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证 2018年09月12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郁证为病证名。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证[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1-124.。凡因七情所伤而致气郁、痰结、血滞、食积,乃至脏腑不和而引起的种种病症均属之[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22.。主要表现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胁肋胀痛,或易怒善哭,以及咽中如有异物梗阻,失眠等各种复杂症状[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1-124.。临床常见的有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痰气郁结及阴虚火旺等类型[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22.。肝气郁结者,精神抑郁、胸闷胁痛、腹胀嗳气、不思饮食等;气郁化火者,情绪急躁、头痛目赤、胸闷虚烦、口苦口干等;痰气郁结者,亦称“梅核气”;阴血不足者,亦称“脏躁”症。

郁证日久可以耗伤心气营血,以致心神不安,脏腑阴阳失调。郁证可分虚实两大类,初起多实,无不以理气为主;久病多虚,则以养血滋阴,益气扶正为主。应注意理气药多为香燥之品,病久阴血暗耗,自当慎用。而香橼、佛手等,其性和平,理气而不伤阴,无论新恙久病,均可选用。[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1-124.

本证除药物治疗外,精神治疗极为重要。正如《临证指南医案·郁证》所说:“郁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所以医者应关心病人的疾苦,做好思想工作,充分调动病人的积极因素,正确对待客观事物,解除思想顾虑,树立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实有助于疗效的提高。如配合气功,太极拳等治疗,更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否则郁结不解,徒恃药石,其效不著。[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1-124.针灸治疗本病的效果良好[参考资料]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2-84.

现代医学的神经官能症及癔病等,常可出现上症,可参考本条施治[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22.

古人论述

《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属五气之郁,后世合称五郁。《丹溪心法》分为气郁、血郁、湿郁、热郁、痰郁、食郁、总称六郁。《张氏医通》卷三:“郁证多缘于志虑不伸,而气先受病。”七情郁证多因情志不畅所致,有怒郁、思郁、忧郁、悲郁、惊郁、恐郁、称内郁。六气郁证有风郁、寒郁、湿郁、热郁等,称外郁。辨证有虚实之分。实证有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痰气郁结等数种。肝气郁结者,证见精神抑郁,或胸闷胁痛,腹胀嗳气,不思饮食,脉弦细。治宜疏肝理气,用四逆散。气郁化火上逆者,证见头痛头晕,胸闷胁胀,口苦口干,苔黄舌红,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火,用加味逍遥散。痰气郁结者,证见咽中似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治宜利气化痰,选用半夏厚朴汤、归脾汤等方。虚证分为久郁伤神和阴虚火旺两类。久郁伤神者,证见精神恍惚,悲忧善哭,疲乏无力,治宜养心安神,用甘麦大枣汤。阴虚火旺者,证见眩晕心悸,心烦易怒,失眠,治宜滋阴清火,养血柔肝,用滋水清肝饮等方。

元·主安道在《医经溯洄集·五郁论》中说:“凡病之起也,多由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义。”在《凡溪心法·六郁》中提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可见情志波动,失其常度,则气机郁滞,气郁日久不愈,由气及血,变生多端,可以引起多种症状,故有“六郁”之说。即气郁、血郁、痰郁、湿郁、热郁、食郁等六种,其中以气郁为先,而后湿、痰、热、血、食等诸郁才能形成。在《景岳全书·郁证》中提出,五气之郁,因病而郁;情志之郁,因郁而病,两者有所不同。

郁证的病因病机

郁证的发生,是由于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逐渐引起五脏气机不和所致。但主要是肝、脾、心三脏受累以及气血失调而成。因郁怒、思虑、悲哀、忧愁七情之所伤,导致肝失疏泄,脾失运化,心神失常,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初病因气滞而挟湿痰、食积、热郁者,则多属实证;久病由气及血,由实转虚,如久郁伤神,心脾俱亏,阴虚火旺等均属虚证。[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1-124.

