为君药。白芍敛阴养血,柔肝缓急为臣药。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与柴胡为伍,一升一降,加强疏畅气机,并奏升清降浊之效,与白芍相伍,又能理气和血,使气血调和,为佐药。炙甘草益脾和中并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功。

加减

悸者,加桂枝5分;腹中痛者,加附子1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5升,煮薤白3升,煮取3升,去滓,以散3方寸匕,纳汤中,煮取1升半,分温再服。

制备方法

上为末。

药理作用

①对心脏功能的影响《仲景学说研究与临床》(1985;l :35):本方对麻醉猫有显著的升压作用,对心脏泵功能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增加心室舒张时心肌纤维收缩成份延长的最大速度和增加后负荷来实现的,与去甲肾上腺素作用类似,但强度较弱,作用持续时间较长。 《仲景学说研究与临床》(1985;1:40):四逆散水醇沉液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其对心电图的影响:小鼠静注1.5g/kg,可明显延长P一R间期;2.Og/kg使心率减慢,并能对抗乌头碱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4.Og/kg引起I°房室传导阻滞;4.5g/kg可致T波高耸显著(P<0.05)。腹腔注射四逆散水醇沉液15g/kg,也能降低氯仿诱发的小鼠室颤率。

②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仲景学说研究与临床》(1985;1:52):本方水醇沉液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机能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认为其所以能治疗阑尾脓肿和急性胆囊炎,可能与其增加机体防御机能有关。

③解痉作用《仲景学说研究与临床》(1985;1:52):本方水醇沉液对离体兔肠呈抑制作用,临床用于治疗急腹症及消化道疾病,可能与其解痉作用有关。此外,还有对抗乙酰胆碱及氯化钡所致的肠痉挛作用。

④毒性试验《辽宁中医杂志》(1986;7:41):静脉连续注射四逆散水醇沉液,研究对实验动物心脏的毒性作用。在低浓度时抗休克、升压和抗心律失常作用均显著,对心、肝、肾、脾、肺皆无毒性作用。但随浓度的升高(7.Og/kg),家兔不仅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同时心率减慢,S一T段下移。认为对伴有传导阻滞的休克病人应慎用,并密切观察心电图的改变。

临床应用

1.本方是治疗阳郁厥逆证、肝脾不和证的代表方剂。凡临床上出现以手足不温、胸胁脘腹疼痛、脉弦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参考资料] 魏睦新,王刚. 方剂一本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2.加减法:若肝气郁结,胁肋疼痛较甚者,加香附、青皮、郁金等以理气解郁止痛;合并湿热黄疸者,可加茵陈蒿、栀子等以利胆退黄;咳者,加五味子、干姜以温肺散寒止咳;悸者,加桂枝以温通心阳;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小便;腹中痛者,加炮附子以散里寒;泄利下重者,加薤白以除下重。[参考资料] 魏睦新,王刚. 方剂一本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胆囊炎、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肋间神经痛、附件炎、乳腺增生等属肝脾(或胆胃)不和者。[参考资料] 魏睦新,王刚. 方剂一本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4.热厥:祝某,始周身骨节疼,胸腹胀满,目闭肢厥,爪甲青紫,医以伤寒治之,7日昏沉弗效。此得之怒火与痰相搏,予四逆散加芩、连泻三焦火而愈。《伤寒论译释》:诊得六脉举之有似沉细,按之数大有力,察其面青肢冷,爪甲鲜红,此火极似水,真阳证也。暂拟四逆散1服,继以大剂寒凉为合法也。春柴胡3钱,赤芍1钱5分,麸炒枳实1钱,甘草1钱。《广东医学》(1965;2:25):龚某某,女,83岁。发热5天,头昏痛,口干苦,渴饮,大便3天未行,小便色红而短,昏眩不能起床,四肢冰冷,体温38.3℃,苔白厚,脉弦有力。属热厥。年事虽高,仍须解郁泄热,使邪去正复,厥逆自回。方用四逆散加味:柴胡2钱,白芍2钱,枳实2钱,甘草2钱,甘菊花4钱,黄芩3钱。翌晨来诊,体温已正常(36.8℃)。

