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消 2016年10月31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肾消为病证名。有两个义项,分别指下消和强中。

下消·肾消

肾消亦作肾痟、下消。为内科消渴病之一。《圣济总录》称消肾,《医学纲目》称肾消。多因肾衰不摄所致[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饮水随饮便下,小便味甘而白浊,腰腿消瘦者,肾痟也。”

《医学纲目》卷二十一:“下消者,经谓之肾消。肾消者,饮一溲二,其溲如膏油。”

肾消的症状

下消的主要症状为小便特多,或如膏油,或甜,口渴多饮,面黑耳焦,日渐消瘦[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

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头晕目眩,耳鸣,视物模糊,口干唇燥,失眠心烦,舌红无苔,脉沉细数[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49-253.[参考资料]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06-108.

证候分析

肾虚无以约束小便,故尿频量多。肾失固摄,水谷精微下注,故小便混浊如脂膏,有甜味。肝肾精血不足,故头晕目眩、耳鸣、视物模糊。心肾不交,故见心烦失眠。口干唇燥,五心烦热,舌红无苔,脉沉细数,是肾阴亏虚,虚火妄动之象。[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49-253.[参考资料]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06-108.

肾消的辨证治疗

气阴两虚

下消·气阴两虚证(lower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yin[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是指元气不足,阴津亏损,以口渴欲饮,能食易饥,尿频量多,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燥,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苔少而干,脉沉细等为常见症的下消证候[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气阴两虚证的方药治疗

治宜滋肾固摄[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用六味地黄丸、左归饮、大补阴丸、滋膵汤等方[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气虚火衰者,用八味地黄丸、右归丸、秘元煎、固阴煎等方[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

肾阴亏虚

下消·肾阴虚证(lower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kidney yin deficiency[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是指阴津亏虚,肾失所养,以尿频尿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下消证候[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下消肾阴亏虚型的症状

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头晕目眩,耳鸣,视物模糊,口干唇燥,失眠心烦,舌红无苔,脉沉细数[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49-253.[参考资料]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06-108.

下消肾阴亏虚型的方药治疗

[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49-253.

治法:  滋阴固肾。

可用六味地黄丸[备注]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诳直诀》):熟地黄、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山茱萸。方中山药、萸肉用量宜大,因山药能养脾阴而摄精微,萸肉能固肾益精,不使水谷精微下注。如肾阴不足,阴虚火旺,症见烦躁、失眠、遗精、舌红、脉细数者,宜养阴清热,固精潜阳,加黄柏、知母、龙骨、牡蛎、龟版。若尿量多而混浊者,宜益肾缩泉,加益智仁、桑螵蛸、五味子、蚕茧等。若气阴两虚,伴困倦、气短、舌淡红者,宜酌加党参、黄芪等益气之品。

如出现血瘀之证,可参用丹参、山楂、红花、桃仁等活血化瘀,以提高治疗效果。

下消肾阴亏虚型的针灸治疗
方一

取胰俞、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太溪等穴为主。下消加关元、行间、复溜;口干甚加廉泉、承浆;嘈杂善饥加关门、内关;目昏糊加光明、行间;头晕加上星、百会;畏寒肢冷加灸命门、关元。[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01.

方二

[参考资料]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06-108.

治法:滋阴清热。

选穴:以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穴为主。取肾俞、太溪、肝俞、太冲、胰俞。

随证配穴: 视物模糊者,加光明。头晕者,加上星。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

方义:肾俞、太溪补肾纳气,缩泉滋阴。肝俞、太冲以滋肝阴降肝火。胰俞为治消渴的经验效穴。

阴阳两虚

下消·阴阳两虚证(lower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yin and yang[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是指阴液阳气俱虚,以尿频,饮一尿一,色混如膏,面色黧黑,耳轮枯焦,眩晕耳鸣,神疲心悸,腰膝酸软,畏寒肢冷,五心烦热,消瘦显著,阳痿或月经不调,畏寒面浮,舌淡少津,苔白,脉沉细无力等为常见症的下消证候[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下消阴阳两虚型的症状

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形寒畏冷,消瘦显著,阳萎不举或月经不调,畏寒面浮,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49-253.[参考资料]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06-108.

证候分析

肾失固藏,肾气独沉,故小便频数,混浊如膏。下元虚惫,约束无权,而至饮一溲一。水谷之精微随尿液下注,无以熏肤充身,残留之浊阴,未能排出,故面色黧黑不荣。肾主骨,开窍于耳,腰为肾之府,肾虚故耳轮焦干,腰膝疫软。命门火衰,宗筋弛缓,故见形寒畏冷,阳萎不举。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是阴阳俱虚之象。[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49-253.

下消阴阳两虚型的方药治疗

[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49-253.

