臌胀·肝脾血瘀证 2018年08月29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臌胀·肝脾血瘀证(tympanites with syndrome of blood stasis of liver and spleen[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为病证名[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62.。又称血鼓[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单腹胀(见《血证论·血臌》)。为鼓胀之一[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62.。是指肝脾血瘀,以腹大坚满,按之不陷而硬,青筋怒张,胁腹刺痛拒按,面色晦暗,红丝赤缕,唇色紫褐,大便色黑,肌肤甲错,口干不欲饮水,舌紫暗或边有瘀斑,脉细涩等为常见症的臌胀证候[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血证论·血臌》:“血臌之证,胁满,小腹胀满,身上有血丝缕,烦躁漱水,小便赤,大便黑,腹上青筋是也……单腹胀者为血臌。”

血鼓可见于门脉性肝硬化,血吸虫性肝硬化及某些腹腔内肿瘤并发腹水等病症[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62.

臌胀·肝脾血瘀证的症状

臌胀·肝脾血瘀证患者腹大坚满,青筋怒张,胁腹刺痛拒按,面色黯黑,红丝赤缕,面颈胸臂有血痣或蟹爪纹,肌肤甲错,口干不欲饮水,手掌赤痕,唇色紫褐,大便色黑,舌质紫红或有紫斑,脉细涩或芤[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92-197.[参考资料]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82-85.

《血证论·血臌》:“血臌之证,胁满,小腹胀满,身上有血丝缕,烦躁漱水,小便赤,大便黑,腹上青筋是也……单腹胀者为血臌。”

臌胀·肝脾血瘀证的病因病机

《石室秘录·内伤门》:“血臌之症,其由来渐矣。或跌闪而瘀血不散,或忧郁而血结不行,或风邪而血蓄不发,遂至因循时日,留在腹中,致成血臌。”

证候分析

肝脾瘀结,络脉滞涩,水气停留:瘀血阻于肝脾脉络之中,隧道不通,致水气内聚,故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刺痛。瘀热蕴阻下焦,病邪日深,入肾则面色黯黑,入血则面颈胸臂等处出现血痣,手掌赤痕,唇色紫褐。由于水浊聚而不行,故口渴饮水不能下。大便色黑,乃阴络之血外溢。舌紫红或有紫斑,脉象细涩,乃血瘀停滞之征。失血时则见芤脉。[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92-197.[参考资料]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82-85.

臌胀·肝脾血瘀证的治疗

治法

臌胀·肝脾血瘀证治宜活血行瘀,健脾利湿[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62.

臌胀·肝脾血瘀证治宜活血化瘀,行气利水[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92-197.[参考资料]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82-85.

方药治疗

血鼓可用消瘀荡秽汤,抵当丸,分消汤加当归、芍药、红花、丹皮,去白术、茯苓等治疗[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62.。如内热目黄,皮肤黄,宜用茵陈汤合化瘀汤[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62.

臌胀·肝脾血瘀证可用调营饮[备注]调营饮(《证治准绳》):莪术、川芎、当归、延胡、赤芍药、瞿麦、大黄、槟榔、陈皮、大腹皮、葶苈、赤伏苓、桑白皮、细辛、官桂、炙甘草、姜、枣、白芷加减治疗。方中当归、川芎、赤芍等以活血化瘀;莪术、延胡索、大黄以散气破血;瞿麦、槟榔、葶苈子、赤苓、桑白皮等以行气利尿。本方为急则治其标之法。如大便色黑,可加参三七、侧柏叶等化瘀止血;如水胀满过甚,脉弦数有力,体质尚好,可任攻逐者,可暂用舟车丸[备注]舟车丸(《景岳全书》引刘河间方):甘遂、芫花、大戟、大黄、黑丑、木香、青皮、陈皮、轻粉、槟榔、十枣汤[备注]十枣汤(《伤寒论》):大戟、芫花、甘遂、大枣以攻逐水气,水气减乃治其瘀,但须时时注意脾胃之气,不可攻伐太过,攻后虽有瘀实之证,宜缓缓消之,或攻补兼施,不能强求速效。如病势恶化,亦可见大量吐血、下血或神志昏迷危候,治按前列各法。[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92-197.

针灸治疗

取穴:血鼓取三阴交、膈俞、期门、章门,石门等穴为主[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00.

随证配穴:腹胀加梁门;黄疸加至阳、阳纲;潮热加大椎、太溪[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00.

饮食疗法

推荐食材

臌胀·肝脾血瘀证患者建议食用当归、益母草、赤芍、桃仁、泽泻、茯苓、三七、茜草等[参考资料]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82-85.

推荐食疗方

[参考资料]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82-85.

1.益母草煮鸡蛋(《食疗药膳学》):益母草30~60g,鸡蛋2枚。鸡蛋洗净,与益母草加水同煮,熟后剥去蛋壳,入药液中复煮片刻。食蛋饮汤。每天1剂,连用5~7天。

2.当归鲤鱼汤:鲤鱼500g,当归10g。鲤鱼留鳞去内脏,洗净,加水,两味共煮,鱼熟加黄酒、盐、味精,食鱼喝汤。

3.三七茯苓苡仁粥:三七粉3g,茯苓20g,薏苡仁50g,粳米100g。将茯苓、薏苡仁、粳米分别淘洗干净,同时放人锅内,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煮至粳米酥烂后调入三七粉,搅拌均匀,再用火煮至沸,即成。每日2次。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