噎膈·痰气阻膈证

中医诊断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证名 中医学 噎膈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ē gé ·tán qì zǔ gé zhèng

2 英文参考

dysphagia with syndrome of phlegm-qi blocking diaphragm[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噎膈·痰气阻膈证(dysphagia with syndrome of phlegm-qi blocking diaphragm[1])是指痰与气结,阻膈不通,以吞咽梗塞,胸脘痞满,或疼痛嗳气呃逆,或泛吐痰涎,口干咽燥,大便艰涩,形体日渐消瘦,病情可随情绪变化而增减,舌偏红,苔薄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噎膈证候[1]

4 噎膈·痰气阻膈证症状

噎膈·痰气阻膈证患者吞咽梗阻,胸膈痞满,甚则疼痛,情志舒畅时稍可减轻,情志抑郁时则加重,嗳气呃逆呕吐痰涎,口干咽燥,大便艰涩,舌质偏红,苔薄腻,脉弦滑[2][3]

5 证候分析

肝气郁结痰湿壅阻,胃气上逆:痰气交阻,食道不利,则吞咽困难,胸膈痞满,遇情绪舒畅则病证稍可减轻者,此属气结初期特征。气结津液不能上承,且郁热伤津,故口燥咽干舌质偏红,脉弦滑,为气郁痰阻,兼有郁热伤津之象。[3][3]

6 噎膈·痰气阻膈证的治疗

6.1 治法

噎膈·痰气阻膈证治宜开郁化痰润燥[3]

噎膈·痰气阻膈证治宜疏肝化痰,降逆[3]

6.2 方药治疗

噎膈·痰气阻膈证可用启膈散[备注]启膈散(《医学心悟》):沙参茯苓丹参川贝郁金砂仁壳荷叶蒂、杵头糠为主方进行治疗。方中丹参、郁金砂仁壳化瘀利气以开郁沙参川贝茯苓润燥化痰以散结;荷叶蒂、杵头糠化浊和胃以降逆。同时可加栝萎、陈皮以增加化痰力量。如津伤便秘,可配增液汤[备注]增液汤(《温病条辨》):玄参麦冬、生地白蜜以助生津润燥之力。[3]

6.3 食疗

6.3.1 推荐食材

噎膈·痰气阻膈证患者建议食用丁香菠菜韭菜萝卜海带油菜[3]

6.3.2 推荐食疗

[3]

1.丁香梨(《圣济总录》)大雪梨1个,公丁香15粒,冰糖20g。梨去皮,用竹签均匀扎15个小孔,每孔内放人l粒丁香,再把梨放入大小合适的盅内,用纸封严盅口,蒸30分钟。把冰糖加少许水溶化,熬成糖汁。将梨浇上冰糖汁。日服1剂。

2.油菜粥(《本草纲目》):鲜油菜100g,粳米100g。先煮粳米粥,后入油菜,慢火煮熟,任意使用。

3.萝卜饴糖饮(《中国药膳学》):红皮白肉萝卜适量,饴糖2~3匙。萝卜带皮切碎,放入碗里,上面倾人饴糖,置12小时。频频饮。

7 关于噎膈

噎膈(dysphagia[3])为病名[4]。是指以吞咽不利,饮食梗塞难下为主要表现的疾病[4]。噎,指进食吞咽哽噎不顺;膈,指胸膈阻塞、饮食不下[5],或食入即吐[5]。张石顽《千金方衍义》:“噎之与膈,本同一气,膈证之始,靡不由噎而成。”临床上,噎虽可单独出现,而又每为膈的先兆,故往往以噎膈并称[5][5]

噎膈证古分五噎五膈外感噎膈内伤噎膈[5]

西医的食管狭窄、食管炎、食管憩室食管癌贲门癌贲门痉挛、胃神经官能症等,均可参照进行食疗

详见噎膈条。

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59-62.
  3. ^ [3]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39-142.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26.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49.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噎膈·痰气阻膈证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