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盆子丸 2009年12月11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覆盆子丸

处方

覆盆子90克 苁蓉 巴戟天 白龙骨 五味子 鹿茸 茯苓 天雄 续断 薯蓣 白石英各75克 干地黄60克 菟丝子90克 蛇床子37.5克 远志 干姜各45克

制法

上药十六味,研末,蜜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劳伤羸瘦。

用法用量

酒服15丸,每日二次,渐渐加至30丸。

注意

服药期间,忌生冷及不洁等腐败食物。

摘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

《圣惠》卷九十八:覆盆子丸

处方

覆盆子半斤,五粒松半斤,枸杞子6两,秦皮4两,川升麻3两,巨胜5两,楮实5两(水淘去浮者,晒干,微炒)。

制法

上为末,以生地黄汁6升,好醋半升,蜜半升,酥7两,先煎地黄汁等十余沸,入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补暖下元,变白发。主诸风虚。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后温酒送下;如不饮酒,以浆水下。

注意

忌白蒿、青蒿、荏子、萝卜、蒜。

摘录

《圣惠》卷九十八

《圣济总录》卷八十九:覆盆子丸

处方

覆盆子(去萼)1两半,巴戟天(去心)1两半,山芋1两半,泽泻1两半,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半,白术(炒)1两,桂(去粗皮)1两,菟丝子(酒浸,别捣)1两,牛膝(酒浸,切,焙)1两,人参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干姜(炮裂)1两,山茱萸1两,细辛(去苗叶)1两,远志(去心)1两,甘草(炙,锉)1两,五味子1两,陈橘皮(去白,炒)1两,龙骨1两,石斛(去根)1两,青木香1两,槟榔(锉)1两,芎1两,熟干地黄(焙)1两,赤石脂1两,陈曲(炒)1两,柏子仁1两,地骨皮1两,蛇床子1两,肉苁蓉(去皱皮,酒浸,切,焙)2两,黄耆(锉)2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令人肥健。主虚劳腰痛,不能运动;及男子五劳七伤,下元虚损。

用法用量

每服40丸,空心、食前温酒送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八十九

《圣济总录》卷九十六:覆盆子丸

处方

覆盆子1两,肉苁蓉(酒浸,切,焙)1两,黄耆(炙,锉)1两,五味子1两,补骨脂(炒)1两,乌药1两,石斛(去根)1两,泽泻1两,荜澄茄1两,沉香(锉)1两,巴戟天(去心)1两,熟干地黄(焙)1两半,芎3分,当归(切,焙)3分,赤芍药3分,山茱萸3分,菟丝子(酒浸3日,捣,焙)2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温顺脏气,补益下经。主元脏虚弱,脐腹(疒丂)痛,膝胫少力,百节酸疼,昏倦多睡,小便频浊,头眩痰唾,背脊拘急,饮食无味。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加至30丸,食前温酒送下;米饮、盐汤亦得。

摘录

《圣济总录》卷九十六

《普济方》卷二二六引《卫生家宝》:覆盆子丸

处方

熟地黄2两,菟丝子1两,五味子1两,枸杞子1两,覆盆子1两,牛膝1两,葫芦巴1两,绵黄耆1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补诸虚。主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生地黄汁熬成膏,每服半匙,用酒调送下。

摘录

《普济方》卷二二六引《卫生家宝》

《圣济总录》卷一八五:覆盆子丸

处方

覆盆子(去梗)半两,巴戟天(去心)半两,五味子半两,桂(去粗皮)半两,山芋半两,鹿茸(去毛,酥炙)半两,黄耆(锉)1两,牛膝(酒浸,切,焙)1两,熟干地黄(焙)1两,远志(去心)1分,石斛(去根)3分,肉苁蓉(酒浸,去皱皮,切,焙)3分。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五劳七伤,骨髓虚惫。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温酒送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八五

《御药院方》卷六

方名

覆盆子丸

组成

覆盆子(去萼)1两,远志(去心)1两,杜仲(去皮,炒去丝)1两,柏子仁(炒香,另捣之)2两,枸杞子(焙干)2两,地肤子(微焙香)1两,胡桃仁(去皮,另研)2两。

功效

壮筋骨,益子精,明目,黑髭发。

用法用量

每服40-50丸,空心温酒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将山药末同白面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

方名

覆盆子丸

组成

覆盆子1两,五味子1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酸枣仁1两,白术1两,熟干地黄半两。

功效

补虚。

主治

肝脏虚寒,面青黄色,两肋胀满,筋脉不利,背膊疼痛,瘦乏无力。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食前温酒送下;米饮亦得。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