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明 朱橚;滕硕;刘醇

目录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伤寒后虚羸(附论)

伤寒之病。多因发汗吐下乃解。病虽瘥。然脏腑俱伤。荣卫皆耗。谷气未复。津液不足。无以充养。故形体虚羸。内经所谓必养必和。待其来复者此也。若其人本自虚弱。又因大病之后。羸劣不复者。则易生劳伤诸疾。当先以气味和养。后以药石疗治。曰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或其人血气先虚。复为虚邪所中。发汗吐下之后。经络损伤阴阳竭绝。热

陈橘皮散

(出圣惠方

伤寒后虚羸少气呕吐。不纳饮食。

橘皮(一两汤浸去白瓤焙)五味子(一两)麦门冬(一两半去心焙)人参(一两去芦头)半夏(一两汤洗七次去滑)白术(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白茯苓(三分)黄(三分)上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

白术散

(出圣惠方

伤寒后虚羸少力。不思饮食。

白术(一两)黄(锉一两)麦门冬去心一两)人参去芦头一两)桂心(半两)陈橘皮(三分汤浸去白瓤焙)上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

草豆蔻散

(出圣惠方

伤寒后脾胃气弱。痰逆。不思饮食。四肢虚羸。

草豆蔻(去皮三分)藿香(一两)桂心(三分)白术(一两)人参去芦头一两)黄(锉一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半夏(半两)上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

人参散

(出圣惠方

伤寒重病后。四肢沉困。肢体酸疼。翕翕少气。或两胁

拘急。腰背强人参去芦头一两)白茯苓黄熟干地黄(各一两半)肉苁蓉(一两酒浸一宿刮去粗皮炙干)五味子(一两)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陈橘皮(三分汤浸去白瓤焙)半夏(三分汤洗七次去滑)柴胡(一两去苗)桂心(一两)白术(三分)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

桂心散

(出圣惠方

伤寒虚羸黄瘦。五脏气乏。

桂心(一两)人参去芦头一两)黄(一两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白茯苓(三分)肉苁蓉(一两酒浸一宿刮去粗皮炙干)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五分。去滓。食前稍热服

黄散

(出圣惠方

伤寒后虚羸乏力。肢体疼痛。少思饮食。

黄(一两锉)白芍药(三分)桂心(三分)人参去芦头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五味子(三分)白术(半两)当归(三分锉微炒)牛膝(去苗一两)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五分。去滓。食前稍热服

附子散

(一名沉香散圣惠方

伤寒肾脏虚羸。耳无所闻。脚膝乏力

芎(三分)熟干地黄(一两半)桂心(三分)人参去芦头三分)白茯苓(一两)桑螵蛸(微炒一两)当归(锉微炒三分)沉香(一两)牛膝(一两去苗)石斛(去根一两)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磁石(二两捣碎淘去赤汁)肉苁蓉(酒浸二宿刮去粗皮一两炙干)上为

人参散

(出圣惠方

伤寒后虚羸不足。五脏气乏。

人参去芦头半两)桂心(半两)干姜(半两炮裂锉)半夏(半两汤浸七次去滑)黄(锉一两)白芍药(半两)甘草(一分炙微赤锉)五味子(半两)熟干地黄(一两)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五分。去滓。食前稍热服

黄散

(出圣惠方

伤寒体气虚羸。四肢黄瘦。不思饮食。

黄(锉一两)牛膝(去苗一两)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人参去芦头一两)白茯苓(三分)五味子(三分)木香(半两)白芍药(三分)熟干地黄(一两)桂心(一两)柴胡(去苗一两)当归(半两锉微炒)半夏(汤洗七次去滑)陈橘皮(各三分汤浸去白瓤焙)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五分。去滓。食前稍温服

沉香丸

(出圣惠方

伤寒后虚气上冲。心胸满闷。连背急痛恶风。食少。

渐加虚羸。

沉香(一两)芎(一两)茯神(一两)人参去芦头一两)桂心(三分)当归(一两锉微炒)枳实麸炒微黄去瓤)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白术(一两)五味子(三分)诃黎勒皮(一两半用皮)木香(一两)上为末。炼蜜和丸。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姜枣汤下三十丸。食前服。

黄丸

(出圣惠方

伤寒后风虚气满。背膊烦疼。不能饮食。四肢无力。时

盗汗。日渐黄(一两)槟榔(三分)桔梗去芦头半两)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桂心(三分)当归(半两锉微炒)陈橘皮(三分汤浸去瓤焙)牡蛎(一两烧为粉)附子(一两炮去皮脐)厚朴(三炙微赤锉)木香(半两)薯蓣(三分)白术(三分)干姜(半两炮裂锉)龙骨(三分)上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粥饮下三十丸。

人参汤伤寒后虚羸少力。呕哕气逆

人参白茯苓(去黑皮各二分)麦门冬去心焙)黄(锉各一两)白术半夏(汤浸洗七次炒干)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各半两)甘草(炙一分)上粗捣筛。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一枣大。拍碎。枣三枚。劈破。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

附子汤伤寒后虚羸少力。补益元脏。

附子(炮裂去皮脐)萆熟干地黄(焙)人参(各一两)芎半夏(汤洗七次炒各半两)白茯苓(去黑皮)桂(去粗皮)当归芍药五味子黄(锉各三分)上锉如麻豆。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一枣大。拍碎。枣三枚。擘破。同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温服