肝气郁结

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郁怒伤肝,肝失条达,肝气郁滞,气郁不畅,气滞血瘀,肝脾失和。肝气郁结不解,久可化火。郁怒不畅,使肝失条达,气失疏泄,而致肝气郁结。气郁日久可以化火,气滞又可导致血瘀不行。若肝郁及脾,或思虑不解,劳倦伤脾,均能使脾失健运,蕴湿生痰,导致气滞痰郁。若湿浊停留,或食滞不消,或痰湿化热,则可发展为湿郁、食郁、热郁等证。[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1-124.[参考资料]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2-84.

忧郁伤神

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而藏神,五志过极,皆可损耗心之气血,扰乱心神。由于忧虑太过,耗伤心气,心营亏虚,以致心神失养、神无所归。情志不遂,肝郁抑脾,耗伤心气,营血渐耗,心失所养,神失所藏,即所谓忧郁伤神,可以导致心神不安。正如《黄帝内经灵枢·口问》篇中说:“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若久郁伤脾,饮食减少,生化乏源,则气血不足,心脾两虚,郁久化火易伤阴血,累及于肾,阴虚火旺,由此发展可成种种虚损之候。[参考资料]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2-84.

心脾两虚

劳心过度,思虑伤脾,纳食减少,生化无源,则气血两亏、心脾两虚[参考资料]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2-84.

阴虚火旺

忧思恼怒日久,累及肝肾,使肝肾不足,营血暗耗,致阴虚火旺[参考资料]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2-84.

郁证的辨证治疗

郁证初起,总属情志所伤,气分郁结。其临床表现为悒郁不畅,精神不振,胸闷胁痛,善太息,不思饮食等症。《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指出:“木郁达之。”《证治汇补·郁证》提出:“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医方论·越鞠丸》中亦说:“凡郁病必先气病,气得流通,郁于何有?”因此,疏通气机为郁证总的治则:早期疏通气机对于防止病情的发展,发生他病,具有重要意义。当然临床治疗时,又应明辨虚实,实证以舒肝理气为主,依其病情分别配以行血、化痰、利湿、清热、消食之剂,虚证则以益气血扶正为法。[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1-124.

实证

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型郁证的症状

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腹胀纳呆,或呕吐,不思饮食,大便失常,或女子月经不调,苔薄白腻,脉弦。[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1-124.[参考资料]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2-84.[参考资料]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100-103.

证候分析

肝郁气滞,脾胃失和:情志所伤,肝失条达,故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厥阴肝经循少腹,挟胃,布于胸胁,因肝气郁滞,气机不畅,气滞血瘀,肝络失和,故见腹胀、胸闷、胁痛,以及女子月事不行等症。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故脘闷嗳气,纳呆,呕吐,肝气乘脾,则腹胀,大便失常。苔薄腻,脉弦,为肝胃不和之象。[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1-124.[参考资料]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100-103.

治法

疏肝理气解郁[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1-124.

疏肝解郁,理气畅中[参考资料]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100-103.

治疗肝气郁结型郁证的方药

柴胡疏肝散[备注]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柴胡、枳壳、芍药、甘草、香附、川芎加减。方中柴胡、枳壳、香附疏肝行气解郁;陈皮理气和中;川芎、芍药、甘草活血化瘀止痛。可加郁金、青皮以助解郁之功。五郁为病,先起于肝气郁结,在服汤药的同时,可以常服越鞠丸[备注]越鞠丸(《丹溪心法》):川芎、苍术、香附、炒山栀、神曲,以行气解郁。因气行则血行,气畅则痰、火、湿、食诸郁自解。如暖气频频,胸脘不畅,酌加旋复花、代赭石、陈皮以平肝降逆。兼有食滞腹胀者,加神曲、山楂、鸡内金以消食化滞。若胸胁胀痛不移,或女子月事不行,脉弦涩者,此乃气滞血瘀之象,宜加当归、丹参、桃仁、红花之类以活血化瘀。[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1-124.