治法:温阳滋肾固摄。

可用《金匮要略方论》肾气丸[备注]《金匮要略方论》肾气丸(《金匮要略方论》):桂枝、附子、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方用附子、肉桂以温补肾阳;六味地黄丸以调补肾阴。如阴阳气血俱虚,可用鹿茸丸[备注]鹿茸丸(《沈氏尊生书》):鹿茸、麦冬、熟地黄、黄芪、五味子、肉苁蓉、鸡内金、山萸肉、补骨脂、人参、牛膝、玄参、茯苓、地骨皮,以上两方均可酌加覆盆子、桑螵蛸、金樱子等以补肾固摄。

如出现血瘀之证,可参用丹参、山楂、红花、桃仁等活血化瘀,以提高治疗效果。

下消阴阳两虚型的针灸治疗
方一

取胰俞、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太溪等穴为主。下消加关元、行间、复溜;口干甚加廉泉、承浆;嘈杂善饥加关门、内关;目昏糊加光明、行间;头晕加上星、百会;畏寒肢冷加灸命门、关元。[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01.

方二

[参考资料]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06-108.

治法:补肾固摄。

选穴:以足少阴肾经穴为主。取太溪、肾俞、足三里、气海、命门、胰俞。

随证配穴:眩晕者,加太冲透涌泉。失眠者,加神门、三阴交。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加灸。

方义:肾俞、命门、太溪、气海补肾阳,滋肾阴。足三里补后天以资先天。胰俞为治消渴效穴。

推拿疗法治肾消

[参考资料] 柴铁劬主编.推拿疗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选穴:肾俞、命门、三焦俞、志室、水分、中极、然谷、太溪、气海、关元、神阙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医者用左右结构:㨰法在背部脊柱两侧施术,约6分钟,重点在肾俞、命门、三焦俞和局部阿是穴。用一指禅推法推背部脊柱两侧膀胱经第一侧线,往返操作约5分钟。指按揉肾俞、命门、三焦俞、志室、水分、中极、然谷、太溪,每穴约1分钟。横擦腰骶部八髎穴,以透热为度。用一指禅推法或指按揉法施于气海、关元,每穴约2分钟。掌振神阙穴约1分钟。用掌平推法直推上腹部、小腹部,约5分钟。擦两胁肋部,以透热为度。

艾灸疗法治肾消

方一

[参考资料] 柴铁劬主编.灸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选穴:太溪、涌泉、然谷、气海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0~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可休息,平时可以间隔1~2天施灸1次,应长期坚持。

方二

[参考资料] 林琳,战雅莲,李红珠编.灸疗治百病[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取穴:

①组  足三里、中脘穴;

②组  命门、身柱、脾俞穴;

③组  气海、关门穴;

④组  脊中、肾俞穴;

⑤组  华盖、梁门穴;

⑥组  大椎、肝俞穴;

⑦组  行间、中极、腹哀穴;

⑧组  肺俞、膈俞、肾俞穴。

配穴:下消证,肾虚者,加然谷、涌泉穴。

灸法:每次选用1组穴位,8组穴轮换使用,采用隔姜灸法。取厚0.3~0.4cm的姜片放在穴位上,上面放置大小为1.5cm×2cm、重0.5克的艾炷,点燃施灸。每穴灸10~30壮,隔日1次,50天为1个疗程。

津伤燥热

下消·津伤燥热证(lower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dryness-heat injuring fluid[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是指燥热伤津耗液,以尿频量多,烦渴引饮,口干舌燥,消谷善饥,身体渐瘦,大便秘结,四肢乏力,皮肤干燥,舌红干,苔薄黄或苔少,脉滑数或弦细或细数等为常见症的下消证候[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瘀血闭阻

下消·瘀血闭阻证(lower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blockade of static blood[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是指瘀血阻滞,气化失司,以口干尿多,形体消瘦,面色晦暗,身体麻木或刺痛,入夜尤甚,或肌肤甲错,唇紫不华,舌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少苔,脉沉涩等为常见症的下消证候[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关于消渴

消渴(consumptive thirst[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为病名[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86.。《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亦作痟渴[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86.。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49-253.。严重时可出现神经衰弱、继发性急性感染、肺结核、高血压、肾及视网膜等微血管病变,最后出现酮症酸中毒、昏迷,甚至死亡[参考资料] 柴铁劬主编.推拿疗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1)消渴泛指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86.[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01.[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出

(2)消渴指口渴,多饮,多尿而小便甜的病证[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86.。《外台秘要》卷十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本证即现代所称糖尿病[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86.

(3)消渴指以口渴,尿少为主症的一种消渴病[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86.。《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夫痟渴者,为虽渴而不小便也。”

根据症状及病情发展阶段的不同,消渴可分为上、中、下三消[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86.[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01.。其中口渴引饮为上消、善饮易食为中消、饮一溲一为下消[参考资料]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06-108.。多因过食甘肥及情志失调,引起脏腑燥热、阴虚火旺所致[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01.。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为其主要病因,阴虚燥热为其主要病机,亦有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甚至变生他疾,尤以痈疽之类为常见[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49-253.

在治疗时除了滋阴治本,清热治标外,其他情况均当兼顾,还可以配合单方草药,结合生活调理,以提高疗效[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49-253.。针灸治疗消渴,对于早、中期患者及轻型患者效果较好,对病程长而病重者应配合药物治疗[参考资料]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06-108.

消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而尿崩症具有多饮、多尿等症状,亦可参照治疗[参考资料]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06-108.。神经性多尿、急性热病之烦渴等,也均属本症范畴[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01.

详见消渴条。

强中·肾消

肾消指强中[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06.。《张氏医通·杂门》:“肾消之病,古曰强中,又名内消。”详强中条。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