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维 2016年04月26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会维为经穴别名[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69.。出《针灸甲乙经》。即地仓[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69.[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77.

[穴位基础信息表]地仓|Sicang|Titsang|Terrestrial Granary|ST4|4|E6||M7|S7|St4

地仓为经穴名(Dìcāng ST4)[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23.。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会维、胃维[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62.。属足阳明胃经[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62.[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23.。地仓为阳蹻脉、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之交会穴[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62.[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23.。地即土地,仓即粮仓,土生五谷,谷从口入,如进粮仓,地仓穴在口角之旁,故名[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23.

标准定位

地仓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瞳孔[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地仓位于口角外侧,正视时,适与瞳孔相直[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62.

地仓在面部,口角旁开0.4寸(指寸)[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23.。正坐或侧伏取之[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23.

地仓穴的位置[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62.

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地仓穴的位置

地仓穴的位置地仓穴的位置地仓穴的位置

取法

正坐或仰卧,眼向前平视,于瞳孔垂线与口角水平线之交点处取穴。

地仓在面部,口角旁开0.4寸(指寸)。正坐或侧伏取之[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23.

穴位解剖

布有面神经及眶下神经的分支,深层为颊神经的末支;并有面动、静脉通过[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62.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降口角肌[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23.

地仓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笑肌和颊肌、咬肌。有面动、静脉。分布着面神经分支,眶下神经分支,深层为颊神经的末支。皮肤由上、下颌神经的分支双重支配。因针横向外刺,所以针由皮肤经皮下组织,穿口角外侧的口轮匝肌,该部肌质则由降口角肌、颊肌、提上唇肌、提上唇鼻肌的纤维交错。在面神经外侧,针行经笑肌和颊肌之间,再入咬肌。以上表情肌由面神经的分支支配,而咬肌则由下颌神经的咬肌神经支配。

特异性

地仓为阳蹻脉、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之交会穴。

功效与作用

祛风止痛,舒筋活络。

地仓有疏风通络、开关通窍等作用[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23.

主治病症

地仓主治口眼㖞斜,流涎,眼睑𥆧动,齿痛,颊肿;以及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62.

地仓主要用于治疗颜面部等疾患[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23.。如口眼斜、口流涎液、中风失语、牙关紧闭、眼睑𥆧动、齿痛颊肿[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23.

现代又多用以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23.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

2.其它:口角炎,小儿流涎。

刺灸法

刺法

沿皮刺0.5~1寸[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62.

一般斜刺或沿皮刺0.5~1.0寸,或透刺颊车[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23.

1.直刺0.2寸,局部胀痛;

2.治面瘫时向颊车方向平刺1.0~2.5寸;

3.向迎香穴透刺治疗三叉神经痛,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半侧面部,有时出现口角牵掣感。

灸法

温灸5~10分钟[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23.

艾条灸3~5分钟[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62.

温针灸3~5壮。

配伍

地仓配颊车、巨髎、合谷,有祛风通络活血的作用,主治唇缓不收,齿痛。

地仓配颊车、承浆、合谷,有通气滞利机关的作用,主治口噤不开。

文献摘要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失音,牙车疼痛,颔颊肿,项强不得回顾。

研究进展

单纯性流涎 地仓透颊车,治疗小儿单纯流涎(不包括其他口腔疾病直起的流涎),有较好效果。

面瘫 针刺地仓透颊车,用电针,效果均好。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