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 2016年07月01日修订版

BY fengchuile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中医·中暑

中暑:1.感受暑邪而发生的一种急性病证;2.暑风;3.阴暑;4.暑日受寒,腹痛吐泻者。

感受暑邪而发生的一种急性病证·中暑

中暑(heat stroke and sunstroke[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summerheat stroke[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为病名[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8.

《中医药学名词》(2004):中暑是指感受暑邪引起的以高热汗出或肤燥无汗,烦躁,口渴,神昏抽搐,或呕恶腹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中医药学名词》(2010):中暑又称暑中,是指感受暑邪,以高热,汗出或肤燥无汗,烦躁,口渴,神昏抽搐,或呕恶,腹痛为主要表现的危急重病[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中暑又名中暍、中热[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8.、发痧[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5.。现又称热射病、热痉挛、日射病[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5.。中医认为感受暑邪而发生的一种急性病证[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8.。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

中暑的病因

中暑多由长时间处于烈日下或高温、热幅射环境中所致[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5.

中暑的症状

临床上有轻重之分[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5.。症见突然闷倒,昏不知人,或身热烦躁,气喘不语,牙关微紧,或口开齿燥,大汗或无汗,脉虚数,甚者昏迷不醒,四肢抽搐[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8.

中暑的治疗

轻者仅见头晕倦怠、胸闷烦渴、身热少汗、恶心等症;重者还可出现肢冷汗多、心慌气促,高热昏迷、抽搐等症[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5.。治当移患者至凉爽通风处,法当清暑、解热、开窍,先用辟瘟丹、消暑丸灌服,后用益元散、白虎汤、清营汤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8.。并可配用针刺、刮痧、冰水擦浴等法[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8.

元气不足者,当调补元气为主,少佐解暑[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8.

首先急将患者移至通风阴凉处,并给予饮服清凉盐水,再行治疗[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5.

①体针:轻症取大椎、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为主[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5.。头痛加头维;呕吐加中脘[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5.。重症取百会、人中、曲池、委中、十宣等穴为主[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5.。抽搐加阳陵泉、太冲;肢冷脉微者大炷灸神阙、关元;病情危重者,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5.

②刮痧法:适用于中暑轻症[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5.。用光滑的陶瓷汤匙蘸水轻刮背脊两侧、颈、胸、肩臂及肘窝、胭窝等处,刮至皮肤紫红为止[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5.

暑风·中暑

中暑为病名[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8.。指暑风[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8.。《医碥》卷一:“中暑,或名暑风,以与中风相似也。”

阴暑·中暑

中暑为病名[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8.。指阴暑[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8.。《时病论·中暑》:“洁古曰:静而得之为中暑。东垣曰:避暑乘凉得之者,名曰中暑。其实二说皆是阴暑之证……。”

暑日受寒,腹痛吐泻者·中暑

中暑为病名[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8.。指暑日受寒,腹痛吐泻者[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8.。《六因条辨》上卷:“暑热相逼,好食生冷,不禁房欲,遂至肾阳内歉,腠理不密,寒凉暑湿,乘虚直入,顷刻胸腹闷痛,肢逆汗冷,吐泻交作。此无论动静,而即为中暑也。”

西医·中暑

中暑是高温环境下,人体产生的严重不良反应。正常人的体温由大脑皮层、间脑、延髓及视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管理。人体产生的热通过传导、辐射、对流和蒸发而散失,从而维持适当的体温。当外界温度过高,长时间日晒、湿热或空气不流通的高温环境等阻碍了散热时,就会发生中暑。

中暑的分类

中暑按轻重分为:

(1)先兆中暑:在高温或日晒下,出现头昏、耳鸣、胸闷、出汗、口渴、恶心等症状,这时只要改善环境,充分休息,症状很快会改善。

(2)轻度中暑:体温高于38.5℃时,除先兆中暑症状外,可有呼吸及循环衰竭早期症状。经及时处理,也会很快好转。

(3)重症中暑:除上述症状,体温可高达40℃,并有昏迷、痉挛及呼吸、循环衰竭,还可以出现热痉挛,导致低血钠、低血氯、低血钙及维生素缺乏。

中暑的治疗

对一般中暑病人应改善环境,给予含盐饮料,以及口服人丹、十滴水、霍香正气丸。对重症中暑病人应采取以下措施:

(1)物理降温:可在头部、腋下、腹股沟等处安放冰袋,并用50%酒精擦浴。

(2)药物降温:氯丙嗪、非那根各25毫克,加生理盐水500毫升,静脉滴注。1~2小时滴完,3小时后可重复使用。如效果不好,可加用10毫克地塞米松。

(3)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每日入水量需达3000毫升。

(4)有循环衰竭时,应早期加用毛地黄药物。

(5)有脑水肿时,及时应用脱水剂。重要的是加强宣传,大力提倡以预防为主的方针,避免发生中暑。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