治疗肝气郁结型郁证的饮食疗法
推荐食材

玫瑰、青皮、香附、佛手、香橼、陈皮、萝卜、莲藕、山楂、金橘、豆蔻等[参考资料]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100-103.

推荐食疗方

[参考资料]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100-103.

1.玫瑰花茶(《本草纲目拾遗》):干玫瑰花6~10g,红糖适量。将玫瑰花放入茶杯中,用开水冲泡,温浸10分钟后即可引用,代茶饮。

2.茴香汤(《饮膳正要》):茴香200g炒,川楝子100g,陈皮100g去白,甘草30g炒,盐适量。将以上几味药共研为细末,拌匀,每日空心,用白汤冲服两勺。

3.佛手柑粥(《宦游日札》):佛手柑15g,粳米100g,冰糖适量。将佛手柑洗净加水500mL,煎煮2分钟,去渣取汁,再加入粳米及冰糖,文火熬粥。每日2次,5天为1个疗程。

肝气郁结型郁证的针灸治疗
方一

肝气郁结证取肝俞、太冲、膻中、中脘、足三里、公孙等穴为主。[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22.

方二

[参考资料]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2-84.

选穴:以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穴为主。取期门、太冲、阳陵泉、支沟、内关、足三里。

随证配穴:月经不调者,加三阴交、蠡沟。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期门为肝之募穴,太冲为足厥阴肝经的原穴,两穴用泻法可疏肝理气。阳陵泉、支沟相配可调理少阳经气,止胸胁痛。内关可宽胸解郁。足三里能健脾和胃,平降胃气。

气郁化火

气郁化火型郁证的症状

性情急躁易怒,胸闷胁胀,嘈杂吞酸,口干而苦,大便秘结,或头痛、目赤、耳鸣,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1-124.

证候分析

气郁化火,火性炎上,循肝脉上行,则头痛,目赤,耳鸣。肝火犯胃,胃肠有热,故口干而苦,大便秘结。性情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肝火有余之象。[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1-124.

治法

清肝泻火,解郁和胃。[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1-124.

治疗气郁化火性郁证的方药

丹栀逍遥散[备注]丹栀逍遥散(《古今医统大全》):当归、白芍药、白术、柴胡、茯苓、甘草、煨姜、薄荷、丹皮、山栀合左金丸[备注]左金丸(《丹溪心法》):黄连、吴茱萸治之。前方疏肝解郁清热;后方泻肝和胃。如口苦、苔黄、大便秘结者,可加龙胆草、大黄以泻火通便。[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1-124.

气郁化火型郁证的针灸治疗
方一

气郁化火证取上脘、支沟、阳陵泉、行间、侠溪等穴为主[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22.

方二

[参考资料]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2-84.

选穴:以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期门、行间、阳陵泉、内庭、支沟。

随证配穴:吐苦水者,加日月。呕恶、口苦者,加中脘、解溪。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期门为肝之募穴,泻之可疏肝理气。行间为肝经荥穴,可泻肝经之邪热。阳陵泉、支沟配用可疏肝解郁,通络止痛。内庭为胃经荥穴,能清胃降火。

气滞痰郁

气滞痰郁型郁证的症状

咽中不适,如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胸中窒闷,或兼胁痛,苔白腻,脉弦滑。[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1-124.

证候分析

肝郁乘脾,脾运不健,生湿聚痰,痰气郁结于胸膈之上,故自觉咽中不适如有物梗阻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亦称“梅核气”。气失舒展则胸中窒闷。胁为肝经之所过,经络郁滞,故胁痛。苔白腻,脉弦滑,为肝郁挟痰湿之征。[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1-124.

治法

化痰利气解郁。[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1-124.

