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 2010年03月22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864年,克劳修斯提出了熵(S)的概念,但它非常抽象,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很难直接感觉到熵的物理意义。不少科学家为此而进行研究,1872年玻尔兹曼首先对熵给予微观的解释,他认为:在大量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等)所构成的体系中,熵就代表了这些微粒之间无规排列的程度,或者说熵代表了体系的混乱度。可见熵是用来描述体系状态的,因此它是状态函数,同时熵也与体系所含物质的量有关。影响熵值的因素如下:

①同一物质:S(高温)>S(低温),S(低压)>S(高压);S(g)>S(l)>S(s);

②相同条件下的不同物质:分子结构越复杂,熵值越大;

③S(混合物)>MS(纯净物);

④对于化学反应,由固态物质变成液态物质或由液态物质变成气态物质(或气体物质的量增加的反应),熵值增加。

研究发现,一个孤立体系自发过程总是朝着熵增加的方向进行,当熵增加到最大时,体系达到平衡。这叫做熵增加原理。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得到了对于孤立体系的熵判据:

ΔS>0 自发

ΔS=0 平衡

ΔS<0 非自发

利用熵判据能够对孤立体系中发生的过程的方向和限度进行判别。如:把氮气和氧气于一个容器内进行混合,体系的混乱程度增大,熵值增加(即ΔS>0),是一个自发进行的过程;相反,欲使该气体混合物再分离为N2和O2,则混乱度要降低,熵值减小(ΔS<0),在孤立体系中是不可能的。当然,若环境对体系做功,如利用加压降温液化分离的方法可把此混合气体再分离为O2和N2,但此时体系与环境之间发生了能量交换,故已不是孤立体系了。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