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脂肪炎 2009年01月20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疾病别名:

肠系膜脂肪肥厚症,肠系膜脂性肉芽肿,原发性肠系膜脂硬化症,孤立性肠系膜脂营养不良症,退缩性肠系膜炎,特发性收缩性肠系膜炎,Weber-Christian 病

疾病代码

ICD:K92.8

疾病分类

消化内科

疾病概述

肠系膜脂肪炎(mesenteric panni culitis)是以腹部包块及腹痛为主要表现的肠系膜疾病,临床少见。发病年龄在23~80岁,平均年龄60岁,儿童期极少发病。男性多于女性,男性与女性之比,为2~3∶1。临床症状表现有 1.病人多为体质虚弱,消瘦,慢性低热,食欲不振,以及体重下降等慢性消耗的状态,病程可长达数年。2.腹部疼痛,以右下腹部较多见,左侧腹及上腹痛也可发生,但较少。伴随的症状有腹胀、恶心、呕吐及食欲减退。

疾病描述

肠系膜脂肪炎(mesenteric panni culitis)是以腹部包块及腹痛为主要表现的肠系膜疾病,临床少见。Crane(1955)首先报告于临床,Dgder(1960)对本病的临床及病理做了详细的描述。指出该病是因非特异性炎症所引起的系膜广泛增厚,继而纤维化,故又称肠系膜脂肪肥厚症、肠系膜脂性肉芽肿、原发性肠系膜脂硬化症、孤立性肠系膜脂营养不良症、退缩性肠系膜炎、Weber-Christian病、特发性收缩性肠系膜炎等。本病大多数病人临床经过良好,有自限性趋势。

症状体征

1.一般表现 病人多为体质虚弱,消瘦,慢性低热,食欲不振,以及体重下降等慢性消耗的状态,病程可长达数年。

2.腹部表现 主要为腹部疼痛,以右下腹部较多见,左侧腹及上腹痛也可发生,但较少。腹痛程度不太剧烈,呈慢性反复发作的隐痛,一般尚可忍受。腹痛无转移,也不向他处放射。当肠腔完全闭塞出现肠梗阻时,腹痛较为剧烈,有时呈绞痛样发作。而肠系膜血管被绞窄后,可出现肠段坏死及化脓性腹膜炎,此时腹痛呈持续性并有腹膜刺激征。一般情况下,腹部压痛轻,有时触到包块。相伴随的症状有腹胀、恶心、呕吐及食欲减退。据68例的统计,腹痛发生率为67.7%,呕吐32.3%,便秘8.8%,而腹部包块出现率约为50%。

疾病病因

病因不明。但从大量临床病例及动物模型资料中可以发现,本病与机体免疫功能水平低下、肠系膜脂肪组织创伤、亚急性感染、缺血、药物或过敏等不良因素有关。20%~30%的病人有腹部手术史。本病的致病性缺陷包括脂肪组织过度生长以及随后的变性、脂肪坏死及黄色肉芽肿性炎症。在增生的肠系膜脂肪组织变性后,可能是正常的脂类物质从变性的脂肪细胞中释放出来,而促进了肉芽肿性浸润,并最终纤维化。

病理生理

1.病变部位 病变主要侵袭小肠系膜,而且以肠系膜根部为多见,也可蔓延到肠壁处。结肠系膜也可受累,但病变常较局限,外观酷似结肠恶性肿瘤。病变极少侵及网膜或向腹膜后蔓延。

2.病变特征 受累的肠系膜表面散在着大小不等的脂肪坏死灶,外观呈暗棕色或灰黄色。病灶可互相融合呈大片状,并由肠系膜根部向肠壁侧扩展。后期随着纤维组织的增生及瘢痕组织收缩,肠系膜逐渐缩短,所属之肠襻也随之纡曲、变形、狭窄,甚至肠腔完全阻塞而出现肠梗阻。肠系膜的血管也常常被包绕。纤维化病变范围大小不等,但从剖腹探查所见,大多直径在5~10cm,肿块边界不清楚,较硬,无包膜,与周围组织器官常有广泛、复杂的粘连,不易分开。

诊断检查

诊断

1.病史 据68例的分析,约1/4病人曾患有腹部外科疾病,而22%病人曾接受过腹部手术治疗。

2.临床症状 有下列情况,可考虑为肠系膜脂膜炎。

(1)病程发展缓慢,数月至数年,伴长期低热,慢性消耗体质,体重下降等。

(2)腹痛及腹部包块相继出现,以右侧腹或右下腹为主,腹部包块质地较硬,伴压痛,活动度极差。

(3)消化道钡透及纤维结肠镜检查,消化道黏膜无溃疡及占位性病变。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外周血白细胞可以升高。

2.红细胞沉降率增快。

其他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1)钡餐造影: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有时可见小肠移位或受压,但肠黏膜正常,钡灌肠虽可出现升结肠或降结肠钡剂通过受阻,但结肠黏膜无破坏,可除外结肠恶性肿瘤。

(2)CT扫描:可见低密度、非均质性块物,表现为脂肪密度区散布于水密度区或软组织密度之中。

2.腹部B超 可发现右下腹有包块影,密度较大而无包膜,有时可发现少量腹腔积液。

3.纤维结肠镜 除发现结肠有外压征象外,结肠黏膜无溃疡及占位性病变。

鉴别诊断

肠系膜脂膜炎常被误诊为腹腔内的恶性肿瘤,而手术探查。

1.结肠恶性肿瘤:回盲部及升结肠的癌肿,虽可于右下腹发现包块并伴右下腹慢性疼痛。但结肠癌病程早期即可出现大便性质及大便习惯的改变,而且钡灌肠及纤维结肠镜检查可发现结肠内新生物。

2.肠系膜肿瘤:较少见,多为恶性,病程进展较快。B 超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或经腹腔镜直接取组织活检,可以在剖腹探查前获得正确的诊断。

治疗方案

本病有自限性的趋势,临床资料显示,约3/4的病人经数月至数年的支持治疗后,症状可逐渐缓解。故一般情况下可先行综合治疗。无明确指征切忌盲目剖腹探查。

1.全身支持治疗 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及体质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2.药物治疗 文献报道,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生素及三苯氧胺综合治疗后,症状可得到控制。

3.放射治疗 个别病人也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4.手术治疗 剖腹探查的目的,在于明确诊断(经术中冰冻病理切片),切除病灶、解除肿块对肠系膜血管及肠腔的压迫。手术方式可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择。

(1)粘连松解:主要在于解除对血管及肠管的压迫。

(2)病灶切除:如有可能,尽量切除有病变的肠系膜,但不应伤及周围的组织及器官。

(3)肠管切除:如病变侵及肠壁而发生狭窄,无法矫正者或位于回盲部的病变不能除外恶性肿瘤者,可以将肠管(小肠或结肠)连同肠系膜病灶一并切除后,重新吻合。

并发症

病变后期可发生肠梗阻。

预后及预防

预后

本病有自限性,预后佳。通常2年内,大多数病人的疼痛消失及肿块退缩。恶性淋巴瘤见于15%的病人,但两者的关系尚未阐明。

预防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流行病学

据84 例的综合分析,发病年龄在23~80岁,平均年龄60岁,儿童期极少发病。国内牛军(1997)报告1例12岁男孩患有此病。男性多于女性,男性与女性之比,为2~3∶1。

特别提示

由于病因不是很明确,本病无特殊预防方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