治疗气滞痰郁型郁证的方药

半夏厚朴汤[备注]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方论》):半夏、夏朴、紫苏、茯苓、生姜加减。方中半夏、厚朴、茯苓降逆化痰;紫苏、生姜利气散结。酌加制香附、枳壳、佛手、旋复花、代赭石等以增强理气开郁,化痰降逆之效。如兼见呕恶,口苦,苔黄而腻,证属痰热,可用温胆汤[360]加黄芩、贝母、栝蒌皮之类,以化痰清热,而利气机。[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1-124.

虚证

忧郁伤神

忧郁伤神型郁证的症状

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悲忧善哭,时时欠伸,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1-124.

证候分析

忧郁不解,心气耗伤,营血暗亏,不能奉养心神,故见精神恍惚,心神不宁等症。此即《金匮要略方论》所谓“脏躁”证,多发于女子。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为气郁血虚之象。[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1-124.

治法

养心安神。[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1-124.

治疗忧郁伤神型郁证的方药

甘麦大枣汤[备注]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方论》):甘草、淮小麦、大枣加味。本方甘草缓急,养心润燥,取其益心气而安心神。可加柏子仁、枣仁、茯神、合欢花等以加强药力。[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1-124.

忧郁伤神型郁证的针灸治疗

[参考资料]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2-84.

选穴:以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穴为主。取神门、通里、足三里、内关、三阴交、膻中、心俞。

随证配穴:善惊易恐者,加胆俞、肝俞。

刺灸方法:针用平补平泻法。

方义:神门、通里、内关分属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与心包募膻中和心俞相伍,可调补心气,安心神。足三里、三阴交可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内关、膻中兼行气开郁之功。

心脾两虚

心脾两虚型郁证的症状

多思善虑,心悸胆怯,少寐健忘,面色不华,头晕神疲,食欲不振,舌质淡,脉细弱。[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1-124.

证候分析

劳心思虑,心脾两虚,心失所养,故见心悸胆怯,少寐健忘等症。脾胃为生化气血之源,脾不健运,饮食减少,气血来源不足,故见面色少华,头晕,神疲,舌质炎,脉细弱等症。[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1-124.

治法

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1-124.

治疗心脾两虚型郁证的方药

归脾汤[备注]归脾汤(《严氏济生方》):党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术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加减。本方是四君子汤和当归补血汤加味组成。四君子汤补气健脾,脾胃为后天生化之源,脾胃强健,则气血自生,当归、黄芪补气生血;枣仁、远志、龙眼肉补心益脾,安神定志;木香理气醒脾,使之补而不滞。并可酌加郁金、合欢花之类以开郁安神。但总以补气健脾为主,取其阳生而阴长,补气以生血,即能养心之意。[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1-124.

心脾两虚型郁证的针灸治疗

治法: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选穴:以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穴和背俞穴为主。取神门、心俞、脾俞、三阴交、足三里、中脘、章门。

随证配穴:兼郁闷不舒者,加内关、太冲。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加灸心俞、脾俞、足三里。

方义:神门、心俞益心气而宁心神。三阴交、足三里分属脾胃两经,更合胃募中脘、脾募章门及背俞脾俞,共达补益后天之气而益心神之功。

阴虚火旺

阴虚火旺型郁证的症状

眩晕,心悸,少寐,心烦易怒,或遗精腰酸,妇女则月经不调,舌质红,脉弦细而数。[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1-124.

证候分析

脏阴不足,营血暗耗,阴亏则虚阳上浮,故见眩晕易怒。阴血亏耗,心神失养以及阴虚生热,虚热扰神,则心悸少寐而烦躁。肾阴不足,腰府失养则腰酸。阴虚火旺,扰动精室,精关不固则遗精。肝肾失养,冲任不调,故月经不调。舌质红,脉弦细而数,均为阴虚有火之象。[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1-124.

治法

滋阴清热,镇心安神。[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1-124.

