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友丸
卷之五〔续添诸局经验秘方〕补心肾虚,怔忪昏愦,神志不宁,睡卧不安。故《经》曰∶“脏有所伤,情不能知其病,则卧不安。”熟地黄白茯苓白茯神(去木)人参酸枣仁(炒)柏子仁(别研)紫石英(别研)砂(别研,上为...
-
桂枝厚朴杏子证十四(太阳八十四)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仁平素喘家胃逆肺阻作桂枝汤解表宜加朴杏降逆而破壅也
-
十四友丸
卷之十三虚损证治补心肾虚,怔忪昏愦,神志不宁,睡卧不安。故《经》曰∶脏有所伤,情有所倚,人不能悬,其病则卧不安。当归(洗)熟地黄白茯苓白茯神(去木)人参黄阿胶(蛤粉炒)酸枣仁(炒)柏子仁(别研)紫石英(同上)远志(酒...
-
十四友丸
卷之一第二门补诸虚不足,益血,收敛心气。治怔忡不宁,精神昏倦,睡卧不安。柏子仁(别研)远志(去心)酸枣仁(去皮炒香)紫石英(明亮者)熟干地黄川当归(洗各一两)龙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
-
太乙游八节日数
...下窍)四日十三日二十二日三十一日四十日忌(右肩臂)五日十四日二十三日三十二日四十一日忌(左胁)六日十五日二十四日三十三日四十二日忌(左肩臂)七日十六日二十五日三十四日四十三日忌(脏腑膈下)八日十七日二十六日三十五...
-
十四、毒注候
卷之二十四注病诸候(凡三十四论)注者住也,言其病连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毒者,是鬼毒之气,因饮食入人腹内,或上至喉间,状如有物,吞吐不出;或游走身体,痛如锥刀所刺。连滞停久,故谓之毒注。
-
三十四、饮注候
卷之二十四注病诸候(凡三十四论)注者住也,言其病连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人饮水浆多,水气不消,停积为饮,而重因体虚受风冷,风冷搏于饮,则成结实,风饮俱乘于腑脏,使阴阳不宣,寒热来往,沉滞积月累时,故...
-
行功
...两手握固。然后叩齿三十通,即以两手抱项,左右宛转二十四次。(此可去两胁积聚之邪。)复以两手相叉,虚空托天,反手按顶二十四。(此可除胸膈间病。)复以两手心掩两耳,却以第二指弹脑后枕骨二十四。此可除风池邪...
-
二十四、水注候
卷之二十四注病诸候(凡三十四论)注者住也,言其病连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人肾虚受邪,不能通传水液故也。肾与膀胱合,俱主水,膀胱为津液之腑,肾气下通于阴,若肾气平和,则能通传水液,若虚则不能通传。脾与...
-
摄生要义
...,冥心静坐,叩齿三十六通。即以两手抱项,左右宛转二十四。(此可以去肾胁积聚风邪。)复以两手相叉,虚空托天,抑手按项二十四。(此可以除胸膈间邪气。)复以两手心掩两耳,却以第二指压第三指,弹击脑后二十四。...
-
痰饮部十四
...陀僧四百二十五,验方二。)痰呕痞满(人参第三,诸方十四。)冷痰痞满(白芥子二百二十四,验方三。)痰饮吐水(赤石脂四百三十六,验方六。)痰气不降(铅四百二十二,诸方一。)宣吐风痰(莱菔二百二十七,验方二...
-
十六段锦
...,冥心端坐,叩齿三十六通。即以两手抱项,左右宛转二十四,以去两胁积聚风邪。复以两手相叉虚空托天,按项二十四,以除胸隔间邪气。复以两手掩两耳,却以第二指压第三指,弹击脑后二十四,以除风池邪气。复以两手相...
-
治伤寒下利方第四十四
卷第十四《葛氏方》治热病不解而下利困笃欲死方∶大青(四两)甘草(二两)胶(二两)豉(八合)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尽。更作,日夜两剂,愈。又方∶以水煮豉一升,栀子十四枚,葱白一把,取二升,分三服。又...
-
十二部人神
...三二十五三十七四十九六十一七十三八十五人神在心二岁十四二十六三十八五十六十二七十四八十六人神在喉三岁十五二十七三十九五十一六十三七十五八十七人神在头四岁十六二十八四十五十二六十四七十六八十八人神在颈五...
