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泺 2015年06月29日修订版

BY fengchuile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消泺为经穴名(Xiāoluò TE12)。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消:消除;泺:泊名。言本穴如清凉之水,能清热消渴,故名[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01.

消泺在臂外侧,当清冷渊与臑会连线的中点处。布有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肌支和中侧副动、静脉。

标准定位

消泺在外侧,当清冷渊与臑会穴连线的中点处。

位于臂后区,肘尖(EX-UEl)与肩峰角连线上,肘尖上5寸[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01.

取法

正坐垂肩,前臂旋前,先取三角肌后下缘与肱骨交点处的nou 会穴,当nou 会与清冷渊之间的中点处是该穴。

位于臂后区,肘尖(EX-UEl)与肩峰角连线上,肘尖上5寸[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01.

穴位解剖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长头→肱三头肌内侧头[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01.

消泺穴下是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的内侧头。有中侧副动、静脉。分布着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肌支。皮肤由桡神经发出的臂后皮神经分布。皮较厚,移动性大。在皮下组织内除臂后皮神经外,还有臂外侧皮神经(腋神经的分支)。臂后区只有一块强大的肱三头肌,其长头和外侧头在表面,内侧头大部分隐藏在外侧头的深面。肱三头肌与肱骨桡神经形成桡神经管,桡神经与肱深动脉及其两条伴行静脉一起进入桡神经管。该处桡神经体表投影在:自腋后襞下缘外侧端与臂的连接点处,经臂后方,至肱骨外上髁的斜行连线。由于桡神经与肱骨的桡神经沟紧密相贴,故在肱骨中段骨折是容易伴发桡神经损伤。所以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臂后深筋,深刺肱三头肌长头与内侧头时,应尽量避开桡神经管内的血管神经束。

功用

清热安神,活络止痛。

有清头散风、通经活络作用[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01.

主治病症

主要用于头项疾患等。如寒热、头痛、齿痛、头晕、颈项强急、肩背拘急、肩周炎等[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01.

头痛头晕,颈项强痛,臂痛背肿,癫痫牙痛。

刺灸法

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01.

刺法:直刺0.8-1.2,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配伍

本穴配四渎、合谷治头痛、牙痛;配窍阴治项痛;配肩髑、曲池治肩臂痛[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01.

消泺配大椎、肩井,有行气活血的作用,主治肩臂痛。

消泺配天柱、风池,有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颈项强痛。

消泺配四神聪、大椎,有安神醒脑活络的作用,主治癫疾。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头痛项背急,消泺主之。

《针灸资生经》:项痛,消泺、窍阴。

《针灸大成》:主风痹,颈项急,肿痛寒热,头痛,癫疾。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