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灸法 2015年06月15日修订版

BY fengchuile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刺灸法指各种针刺和施灸的方法。早在《内经》中就有三变刺、五节刺、九刺、十二刺及灸法补泻的记载,后世又有很大发展。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20.

参见三变刺、五节刺、九刺、十二刺及灸法补泻:

三变剌为古刺法名。出《内经》。指针刺出血、出气和针后纳热三法。《黄帝内经灵枢·寿天刚柔》:“刺有三变……有刺营者,有刺卫者,有刺寒痹之留经者。”具体操作为:“刺营者出血”,放除郁血;“刺卫者出气”,疏泄邪气;“刺寒痹者纳热”,除针刺外,还可采用火焠或艾灸、药熨等方法,使热气入内,去除寒邪[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9.

五节刺为古刺法名。出《灵枢,刺节真邪》。即振埃,发曚,去爪,彻衣,解感。内容主要介绍各种刺法的应用[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3.

九刺为古刺法名。又称九变刺。出《内经》。包括输刺(刺诸经荥藏输)、远道刺(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经刺(刺大经之结络经分)、络刺(刺小络之血脉)、分刺(刺分肉之间)、大写刺(以铍针刺大脓)、毛刺(刺浮痹皮肤)、巨刺(左取右,右取左)、焠刺(燔针刼刺)[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2.

十二刺为古刺法名。又称十二节刺。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篇。系把针刺的方法分为十二节要,以适应治疗十二经的不同病症。即:偶刺(前后配刺)、报刺(刺而再刺)、恢刺(多向刺)、齐刺(三针同刺)、扬刺(五针同刺)、直针刺(沿皮刺)、输刺(提插深刺)、短刺(近骨刺)、浮刺(肌肉斜刺)、傍针刺(正刺傍刺两针同用)、阴刺(左右配刺)、赞刺(散针出血)。[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

灸法补泻 《黄帝内经灵枢·背输》:“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艾灸补法,艾炷点燃后,不吹其火,待其自灭;艾灸泻法,医者用口吹旺艾火,便其速燃,待病人感觉皮肤灼烫,随即加上艾炷再灸,要使艾火很快熄灭,不伤皮肤。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中解释艾灸补泻时说:“火烧其处正气聚,故曰补也;吹令热入,以攻其病,故曰泻也。”[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86.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