-
十二部人神
...二十五三十七四十九六十一七十三八十五人神在心。二岁十四二十六三十八五十六十二七十四八十六人神在喉。三岁十五二十七三十九五十一六十三七十五八十七人神在头。四岁十六二十八四十五十二六十四七十六八十八人神在...
-
十二部年人神不宜灸
...。六十一。七十三。八十五。人神在心(一云头)二岁。十四。二十六。三十八。五十。六十二。七十四。八十六。人神在喉。三岁。十五。二十七。三十九。五十一。六十三。七十五。八十七。人神在头。四岁。十六。二十八...
-
十二部人神不宜灸
...三二十五三十七四十九六十一七十三八十五人神在心年二十四二十六三十八五十六十二七十四八十六人神在喉年三十五二十七三十九五十一六十三七十五八十七人神在头年四十六二十八四十五十二六十四七十六八十八人神在肩年...
-
九部傍通人神不宜灸
...脐心肘咽口头脊膝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四十一...
-
治伤寒十日以上方第三十四
卷第十四《千金方》治伤寒热病十日以上,发汗不解,及吐下后诸热不除,及下利不止皆治之方∶大青(四两)甘草(二两)阿胶(二两)豆豉(一升)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顿服一升,日三。
-
伤湿条辨第十四
伤湿条辨十四条伤湿目黄,身倦便溏,溺赤,腹膨跗肿,此脾虚湿泛,将成肿满。宜用小温中丸加茵陈、车前子等味,补土逐湿也。上条目黄溲黄,湿蕴热蒸,必成黄疸。此条目黄便溏,腹膨跗肿湿盛化水,渍于肌内,必成浮肿...
-
咽中噎第十四
卷第三十四《千金翼》治噎方。上酥、蜜、生姜汁合一升,微火煎二沸。每服两枣许,内酒中温服。《千金翼》又方上以手巾布裹舂头糠,拭齿。
-
三十四、伤寒余热候
卷之八伤寒病诸候下(凡四十四论)伤寒病,其人或未发汗吐下,或经服药以后,而脉洪大实数,腹内胀满,小便赤黄,大便难,或烦或渴,面色变赤,此为腑脏有结热故也。
-
五十四、伤寒下部痛候
卷之八伤寒病诸候下(凡四十四论)此由大肠偏虚,毒瓦斯冲于肛门,故下部卒痛,甚者痛如鸟啄。
-
六十四、伤寒毒流肿候
卷之八伤寒病诸候下(凡四十四论)人阴阳俱虚,湿毒瓦斯与风热相搏,则荣卫涩,荣卫涩则血气不散,血气不散则邪热致壅,随其经络所生而流肿也。
-
七十四、伤寒病后令不复候
卷之八伤寒病诸候下(凡四十四论)伤寒病后,多因劳动不节,饮食过度,更发于病,名之为复。复者,谓复病如初也。此由经络尚虚,血气未实,更致于病耳。令预服药及为方法以防之,故云令不复也。
-
十四、温病嗽候
卷之十温病诸候(凡三十四论)邪热客于胸腑,上焦有热,其人必饮水,水停心下,则上乘于肺,故令嗽。
-
二十四、温病下利候
卷之十温病诸候(凡三十四论)风热入于肠胃,故令洞泄。若挟毒,则下黄赤汁及脓血。
-
三十四、温病令人不相染易候
卷之十温病诸候(凡三十四论)此病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故须预服药及为法术以防之。
-
十四、久疟候
卷之十一疟病诸候(凡十四论)夫疟,皆由伤暑及伤风所为,热盛之时,发汗吐下过度,腑脏空虚,荣卫伤损,邪气伏藏,所以引日不瘥,仍故休作也。夫疟岁岁发,至三岁发,连月发不解,胁下有痞,治之不得攻其痞,但得虚...
-
十四、干霍乱候
卷之二十二霍乱病诸候(凡二十四论)冷热不调,饮食不节,使人阴阳清浊之气相干,而变乱于肠胃之间,则成霍乱。霍乱者,多吐痢也。干霍乱者,是冷气搏于肠胃,致饮食不消,但腹满烦乱,绞痛,短气。其肠胃先挟实,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