柴胡知母汤伤寒后体虚成劳。遍身盗汗四肢无力。口苦。憎寒。又多咳嗽

柴胡知母桔梗(炒)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熟干地黄(焙)白茯苓(去黑皮)山芋黄(锉)紫菀(去土)地骨皮(各一两)黄芩(去黑心半两)甘草(炙锉)桂(去粗皮)半夏(汤洗七次炒各三分)上粗捣筛。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一枣大。拍碎。枣三枚。劈破。同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温服。日再。

桂心汤伤寒虚劳。羸瘦乏力

桂(去粗皮)人参黄(锉)牛膝(酒浸切焙各一分)甘草(炙锉)白茯苓(去黑皮各三分)上粗捣筛。每服五钱。水一盏。入生姜三片。枣二枚。劈破。同煎至六分。去滓。空心温服

芍药汤伤寒气血不复。虚羸。

黄(锉)人参(各一两)芍药桂(去粗皮)五味子(各三分)白术(半两)甘草(炙锉一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生姜三片。枣三枚。劈破。同煎至六分。去滓。

姜桂汤伤寒脏气不足。虚乏。

黄(锉一两)桂(去粗皮)干姜(炮)芍药(各半两)甘草(炙锉一分)半夏(三分浸洗七次炒)人参(五钱)上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生姜三片。枣二枚。劈破。同煎至六分。去滓。空心温服

甘草汤伤寒虚劳短气小肠急痛。羸劣。

白茯苓(去黑皮)芍药甘草白术(各半两)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一枣大。拍碎。枣三枚。劈破。同煎至六分。去滓。空心温服

薤白汤伤寒脏气俱虚。羸劣不足。

白茯苓(去黑皮)五味子白术(各半两)薤白葱白粳米芍药生姜(各半两)羊肾(一双去脂膜)上细锉。分作三分。每服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一日服尽。

干地黄汤伤寒后血气不足。脚漆无力。四肢羸劣。

干地黄(焙)地骨皮五味子(各一两)桂(去粗皮半两)黄(锉一两半)上粗捣筛。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先将羊肾一只。去筋膜切。煮至一盏。次下药。更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温服

白术黄汤伤寒胃气虚乏。不思饮食。日渐羸瘦。

白术黄(锉各一两)山茱萸五味子人参茯神(去木)半夏(汤洗七次炒)前胡去芦头)山芋桔梗(炒各半两)上粗捣筛。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一枣大。拍碎

羚羊角汤伤寒烦热憎寒。口苦不思饮食。日渐羸瘦。

羚羊角(镑)柴胡鳖甲(去裙醋炙人参知母竹茹赤茯苓(去黑皮)甘草(炙各半两)天门冬去心焙一两)上细锉如麻豆。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日二。

伤寒后虚羸少气呕吐方。

(出千金方石膏麦门冬半夏(各一分)竹叶(二把)人参(一两)上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粳米一升。米熟汤成。饮一升。日三服。一方加生姜五两。甘草二两。

生地黄汤

(出千金方

伤寒有热。虚羸少气心下满。胃中有宿食大便

利。

生地黄(三斤)大黄(四两)大枣(二枚)甘草(一两炙)芒硝二合)上合捣成泥后。蒸在五升米下。熟绞取汁。分再服。

鸡子豉汤治吐下以后。虚羸欲死。

鸡子(一十枚)豉(四合绵裹)上以水五升。先煮鸡子。取二升。纳豉。又煮三四沸。去滓。分再服。

补虚。大病后不足。万病虚劳。同此。

(出千金方)上以取五岁以上七岁以下黄牛。新生者乳一升。以水四升。煎取一升。如人饥。稍稍饮之。不得过多。十日不住服。佳。

羌活附子汤

(出鲍氏方)

伤寒汗下后。虚中为冷药所寒。中焦痞满。而呕。

羌活附子茴香(各半两)木香干姜(各一枣大)上为末。每服二钱。少盐煎。食前。

羊肉汤方。

(出拔萃方)

内感伤寒。劳役形体。饮食失节。中州变寒之病。生

黄非坏之而得。用建中、理中、大建中足矣。不足用茵陈也。男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

小建中汤。若黄胆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除热必哕。小半夏汤。韩氏

曰。产脱血虚者。宜用羊肉汤伤寒汗下太过。亡阳失血。则用救逆。效必迟矣。与羊

肉汤。为效神速。病患面色虽见阳。是客热上焦。中下二焦阴气已盛。若调得下焦

阳。上焦阳气下降丹田。知所归宿矣。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各

适其所为。病八九日。汗下太过。二脉沉细无力。多蜷足卧。恶闻得人声。皮有粒。时

如疟。宜羊肉汤主之。

当归白芍药(各一两)黑附子(四钱炮裂去皮脐)龙骨(半两烧通赤)生姜(二两)牡蛎(一两烧赤)桂枝(七钱半)上为粗末。每服二两。羊肉四两。葱白五寸。去黄心。同锉烂。以水五升。一升今之大盏也。熬至一半。以绢滤。绞去滓。分三服饮之。海藏云。阳证大汗大下后。亡阳于外。亡血于内。上而津脱。下而液脱津液两亡。宜以此汤补之。矧阴证者。岂可不温补哉。此与伤寒太阳证。振摇与真武汤一例。外之阳病。至此尚温。况内之阴候。岂得不补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