5.热厥腹痛:梁某,女,22岁。1965年6月20日初诊:腹痛急暴,喜按,面色青,手足欠温,怕冷,脘腹胀满,嗳气、矢气则痛减,肠鸣,便溏,小便清利,舌苔薄白,脉沉细略弦。此为肝气不疏,气滞则血凝,气血不行,故面青、肢冷;气机不畅,则脘腹胀满,暴痛;因无食滞痞块,故喜按。治宜疏肝理气。处方:柴胡4.5g,白芍12g、枳实9g、炙甘草4.5g、木香(后下)3g、砂仁4.5g。连服2剂,腹痛消除。

6.慢性阑尾炎:果某某,女性,44岁,家庭妇女,1962年9月19日初诊。自2月前发现右下腹髂窝处作痛,每于过劳或紧张时疼痛发作,曾于某某医院诊为“慢性阑尾炎”。此次疼痛发作两天,呈交替性胀痛与牵引疼,己两天未能缓解,但无恶心呕吐。食欲睡眠二便均可,既往无其他病史。舌质正常,苔白,脉沉弦。心肺无异常。下腹回盲部明显压痛,但无抵抗紧张。证属肝气郁结,阳郁于里,不能宣达,拟舒肝和胃为治,用四逆散倍芍药。柴胡12g、枳壳6g、芍药18g、甘草6g。服下首剂之后,于右髂窝处有痛热感,翌日疼痛减轻大半,服药2剂疼痛消失,劳动亦未再发,惟偶而稍有似痛非痛之感,服药3剂后,疼痛消失未发,脉象弦消失转弱,嘱将前方隔日服1剂,服用7剂,以巩固疗效。至10月4日复查,诸自觉症状消失未复发,脉沉而缓和,遂将前方7剂共为细末,早、晚各服10g,为善后处理。

7.胆道蛔虫症:用本方加乌梅、川楝治疗胆道蛔虫51例,全部治愈出院。作者指出,本方用于木郁土壅之四肢厥逆,咳、悸、小便不利,腹中痛,泄利下重的少阴证,取柴胡升阳达表,疏肝利胆,冀其奥狄氏括约肌松驰;得芍药之酸甘能柔肝缓急而止痛;更配梅、楝之酸苦驱退蛔虫;又助枳实宽中下气,使蛔虫从大便排出。

各家论述

1.《注解伤寒论》:四逆散以散传阴之热也。《内经》曰,热淫干内,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枳实、甘草之甘苦,以泄里热;芍药之酸,以收阴气;柴胡之苦,以发表热。

2.《金镜内台方义》:四逆为传经之邪,自阳热已退,邪气不散,将若传阴而未入也。此只属阳,故与凉剂以治之。用甘草为君,以和其中,而行其四末;以枳实为臣,而行结滞;以芍药为佐,而行荣气;以柴胡为使,而通散表里之邪也。

3.《医学入门》:以邪渐入深,则手足渐冷,是以枳实之苦,佐甘草以泻里热;芍药之酸,以收阴气;柴胡之苦,以发表热。经曰:热淫之内,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是也。如咳者,肺寒气逆,下痢者,肺与大肠为表里,加五味子以收逆气,干姜以散肺寒;悸者,气虚而不能通行,心下筑筑然悸动,加桂枝以通阳气;小便不利,加茯苓以淡渗之;里虚腹痛,加附子以补虚;泄利后重,下焦气滞也,加薤白以泄气滞。

4.《医方考》:此阳邪传至少阴,里有结热,则阳气不能交接于四末,故四逆而不温。用枳实,所以破结气而除里热;用柴胡,所以升发真阳而回四逆;甘草和其不调之气;芍药收其失位之阴。