治疗阴虚火旺型郁证的方药

滋水清肝饮[备注]滋水清肝饮(《医宗已仁篇》):生地黄、山茱萸、茯苓、归身、山药、丹皮、泽泻、白芍、柴胡山栀、酸枣仁加减。本方以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壮水制火;柴胡、山栀、丹皮以清泄肝火。或加入珍珠母、磁石、生铁落等,重镇安神。腰酸,遗精,乏力者,加龟版、知母、杜仲、牡蛎等以益肾固精。月经不调者,加香附、益母草以理气开郁调经。[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1-124.

阴虚火旺型郁证的针灸治疗

[参考资料]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2-84.

治法:滋阴清热,宁心安神。

取穴:以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穴和背俞穴为主。取三阴交、太溪、太冲、神门、心俞、肾俞。

随证配穴:烦躁易怒者,加四神聪、阳陵泉。

刺灸方法:针用补泻兼施法。

方义: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补之可滋阴安神。补太溪以滋肾阴,泻太冲以清虚火。神门及心俞、肾俞可交通心肾,宁心安神。

郁证的其他疗法

耳针

方一

取心、缘中、枕、脑、屏间、肝、神门、相应病变部位等。每次酌情选3~4穴,强刺激。可埋针。[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22.

方二

神门、交感、内分泌、心、肾等穴。每次选2~3穴,局部消毒,用毫针刺,留针15~20min,每日1次,弱刺激或中等刺激。适用于心脾两虚及忧郁伤神的郁证。[参考资料]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2-84.

电针

足三里、内关、太冲、三阴交。每次对称取穴2~4个,用毫针刺入,得气后通上电极,使电刺激量缓慢增大至患者可耐受的程度,通电10~20min,每日治疗1次。[参考资料]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2-84.

穴位注射

风池、心俞、内关。用丹参注射液注射双侧心俞、内关及单侧风池,每次每穴0.3~0.5ml,如失眠重则睡前注射,每日1次。[参考资料]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2-84.

穴位埋线

肝俞、心俞、脾俞、足三里。在局麻下,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约1cm,分离肌层,埋入消毒肠线,并与切口成一定角度。冲洗消毒后,缝合1针,切口上敷盖无菌纱布后固定。7日后拆线。注意操作时勿损伤较大血管和神经组织,遇有较明显出血时,则结扎血管,或用止血钳夹持1~3min即可止血。6周内禁用抗炎止痛药。[参考资料]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2-84.

医案

刘×,女,19岁,1980年9月初诊。生气后骤然默默不语,夜不入寐4个月。曾在某专科医院服用了镇静剂,症状好转。诊时头晕发呆,答问迟钝,表情差,纳少,入寐恶梦,腿疼无力,足跟亦疼。苔白腻,脉缓少力。辨证:厥阴之脉失调,肝气内郁,郁痰内阻,干扰心神。治法:益阴镇摄。处方:合谷、太冲、后溪、申脉、神门、昆仑、百会。治疗经过:治疗数次无明显进步,两腿依然无力,且小腿浮肿,因思蹻脉病候有:“阳气盛则嗔目,阴气盛则瞑目”。目睁不能安静入睡,乃阳蹻之病,遂用八脉交会穴之后溪、申脉一组相配,辅以太冲、神门、三阴交等穴,并嘱所服之药减量。治疗2次,腿肿消退,精神好转。至1981年3月底,先后共计40余次,夜寐安静,谈笑自若,亦少作梦。醒后仍可入睡,并能午睡,完全停药已4月余,乃予停针。(当代中国针灸临证精要)

文献摘录

《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丹溪心法·六郁》:“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戴云: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

《景岳全书·郁证》:“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

《临证指南医案·郁证》:“郁则气滞,气滞久则必化热,热郁则津液耗而不流,升降之机失度,初伤气分,久延血分,延及郁劳沉疴。故先生用药大旨,每以苦辛凉润宣通,不投燥热敛涩呆补,此其治疗之大法也。”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