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胺 2014年09月28日修订版

BY wangyuan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青霉胺说明书

药品名称

青霉胺

英文名称

Penicillamine ,Beracilline,PCA

别名

D-盐酸青霉胺;二甲基半胱氨酸;D-青霉胺;二甲半胱氨酸

分类

神经系统药物 > 抗豆状核变性药

剂型

片剂:0.1g,0.125g,0.15g,0.25g。

青霉胺的药理作用

青霉胺为青霉素的降解产物,是含有巯基的氨基酸,是铜、汞、锌和铝的有效络合剂,并能促使这些金属从肾脏排泄。用于肝豆状核变性病,用药后可使尿铜排泄增加5~20倍,而改善症状,作用比二巯丙醇强;对汞中毒也有解毒作用,但不及依地酸钙钠和二巯丙磺酸钠,以用N-乙酰-DL青酶胺为好。此外,可用于治疗某些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青霉胺是一种含巯基的氨基酸,能断裂二硫键,分解巨球蛋白和类风湿因子,使免疫复合物去聚合,且抑制免疫球蛋白的分泌,从而减少免疫复合物在补体参与下造成的肝细胞损害。此外,还能抑制脯氨酸酶的羟化作用,抑制肝内前胶原纤维转变为胶原纤维,有防止肝脏纤维化的作用。青霉胺尚有明显的排铜作用。

青霉胺的药代动力学

青霉胺口服吸收良好,1h达血药浓度峰值;分布至全身各部,以血浆和皮肤中最高,可通过胎盘;与蛋白结合后可进入关节滑膜液,其浓度为血浆浓度的50%~80%;少量可储存于组织中,在不同的组织和器官中存留的时间不同,在富含胶原和弹性蛋白的组织中存留较久t1/2为90h,停药后3个月血浆中还可测出青霉胺;经肝脏代谢,由肾脏排泄,24h排出80%。

青霉胺的适应证

用于肝豆状核变性,作用比二巯基丙醇强;对铅、汞中毒亦有解毒作用,但不及依地酸钙钠及二巯丙磺钠;还用于某些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用于自身免疫性慢性活动性肝炎。

青霉胺的禁忌证

1.对青霉胺过敏者、哺乳者、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2.对青霉素类过敏者、粒细胞缺乏症者、再生障碍性贫血者、肌无力、红斑狼疮者禁用。

注意事项

1.严重皮肤、肝脏、血液病者。

2.用药前应做皮试。

青霉胺的不良反应

1.青霉胺为青霉素的衍生物,与青霉素有交叉过敏反应,可先用小剂量脱敏。

2.不良反应轻微,可长期服用,偶有皮疹、味觉障碍、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蛋白尿等。偶见骨髓抑制和肾损害。偶可引起头痛、咽痛、乏力、恶心、腹痛、腹泻等反应。

3.长期服用,可引起视神经炎(由于抗吡哆醛所致,可用维生素B6治疗)。

4.对肾脏有刺激作用,可出现蛋白尿及肾病综合征。

青霉胺的用法用量

1.开始每天250mg,分2次服用,以后每隔数日增加250mg,直至每天2g,分3次服用,1个月后减至每天1g长期服用,症状改善后可间歇给药。

2.铅、汞中毒:用量为每天1g,分4次服,5~7天为1个疗程。停药2天开始下1个疗程。一般可用1~3个疗程。

3.免疫性疾病:成人用量为每天1.5~1.8g,分3~4次服用,可用6个月以上。以上均宜空腹服用。口服:自身免疫性慢性活动性肝炎,每天3次,每次0.1~0.3g,6个月为1个疗程;肝豆状核变性,成人每天3次,每天总量20~25mg/kg,症状缓解后改为间歇服药,但需终身服用,剂量大小以每天尿铜排出量达0.2mg为准。儿童每天3次,每天总量20mg/kg。

药物相互作用

青霉胺可加重抗疟药、金制剂、免疫抑制剂、保泰松对造血系统和肾脏的不良反应;与铁剂合用,可使青霉胺吸收减少2/3,故宜在服铁剂前2h口服,以免降低青霉胺疗效;青霉胺是维生素B6拮抗剂,应用青霉胺时应提前给予维生素B6每天30~60mg,防止青霉胺的肝毒性反应;与地高辛同用,会明显降低后者的血浆浓度;与含氢氧化化铝或氢氧化化化镁的复方抗酸药合用,青霉胺的吸收减少,如果必须合用,最好将两药间隔2h;与吡唑类药合用,可使后者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增加;与胃肠消化药物合用,能降低青霉胺的吸收,应间隔2h服药;绛矾与青霉胺发生螯合反应,使青霉胺胃肠道吸收减少;与食物同服,可使青霉胺吸收减少50%。

专家点评

目前仍是治疗各型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的首选药物。无症状患者亦可长期服用维持量。该药由于对组织驱铜作用迟缓,故不适用于腹型肝豆状核变性等急性型或重症,晚期患者。临床应用青霉胺治疗肝纤维化,但疗效不肯定,不良反应多。该药能抑制该酶的活性,使新分泌出来的胶原不能相互交联,它对肝豆状核变性有较好的疗效,但对其他原因所致肝纤维化无明显疗效,且长期应用副作用较大。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