5.《张氏医通》:柴胡为来路之引经,亦藉以为去路之向导;用枳实者,扫除中道,以修整正气复回之路也。夫阴为阳扰,阳被阴埋,舍和别无良法,故又需芍药以和其营,甘草以和其胃,胃气和而真阳敷布,假证愈而厥逆自除。

6.《伤寒论三注》周扬俊:少阴至于四逆,热深而厥亦深矣。热邪内入,欲其散,非苦寒如柴胡不足以升散也;欲其泄,非苦降如枳实不足以下泄也。且阳邪入则必至于劫阴,故欲其收,非酸寒如白芍不足以收之也;合甘草以和中。仍是二味祛邪,二味辅正,无偏多偏少于其间者,邪正各为治也。

7.《伤寒大白》:本是阳症,因热邪内传阴经而厥冷,故以柴胡、白芍药疏通肝胆,伸阳气外达,则肝主四末而四肢自暖。又以枳实、甘草疏通阳明里气,伸胃阳外布,则胃主手足而手足自温。

8.《成方便读》:以柴胡自阴而达阳,邪自表而里者,仍自里而出表,使无形之邪,以此解散。然邪既自表而里,未免有形之痰食留恋。其邪结不开,邪终不能尽彻。故以枳实破结除痰,与柴胡一表一里,各得其宜。而以芍药甘草,护阴和中,相需相济,自然邪散厥回耳。

歌诀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和抑郁厥自除。[参考资料] 魏睦新,王刚. 方剂一本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摘录

《伤寒论》

《圣惠》卷十二方之四逆散

组成

甘草1两(炙微赤,锉),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桂心1两,干姜半两(炮制,锉)。

主治

《圣惠》卷十二方之四逆散主治伤寒,霍乱吐利,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

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中盏,加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稍热频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摘录

《圣惠》卷十二

《圣济总录》卷二十七方之四逆散

组成

太阴玄精石3分(末),硫黄1两,不灰木1分,盆消1分(一方去不灰木加附子)。

主治

《圣济总录》卷二十七方之四逆散主治阴毒伤寒,手足厥,身冷,脉细。

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匕,冷艾汤调下。肌体暖是验。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入在铫子内,以盏子盖,周回用湿纸闭缝,安火上,纸干为度,取出细研,入龙脑半钱,干姜末半两,拌匀。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二十七

四逆散中药部颁标准

拼音名

Sini San

标准编号

WS3-B-1724-94

处方

柴胡 250g 枳壳 (麸炒) 250g 白芍 250g 甘草 250g

制法

以上四味,粉碎成粗粉,混匀,即得。

性状

本品为淡黄色的粉末;味苦。

鉴别

(1) 取本品,研细,置显微镜下观察:草酸钙簇晶存在于薄壁细胞中, 常排列成行,或一个细胞中含数个簇晶。中果皮细胞类圆形或形状不规则,壁大多不均 匀增厚呈连珠状。纤维束周围的薄壁细胞中含有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

(2) 取本品 2g,研细,加水10ml,用力振摇,产生持久性泡沫。

检查

应符合散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8 页)。

功能与主治

透解郁热,疏肝理脾。用于热厥手足不温,脘腹胁痛,泄痢下重 。

用法与用量

开水冲泡或炖服,一次 9g,一日2 次。

规格

每袋装 9g

贮藏

密闭,防潮。

四逆散说明书

药品名称

四逆散

药品汉语拼音

Sini San

剂型

每袋装 9g。

性状

四逆散为淡黄色的粉末;味苦。

四逆散的主要成份

柴胡、枳壳(麸炒)、白芍、甘草等。

四逆散的功能主治

透解郁热,疏肝理脾。用于热厥手足不温,脘腹胁痛,泄痢下重 。

四逆散的用法用量

开水冲泡或炖服,一次 9g,一日2 次。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